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振颉
沉默的背后,是讨好型人格在作祟。
所谓讨好型人格,就是指某些人一味地讨好别人却忽略自身感受和需求的人格特质。这种人格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特别在意别人的感受和看法
讨好型人格者的聚焦点都在别人身上,别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其他人的反应成为讨好型人格者判定自身行为的标准,他们害怕自己做错什么事情会惹别人不高兴。因为过度重视,所以他们做任何事情都如履薄冰,哪怕出一点点小错误也会懊悔很久。
2.与过分抬高别人形成对应,讨好型人格过分贬低自身的价值和需求
在讨好型人格者的心目中,自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自己不过是别人的附庸,所有行动的主动权都掌握在别人手中。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讨别人的欢心,不会被其他人嫌弃。
3.不敢拒绝别人,为人处世缺乏界限
讨好型人格者也可能会因为被别人占便宜而有过一闪而过的抱怨,但是这种抱怨很快被思维的惯性淹没,他们不敢对别人说不,担心拒绝会引起人际关系的破裂,会在别人心中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自己的生存。正因为如此,讨好型人格者会不顾自身实际情况,把超出能力范畴的任务都接下来,打肿脸充胖子。由于他们总想着取悦别人,别人对他们私人领域的干涉也不能被及时阻止,由此导致人际关系中应有的界限被突破,让自己活得非常累。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讨好型人格?
首先这是由人格特质决定的。具备这种人格特质的人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性,天生对别人的感受与想法具备洞察力。他们能及时、敏锐地捕捉到别人的需求,随时准备去满足对方。他们难以拒绝别人的需求,源于非常害怕与别人起冲突。
造成这种人格特质的原因,与这类人的成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可能出生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从小缺乏安全感,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父母也长期忽视他们的感受。正因为非常缺爱,他们对于安全感、对于别人的关爱与关注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从而形成担惊受怕、畏首畏尾的心态。
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这类人只有通过不断讨好别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保护,补偿难以从父母身上获取的爱,这种心理行为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讨好者的内心其实非常痛苦,他们的真实想法并不认同他们的外在行为,可是在意识层面他们逼迫自己接受眼下的情形,由此压抑内心的意愿,造成意识与潜意识的强烈冲突。这种冲突的烈度随着时间不断上升,到达一定程度会超出理性控制的范围。
即使没有达到这种严重程度,讨好者的内心也会处在撕裂的状态,他们试图调和矛盾,却无法从根本上消弭矛盾。这些“老好人”表面看上去没什么,实际上内心正在经历非常激烈的对峙。
想要从根本上告别这种痛苦状态,必须改变以下三种错误认识:
第一种错误认识是“我很弱小,弱小到需要别人来保护”。相信很多讨好者都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这样才会有讨好别人的必要性。其实这种自我评价非常不客观,因为这种观念形成于小时候,那时候确实要依附在父母身上。随着你的成长,你可以对自己这么说:我已经不再弱小,完全是独立自主、不需要别人保护的个体,可以与别人平等相处。
第二种错误认识是“我必须付出才能获得别人的关注和爱”。这种认识同样发軔于童年,孩童时代确实需要父母的关注和疼爱。等到成年阶段,你可以通过自身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想要的关注和疼爱,可以从自己身上获取。
第三种错误认识是“我不能提出自己的要求,这样会给别人添麻烦”。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诉求和欲望,提出要求的行为合情合理,不必过度压抑自己的需求。还要记住一点:只有你才能对自己负责,如果连你自己都不负责,别人更不会在意你,更不可能会主动满足你的需要。
战胜这三种错误的观念,接下来要对别人伤害你的言语和行为说“不”。
不要过分夸大说“不”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你捍卫正当权利、建立人际关系合理界限的必要手段。不去刻意讨好别人,让别人认识到某些行为对你造成了伤害,进而不会在今后侵犯你。
从今天开始,不要再当别人眼中的“老好人”。“老好人”不会给你带来更好的人缘,只会让你陷入越来越被动的人生。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尊重别人,也不允许别人侵犯到你的权利,这样的人生才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