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A
层层叠叠的屋檐仿佛讲述着光阴的故事
从十点到七点半,我终于成为了第一批进故宫的人刚来到北京的时候,我也抱着“一定要去故宫打卡”的心理,早早就和同学约了去故宫。由于没有什么经验,进故宫时已经过了十点,那时太和殿前面的广场人多到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第一次去故宫的感受非常不好,啥也没记住反倒被人潮弄得很烦躁。这个蕴藏着六百年文化的古迹对于我来说,成为了一个“不去很后悔,去了更后悔的地方”。
后来,我因为爱上摄影,看到朋友们总是会去故宫创作,“微故宫”的公众号上也常常会推送一些工作人员拍摄的作品。急于寻找摄影素材的我就开始了第二次到第N次去故宫的探索。
故宫早上八点半开门,我想八点二十下地铁过去应该绰绰有余了。不过由于地铁1号线下地铁后的排队安检、地铁口到午门有的距离、进门还要排队和再次安检,等我过午门城楼的时候,各大旅游团已经在太和殿前聚成一堆一堆地开始讲解了。因此,几次想要拥有一张没有游人的恢弘大气的太和殿全貌的愿望就泡汤了。
2018年,我有一次不到六点钟就起床了,由于时间很早,地铁排队和安检都快了很多,七点半我就已经在午门排队了。那时我排在第一批入场的队伍里,比我早的大概只有几个看完升旗顺便要逛一下故宫的旅游团。
一个小时的等待是有些漫长的,等待期间,我注意到了午门前一群鲜活的生命:这些律动的鸟儿与身后沉稳的六百余岁的故宫形成了动与静的对照,也为故宫增添了生命的活力。我有些贪婪地按下了将近一百次的快门,后期选择了几张拼成了画面。
早春传心殿外绽放的玉兰
适合拍汉服照的御花园外一角
遇到鸟儿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惊喜,然而冲进故宫的那一刹那,可以用“喜出望外”来形容了。清晨的太和殿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前面的广场几乎无人。当身旁没有游客的嘈杂,只剩下自我与建筑对视时,威严的建筑仿佛成为了永恒。抓不住时机,不如尝试新的角度
虽然尽早进入故宫是拍无人故宫的不错选择,我也曾尝试过狠着一股冲劲想做当天第一个把所有故宫建筑都拍完的人,但是因为每拍一张图都要设计一阵相机参数和构图的线条等,往往三大殿还没拍完,就已经被身后急着赶时间的旅游团追上了。试验了几次,我发现与其追求着大广角的故宫主建筑,倒不如换一个角度给这些主建筑拍一些特别的写真。
首先,给太和殿单单拍一个广角全景是不够的,有几次拍完太和殿我急着往里走,却发现错过了很多景致。我发现,第一批旅游团的游客往往集中于中轴线,太和殿前方广场处的内金水桥早上却鲜有人至。这时,穿着汉服(也可以是旗袍),拿着和扇倚在金水桥上,仿佛一下子就可以穿越回五百年前。
中和殿和保和殿也值得拥有一个侧面照。当我背着十斤的器材试图跑过第一批游客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有一些比我更有经验的人拍起了中轴线上的其他建筑。如果跑得不够快或者要照顾一下模特穿着汉服不太方便的行动,人群已经越过门槛往中部走了。也许是体能实在有限吧,我尝试了一下从旁边拍一下主建筑。正好有几次,我发现借助汉白玉的栏杆,可以把前方几个零星的人影遮住,同时,虚化的前景也可以营造一种朦胧的意境美。
隔着汉白玉栏杆拍保和殿,有一种朦胧美
不过上述“虚化前景”的方式并不太适合给模特拍照,毕竟总不可能为了拍后面的建筑把模特给虚化了吧。跑了几次,我发现摄影师可以站在地面上,让模特站在最顶端的栏杆旁(但是不要越过栏杆哦,这对古文物不尊重),以仰角的方式把模特和主建筑同时收入其中。虽然有时也会有很多游客,但是往往只需要等不超过五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收获一张较为完美的写真。小而拥挤的御花园,这几个精致的角落却不容错过
