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樱
三月末,迎来了樱花季,同济大学的“樱花大道”在上海赏樱界卷起一波热潮,每天都能看到樱花大道上熙熙攘攘的游客。暮光渐暗,我和同学举着单反在樱花树下徘徊取景。
“你注意到学校最近挂出的‘垃圾分类进行时的宣传展板了吗?”
“嗯啊,在宿舍楼、教学楼里都看到了。全句应该是‘垃圾分类进行时,同济青年在行动。”我一边按下快门,一边顺口应道。
“你看这儿——”我朝着同学指的方向望去,看到了宣传展板上展示品的实体:崭新的垃圾分类箱。
我打了个响指,恍然大悟:“怪不得樱花大道每天人流量这么大,地上除了飘下的粉色樱花瓣,也没看到有什么杂物。功不可没啊!”
提及垃圾分类,脑海中不免浮现了很多记忆片段。那是还在就读初一的暑假,我学习了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并体验了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岗位。“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我在社区课堂里介绍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的区分方法,并且主动前往居委会绘制了环保主题的社区宣传黑板报。在潜移默化中,这些经历如同阳光雨露,使我心里环保的种子生根发芽。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刷朋友圈时看到绿色之路社团(Greenroad Association)的推文,点开发现这是我们学校的环保社团,那位转发推文的同学就是其中的社员姜亦轩,随后我便找她咨询了社团的一些情况。
姜同学向我简单介绍了社团的基本情况和活动内容。绿色之路本部一共有七个小组——分别是自然组、资源回收组、环境教育组、网络调查组、秘书处、宣传组和外聯组。
姜同学是资源回收组的组员,她们与上海缘源实业公司展开合作,定期举办校园衣物回收,回收来的衣服10%左右会出口到非洲,4%左右会捐赠给贫困山区,其余的会用来生产再生纤维制品。
除了回收衣物,她们还常常进行办公室和图书馆的纸张回收工作,在图书馆的主要楼层安放回收筐,每天安排同学回收,称重,并记录在案。这些回收来的纸,较平整的会被订装成草稿本赠送给同学们。其余的则会被统一卖给废品回收处。就是这样一群可爱的默默奉献的人,通过亲身践行,减少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绿色之路的自然组主要负责校园植物的导赏、制作绿地图,鼓励大家进行校园定向越野。他们在暑假会参加绿色营,和各个地区环保社团的同学们一起宣传环保理念,实地考察环境。
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充满温暖和力量的环境教育组。在朋友圈看见了她们组的宣传语,着实非常打动我——“种子包含着生命的力量,孩子寄托着未来的希望。”于是我更深入打听了这样一群“孩子们的守护者”。她们长期和同济小学、曲阳四小合作,在每周二的中午为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开展环境教育的课程。她们看着孩子们弯下腰,去寻找草丛中的四叶草,看着孩子们踮着脚,去闻桂花的花香,孩子们在课堂上一点一滴的反应都让她们倍感兴奋。
我对环境教育组有着更深的向往之情,其实与我个人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依旧是在我初一的那个暑假,国际植树造林护地球组织(Plant-for-the-Planet)在上海真如社区中心开展了环保主题活动,我积极参与并获得了“国际气候正义大使”的荣誉证书。“植树造林护地球”组织的目标是在每个国家做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演讲,在每个国家种下一百万棵树,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缓解气候危机。
外国友人的演讲很打动我,他们通过实际的数据和案例,形象地讲述着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了冰川融化和海平面的上升。图文并茂的演讲,使我第一次具体接触到“全球气候变暖”“可持续战略”“臭氧层”“氟利昂”这些概念,令我不由地为我们所面临的气候危机而担忧,同时激发了我想加入环保组织,打造美好地球的愿望。
因此,当我知道在环境教育组的课堂上,孩子们看着短片中塑料微粒的危害而紧锁眉头,谈论动物保护现状时面露哀伤,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自己,因为他们像极了曾经的我,曾经那个为环境问题而愁眉不展、忧心忡忡的我。
于我而言,环境教育组的魅力是通过有价值的课堂分享和知识讲解,培养孩子们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的意识。孩子们的心是纯粹简单的,她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绿色的种子。教育是立国之本,通过雨露滋养般地传输知识,可以使她们茁壮成长为绿色理念的播种者。
“分享环保知识、放眼世界的环境运动、关注身边的环境议题、开展校园环保行动、进行自然游戏、欣赏标本、室外自然导赏,从而激发孩子们对环境的热爱与行动。”环境教育组的成员们作为绿色播种者,力所能及地引导孩子们培养自然美学的感受力和对环保事业的责任心。
在我看来,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还可以开展有关“植树减排”“垃圾分类”“绿色可持续”等主题的青年摄影大赛、微电影大赛等环保公益类活动来鼓励新时代青少年们参与其中,一同培养环保意识,重视生态文明,播种绿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