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誉
摘 要:时代的快速发展下,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良因素会对青少年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饱含作者真情的抒情散文,发掘其中作者深深的愧疚、悔恨、遗憾以及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是文章的关键所在。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探究,进行教案设计,搭建起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珍视人情的种子。
关键词:青少年 情感 教育 桥梁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8(b)-0141-03
Take Autumn Miss as an Example for Emotional Education Design
ZHOU Yu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1300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various adverse factors in society will have a certain negative impact on young peopl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play the humanistic func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Autumn Miss is a lyric full of the author's true feelings. Prose, discovering the deep guilt, regret, regret, and nostalgia for the mother is the key to the article. Explore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ase analysis, design teaching plans, build a bridge of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authors, and texts, and plant a cherished seed in the hearts of students.
Key Words: Teenager; Emotion; Education; Bridge
1 寫作缘由
随着网络、科技的加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下所有的事物都追求高效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变成奢侈,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易受到外在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她们对亲情的淡漠,因此,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下,教育要静下来,特别是“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的建构为基本点的语文教育”[1]更需要语文教师的沉淀,每一次教学设计都要彰显人文性,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 定点依据
首先,《秋天的怀念》是作家史铁生创作于1981年的回忆性散文,初读文章其主题似乎是赞颂母爱,若单纯的以母爱为定点进行教学设计则是忽略了文本真正的价值。这是一篇构思精巧,通过对生活小事的描写抒发自己真实情感的文章,描写的是作者真实的人生体验。以前后3次“看花”的不同情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遗憾、愧疚之感,真正的教学价值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悟这种潜在的情感。而从教材编者的角度出发,其编写意图在于:希望学生能阅读该单元的课文,加深对情亲的感悟和理解,丰富情感体验,同时从自立行间品味出作者含蓄深沉的思想感情[2]。
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史铁生出生于1951年北京,1972年因腰疼而住院,治疗结束后开始轮椅上的生活,1981年患肾病回家疗养,之后从事写作,于2010年去世,按其遗愿将器官捐给医院做研究。从这简单的介绍中能知道,史铁生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历程。阅读文本,“其实就是读者去体验作者体验过的世界”,选取这篇文章进行情感教育,意在让学生透过文本,将其学习的“期待视野”和文本蕴含的深厚情感,以及作者特殊经历这三者之间架构起一道桥梁,以真实且特殊的经历打动学生[3]。
在写作缘由里讲到了时代变化,“文本阅读既然是不同读者在开放性文本中生成理解和创造意义的过程,那么对文本的解读,就会因为历史、时代和读者的差异而变化,每一种阅读都是读者的偏见,文本的原意只是相对的,它是处在变化、不断生成的建构中”也就是说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始终是动态的,作品的意义与不同读者赋予它的内涵密不可分,而读者所能赋予文学作品的内涵就源于读者的社会体验,我们在进行情感教学时,离不开学生在家庭、社会中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
以文本、作者、和时代为依据,选择以感受作者愧疚、遗憾和深深的怀念之情为定点,去激发学生对亲情的珍视,重视日常生活中与父母的点滴小事,实现让学生重视人情、珍视父母付出的现实目标。
3 设计思路
3.1 导入
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曾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过的故事,故事里一个和你们年纪差不多大小的女孩子,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她和父母的关系有些疏远。有一天她的父亲不在家,母亲就和她说帮自己染一下头发,而这个女孩儿只说了一句“我还和同学有约呢,你烦不烦呀”就摔门而去,结果她再次见到母亲是在当天夜里一家医院的急症室门口,她的母亲由于一场车祸再也无法醒来。在那之后,这个女孩儿就带着对母亲的遗憾悔恨与她的父亲过上了再也没有母亲的生活。
故事性导入会在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接下来学习的内容产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静下来去感受那种错过的留有深深遗憾的亲情,保证学生思维活跃于预定的情感基调下,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3.2 整体感知