最初看到御花园的时候,我是有点失望的——这里中心的建筑长时间不开放,亭台楼阁不如颐和园的大气漂亮,假山更是无法和苏州园林的相比,更何况这个小地方不出几分钟就能把园子里的每个角落绕完。这里作为很多旅游团旅游路线的最后一站,有许多游客在此歇腳,拥挤的人流让我这个不喜欢拍摄游客照的摄影爱好者有些无所适从。
最初的几次我只是拍了一些角度平常的照片,或者以游客照草草结束了故宫的旅程,但是后来抱着“不拍出好照片决不放弃”的信念,我找到了几个精致的角落,一般只需要等五六分钟,就可以拥有像在影楼里拍出来的照片。
一个是御花园东北角或西北角的池塘旁,这里正对着故宫的红墙,由于这个方向没有休息的亭子,所以很少会有游客过来。这时,穿着汉服,背靠着汉白玉栏杆,依托着深宫院落的墙壁,后期再将整体的色调调暗,似乎马上就拥有了“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感受。
从保和殿旁的平台,远望北海的白塔
连接主殿与配殿的门廊
还有就是在每年三月中下旬,御花园会有一批桃花和玉兰花开放。粉红的桃花、深紫或纯白的玉兰,让这个平常只有绿色树叶和红色宫墙的御花园多了一份年轻的生机与活力。由于桃花和玉兰的花期不是很长而且花朵较为脆弱,所以一定要抓紧时间,不要像2018年的我一样,为了追求晴天,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之后再去拍照——这样的话,大概只能看到“滿地‘红花堆积”了。除了宏大的建筑,我亦愿意记录她的小细节
来了几次之后,故宫对我来说成为了一个越走越令人痴迷的地方。在宏大的建筑景观之外,还有很多小细节也让我感动。
故宫的红墙不用多说,在东西配殿一块无人的红墙前摆几个造型,分分钟就能获得“大片”——但是在红墙的“打卡照”铺满社交网络的时候,不如关注一下同样吸引人的窗户。
在中轴线从南向北走的路上,每经过一个大殿就要过一个像亭子一样的门。对于普通游客来说,由于里面往往有一些长凳,这些地方已经成为了歇脚之地。我有一次因为逛得太累就在这阴凉的地方歇脚,突然发现窗外阳光甚好,透过格子窗在红色的长凳上打下了斑驳的影子。当窗户的影子打在模特的脸上和衣服上的时候,明与暗的对比更显示出影调的深沉。深红的窗棂,汉服素朴的衣领已经可以将观者带入古典的氛围中,如果模特此时闭眼沉思,就更加富有沉淀下来的时光的温婉美。
故宫主殿广场的旁边,往往会有长廊,红色的柱子对称地分布在两侧,线条向前交汇到顶端的红墙处,这种规律而齐整的排布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似乎在柱子与柱子之间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声。由于长廊处人并不多,所以有足够的时间尝试各种角度:对称的构图显示出严整的规律美,侧面构图则由于引导线而显得更为灵动。景山之上,有最壮观的故宫
前几次跑故宫,我都是从神武门出来后就结束了,对于故宫之北的景山公园,一直停留在“歪脖子树有什么好看”的印象上。
后来是有一次和同学逛完北大红楼旧址,又觉得再去一趟故宫实在太累,所以跑到景山上看了看。顺着山脊的楼梯向上爬,约莫不到二十分钟就可以到达顶端的万春亭,而万春亭刚好处于北京的中轴线上,由北向南向下俯瞰可以把故宫的全貌收入眼底。遗憾的是,虽然当时天气不错,但由于没带相机,没能记录下俯瞰故宫的美景。
于是此后每一次去故宫,只要“尚余一丝体力”,我都会咬咬牙在刷了将近两万步后再爬一次山。由于出来的时候一般是三点左右,我会在旁边的咖啡馆休息一下,然后在傍晚之时爬上景山(但是如果刚好掐点上去,可能不会有特别好的位置)。黄昏时柔和的光线为故宫暖色调的建筑添上一种岁月的朦胧,在景山上看日落,看天色从蓝色变为黄色再到紫色,最后定格在夜空深邃的蓝色之中。当天色暗去,当这座六百岁的宫殿沉入到夜色之时,仿佛一切外界的嘈杂都已经消失,只剩下个体与故宫对峙时关乎时间与历史的空灵感。
故宫的魅力是探索不尽的。有人在她身上看到了厚重的历史,有人在她身上看到了沧桑的时光,有人在她身上看到了永恒的美学,有人在她身上看到了创新的动力。对我而言,故宫如同一本厚重的书,永远值得再读一遍,也永远常读常新。
责任编辑: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