陈琪
一次特殊的结课:冂书屋新书发布会
“我宣布,冂书屋新书发布会正式开始!”听到“主编”满怀激情的话,不知情者大概以为哪家出版社的新书面世了,其实这是浙江大学17级编辑出版班编辑策划课的结课展示。
门书屋?是冂(jiōng)书屋!这个别出心裁的名字是大家头脑风暴的结果。17级编辑出版班,17个学生,不如连一块叫冂书屋吧。可是有这个字吗?一查字典,还真有——“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冂。”郊外的郊外,这可不就是冷门的编辑出版专业吗?班级群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冂书屋”就这样诞生了。
课代表打头阵,展示文学类图书。“我的这本书书名叫《你不会看的文学名著》。选题起因是一些理工科朋友老让我推荐文学作品,于是我就想做一本专门推荐冷门文学名著的书……”介绍完毕,老师和同学纷纷就选题、组稿、装帧等各方面提出疑问,课代表应对自如。开场不凡,接着旅游、文化、社会、心理类书籍陆续登场。
一些同学结合自己的兴趣点进行图书策划。单身的同学设计了个人专属的旅游手账——《单人行》;经验丰富的桌游玩家推出《带你玩遍所有桌游》;资深球迷抓住机会安利喜爱的球星,精心制作了图册《少年帝星——卢卡·东契齊》;藏族同学绘制了介绍藏族文化的卡片书《阿基拉姆》……
也有几本图书紧抓社会热点。《二胎家庭的成长纪念册》是一本为二胎家庭设计的亲子绘本,书中有许多有爱的互动,希望二胎家庭在照顾好二宝的同时多多关注大宝。而针对近期的社会热点事件,《谁的刀子飞向谁》通过虚构小说引人深思,还在书后附上致每个人的手写信。
作为最后展示的小组,我和队友压力颇大,显然大家都绞尽脑汁地想将自己独立策划的第一本书做到最好。站在台上,望着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手心全是汗。“怕什么?我们还有情景剧和书籍视频呢!”队友小声的鼓励让我紧张的心稍微平静了些。于是,我微笑着将耗时月余制作的书举于胸前:“大家好,我们组策划了一本心理类书籍——《25天逃离焦虑星球——睡前5分钟的焦虑星人自救指南》。”人生第一本书:特别的“抗焦”指南
一个月前,眼看着还有一个月就要结课了,我和队友却迟迟没想好选题。美食、旅游专题太烂大街,小说很难约稿,心理疗愈书又容易做得很枯燥……讨论了一晚上的选题逐个被否定,我烦躁地抓了抓头喊道:“作书,作书!人都焦虑了!” “哎!不如就做一本抗焦书,咋样?”队友突然满眼放光地抓着我的手,“你看,我们就很焦虑,写不完的论文、浮于表面的社交、过年还要被催找男友。学业、社交、情感焦虑,齐了!”“择题”不如“撞题”,误打误撞地我们决定做一本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抗焦”书。
可是市场上抗焦虑类书籍很多,怎么把这本书做得有特色呢?接下来的几天,我和队友泡在图书馆里,把图书馆能借到、数据库里能检索出的抗焦虑类书籍都找出来大致浏览了一遍。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市场上多数焦虑治疗书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纯粹心灵鸡汤,配图较少,缺乏与读者的互动。同时多数为单一纸质书,目标群体广泛,极少有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抗焦虑书。基于此,我们初步撰写了策划案作为具体实施的依据。
写好策划案就可以正式开工了。组稿让人头痛,尽管在策划案里写着向专业心理咨询师约稿,但对一门课程作业来说显然不现实,于是我们选择以既有抗焦虑类书籍为基础进行组稿。组稿需要大量阅读,而为了使理论和通俗更好地融合,我们对搜集的稿件进行整合,以更活泼的口吻重写。读市面上的焦虑类书籍时,我发现作者很爱用第二人称“你”,时时刻刻提醒读者存在焦虑状况,无形中增加了心理压力。于是,我们引入主人公焦小糖,以他的口吻记述他上大学后在学业、社交、情感等方面遇到的焦虑故事,语言活泼温暖。
组稿全部完成耗时两周。我们没有急着进行排版设计,而是选择先逛逛实体书店,看看别人是怎么设计书的。逛完学校边上的西西弗书店、晓风书屋,我们大致确定了设计思路:特定的版心能达到令人舒适的阅读效果,橙色封面在封面以绿蓝为主的同类书中显眼而活泼,写有“焦星人使用注意事项”的腰封吸睛而生动,内页插入大量漫画、偏手账风格的设计有趣而美观。实践课上老师教授的基础排版技巧此时就显得不够用了。为此,我和队友靠B站的视频自学恶补ID、PS技能。
一周后,在文印店里接过刚刚打印完成、纸张还略微发烫的样书时,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这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啊!
编辑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
其他高校多将编辑出版专业归入传媒学院,重视编辑实务,而浙大的编辑出版专业设在中文系下,更注重学生的文学素养。大一大二都上着汉语言的专业课,到大三第一节专业课之前,我对编辑出版知之甚少,比那些震惊于浙大有编辑出版这个专业的人多不了多少。我真正了解编辑出版这个专业并决心成为一名编辑,就是从编辑策划这门课开始的。通过动手策划一本书,我们将老师课上所讲理论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且在作书过程中加深了理解。
从前我以为编辑的工作不过改改错字、挑挑病句,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角色,可当自己从十几本书中挑选出一章的内容,并字斟句酌地重写稿件时,我意识到自己的狭隘。编辑需要有比作者更高的审美艺术眼光,才能为作者提供精确的修改建议,一个好的文学作品是作家和作家背后的编辑共同努力的结果。原来对本专业前两年学汉语言的课程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想来,技能可以在实习、工作等实践中逐步培养,但文学素养却需要稳扎稳打的积累。
记得编辑策划的第一节课上,老师播放了她大学时专业老师给他们看过的电影《编舟记》。当时,看着男主人公为了编辑一部大家都不看好的字典耗尽数十年心力,我心存疑问,真的有人由衷热爱这么枯燥的工作吗?可等到结课,在台前向大家展示完费尽心力策划的第一本书时,电影中的一句话突然闯入脑海——“能在年轻的时候就找到自己这辈子想做的工作,真是太幸福了。之后,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
责任编辑: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