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配权
北京林业大学(以下简称“北林”)?是不是学种树的?几乎所有人在听到北林的名字后都会这样想,不说别人,就连我自己,在入学之前也多多少少存在这样的想法。实际上,北林的确以林学为特色,但若因此认为北林只有林学的话,那可真是太小瞧北林了。北林作为全国重点大学,除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等特色专业外,其他专业的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像风景园林、城乡规划、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金融学、园艺、会计学、英语、艺术设计等专业也都颇有名气。也就是说,北林不是只种树,而是提供了育种、认树、栽树、养树、医树、防火、管理树、卖树、画树、砍树以及加工树的一条龙服务,是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强校。
北林被称为“中国林业和生态环境的最高学府”,校园内植物种类繁多,且大多长势很好,这些植物不仅起到了绿化、美化的作用,更是研究学习的好对象。很多人走进北林,第一句话就是:“不愧是林业大学,树可真多!”此外,北林的植物大多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如果看到哪株植物身上挂着二维码,拿出手机上去扫一扫,就能获得它的基本信息。在北林,可以一边信步闲游,一边学习植物常识,保你休闲学习两不误。
说起北林,很多毕业的校友都会谈到银杏大道,那是他们留下美好回忆的地方。自小南门走进北林,迎面而来的便是道路两旁那67棵银杏,它们自1954年北林迁址肖庄开始便一直生活在那儿,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北林人度过了他们最珍贵的青春。
挑上个好天气在北林漫步,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阳光透过枝叶间的缝隙洒在地上,放眼望去,蓝天白云、繁花似锦、绿草如茵,若是再有个人工湖……说到这,北林人一定都想到下文了。若用一句话来证明自己是北林人,那么,这句话很有可能就是“炸掉半导体,还我人工湖”,多少年来,这句话一直在北林口口相传。若要详谈此事,还须从北林的历史讲起。
1952年10月16日,北京林学院于西山大觉寺正式建校,这就是北林的前身。1954年11月,学校迁往现址肖庄办学。面对一大片沼泽地,全校师生辛勤开垦,一砖一瓦垒起宿舍楼,挖石造湖,积土成山,植树种花,建立起了教学科研基地——植物园。
好景不长,随着文革开始,1969年,北林被迫离京,迁至云南。从昆明、丽江到下关……四次搬迁,两度更名,学校曾一度濒临解散。但北林人没有放弃,坚持奋斗,直到1978年,学校得以返京。
北林人回到故土,看到的却是美丽的植物园付之一炬,花木被毁被伐,山被铲没,湖被填平,这片地区最美的地方被彻底毁灭,北林曾经的骄傲荡然无存。学校的大片土地已被其他单位占据。经过争取,研究生院搬走了,但半导体研究所却依旧占据着我校40.5%的土地,植物园无法重建,于是北林人把各种植物引种到校园,“我们的植物园没了,就把校园变成一个大植物园吧”。
如今,北林拥有占地1.2万余亩的后花园——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它不仅是学校重要的科研、教学基地,同时也是国家AAA级景区。北林校园虽不大,但有全国林业系统三分之二的院士在这里诞生,10万名绿色人才从这里走出。适地适树的首倡者沈国舫、中国水土保持事业奠基人关君蔚、梅国际登录权威陈俊愉、风景园林大师孟兆祯、三倍体毛白杨之父朱之悌、中国园林专业创始人汪菊渊等大师皆是北林出身。
三峡工程生态恢复,汶川地震災后重建,舟曲泥石流治理,南方冰冻雨雪灾害灾后重建,中国生态屏障建设……都能看见北林人的身影。如今的北林正如当年梁希先生所希望的那样,一步步朝着“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的梦想前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