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芯梅
大三的某一天,我被老师突然叫去办公室,要我负责一个大型活动的策划和对接。我突然有种“临危受命”的紧迫感,好像“封印”的初、高中学生干部的细胞被激活,大脑开始疯狂运转。从活动开幕式流程都搞不清楚,到后来闭幕式全流程都游刃有余。这件事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自信,但过程中各种犯错和失败,有时还导致全员加班的“惨重”后果,也让我有了大学毕业后“端什么饭碗”的紧迫感。
我决定大四考研,继续在动画领域深入研究,希望将来成为一名动画导演。但我确定梦想目标的过程并不顺利。大三时候,动画学院要求学生要自己组队,完成一部原创短篇动画。我成了牵头组队的人,由于仓促上阵,对组员了解不深,在前期创作时就发生了不少问题。
一开始,我希望同学们一起做所有人都喜欢的故事,给了大家太过自由的创作空间,导致剧本中心思想表达混乱,创作思路摇摆不定。组员们都自说自话,各创各的美术风格,我在其中无法协调和整合。导师们看了我们七零八凑的剧本,也都觉得剧作结构冗杂,思路走向不清晰。由于剧作把控的失调,剧组一度“休克”,拖拖拉拉半个学期没进展。压抑的情绪和组员之间的矛盾就像越滚越大的雪球,有人甚至逃避问题去打游戏解压,有人转头去画漫画,眼看着整个队伍就要崩溃瓦解。
虽然也有人和我一起强撑,但看着其他组都在稳步进展,我内心非常焦虑。焦虑久了反而沉淀下来,开始思考改变创作思路。我找来其他有同样困扰的同学,说了我自己一直以来想做的小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又黑又高的胆小女孩,勇于实现梦想成为一个“英雄”的故事。当然她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种救死扶伤的英雄形象,她只是勇于突破自我,战胜恐惧,在坏孩子手里救下好朋友的“小英雄”。因為是根据我的童年生活为原型,故事思路清晰完整,人物角色也很有特色和反差萌,大家听完我的故事后一拍即合,顶着各方面压力,决定重新组队。在短短的3个月内,这部名叫《李小葵》的原创动画片被创作出来。
时间紧任务重,这3个月当中,从人物设定、分镜、原画到动画场景绘制,每一个环节我都提出了参考意见,对整个片子进行把控,创作在计划中稳步进行。慢慢的,我变得更加自信。在与大家一起努力创作过程中,我逐渐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动画导演的信心,在大三这一次坎坷的实践中,我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对动画流程各个环节的理解和把控也都有了很大的飞跃。
《李小葵》不仅仅是我大三的一个实践作业,它也是我回忆生活、从生活中取材提炼升华出来的属于我自己的艺术作品。每一次再回看时,我都能回想起当时大家一起熬夜奋斗的日子。这个片子获得了2016年全国大学生微视频创作大赛最佳导演奖等奖项,这更加激励了我在成为动画导演的阶梯上努力攀登。毕业后,我的创作就会成为我问路的敲门砖和加速器,不仅展示给专业的人,也时刻提醒自己,原创是艺术生命的常青树、加油站。
大学期间迷茫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所事事。我忘不了大三那年,把作业变成“作品”的经历,我们正为青春、为创作“烦恼并快乐着”。
责任编辑:王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