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百川 徐玲玲 杨巍
编者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课程思政系列讲座上,对外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教授做了《利用外资40年:历史经验与未来抉择》讲座。桑教授指出,中国利用外资的道路并非是一片坦途,而是打破了一个又一个障碍,不断冲破禁锢。
吸收外资到底是“爱国”还是“卖国”,外资到底“姓资”还是“姓社”
改革开放初,在准备建中外合资饭店时,有人说这是与外国资本家联盟,一起赚中国人民的钱,简直就是“卖国主义”。
198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为对外开放到底是“爱国”还是“卖国”这场争论划上了一个句号。
当时还有人认为,利用外资就是发展资本主义。邓小平批驳了这类观点,他说:“有的人认为,多一份外资就多一份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
外资是否会冲击民族经济,击垮民族品牌,威胁国家安全
外资经济的发展会不会冲击民族经济,击垮民族品牌,威胁国家安全?
这种争论改革开放初期就有,当时邓小平非常明确地谈到:“说‘三资企业不是民族经济,害怕它的发展,这不好嘛。”
入世之后,中国不断扩大外商经济的市场准入,外商投资也在快速发展。又有人担心外资会冲击民族经济,消灭民族品牌,冲击自主创新。有人认为自主创新不包括外资企业的创新,一谈到自主汽车品牌就不包括中外合资生产厂在中国所生产的汽车品牌。
当时领导人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讲到,所有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注册的企业都是中国企业,他们制造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他们研发的创新产品也都是“中国创造”,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企业都享受国民待遇。同时,中国的政府采购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和中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双缺口”转化为“双剩余”,是否还需要利用外资
刚打开国门时,我们存在储蓄的缺口和外汇的缺口,没有办法有效地推进工业化进程。而如今,中国由“双缺口”转化为“双剩余”,又有人提出国内的钱还没处投,我们的储蓄还不知道干什么好,我们的外汇还用不完,我们还利用外资干什么呢?
对此,我国多次强调,利用外资不只是要弥补“双缺口”,发达国家很多不存在“双缺口”,他们正是吸收国际投资的主要国家和地区。这是国际资本在全球的流动和重新配置,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
責任编辑: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