朗读文中描写母亲的部分。
在2-3的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始终起引导作用,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感受母亲对作者的理解、容忍这份饱含深情的母爱上,以及作者对母亲、对周围世界的情绪变化上来,让学生逐渐意识到作者的遗憾悔恨,母亲在世时没能好好珍惜她的爱,不理解她承受的是强于自己百倍的痛苦。“文字本身就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朗读在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就占有重要地位,“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在情感教育中,要发挥朗读的感化和教育功能[5]。
3.3 深入分析
(1)接着上面的内容,文章又是如何塑造“我”的这一形象的?部分学生朗读,模拟表演。
明确:首先是文章中第一段写到面对眼前美好的事物,“我”会突然把眼前的窗子砸碎,母亲叫“我”去看花“我”会大喊道“不,我不去”还狠命捶打着两条可恨的双腿[6]。在答应母亲看花后对“我”的语言描写。面对母亲突然病发,大口的吐着鲜血的样子,“我”没有办法做些什么,看着母亲被送往医院,心里久久无法平静,原来这一别竟是永别,母亲离世之后与妹妹二人去北海看花,才理解母亲深深的爱与她的痛,终是在母亲离开以后在懂得要珍惜,只能连同母亲的那份一起好好活下去。
以上的这3个部分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和表情去尝试表演,尤其第一段中对“我”的动作描写。“中学生具有擅于模仿的天性,游戏的本能”,这里设计了让学生去模仿双腿瘫痪的“我”这一角色所发出的动作,在不同情境中的样子,从而让学生去体会“我”在这样的情境中是一种怎样的情绪、怎样的心理,让学生从模仿中直接感受到作者前后情绪的转变,尤其在母亲突然去世之后,“我”因为失去母亲,因为母亲在世时候没能好好珍惜母亲的爱而留在心里的永远的遗憾,以及心里的深深的痛苦之情。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和角色朗读这两种设计,将文章中的场景再现于眼前,再现于课堂之中;同时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使得学生与作者之间的零距离,真正实现“体验作者体验过的体验”。
(2)在动作模仿之后,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真情表达,可以结合实际去发自肺腑的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经历,这样就可以真正意义上领悟到作者通过文字所表达的深深的隐痛、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在理性中意识到,生活中一定要珍惜父母的爱,不要给亲情留下遗憾,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3.4 拓展延申
介绍作者生平,插入《合欢树》《我与地坛》中的内容。
让学生更加了解作者,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之情,同时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也会给学生心里打上深深的烙印,残疾的身体并没有阻挡作者实现人生价值的脚步,让學生意识到她们所拥有的是最好的资源,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怕生命中的困难,有勇气去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小挫折,无论遭遇什么都要好好生活[7]。
3.5 作业
将今天所学习的内容讲给父母听。并将学习感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下节课前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让学生和父母沟通,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实现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让父母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所得。引导学生将学习感受记录,同时教师自己也要有记录并交流的习惯,这样就成为学生的榜样,可以让学生也形成记录生活的习惯,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 设计反思
首先在形式上突破了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作者背景”“段落大意”“文章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这一个系列的僵化模式,而是将重点明确放在情感教学上,遵循了系统论中强调的“整体—部分—整体”,“综合—分析—综合”的阅读路径。有学者说,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应该是小说教学的重点,不应该是散文的教学重点,在散文教学中应该淡化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但是在教学散文时对文中的人物,又必须去进行一定的探究,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外貌所进行的描写,就是要抒发自己内在情感,所以在设计中有对作者和母亲二者人物的分析以及动作行为的模仿,旨在让学生深切地体会人物背后的真实情感。
参考文献
[1] 赵晓燕.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设计——以教学《秋天的怀念》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0(11):52-54.
[2] 李鹏.期待视野的唤醒与融合——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阅读教学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9):127-130.
[3] 冯立刚.《秋天的怀念》(第一课时)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7(7):64-66.
[4] 李凤.《秋天的怀念》教学现状调查和教学内容建议[D].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8.
[5] 魏媛.《秋天的怀念》与《合欢树》的互文性教学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8.
[6] 魏晓美.在基础教育中教育技术的设计[J].科技资讯,2016,14(20):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