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月梅
【关键词】培养;教育;引导;劳动习惯
发扬学生的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提倡和尊重劳动,明白劳动是最光荣的、劳动是最崇高的、劳动是最伟大的、劳动是最美丽的,劳动教育意义重大。我校对学生的劳动与技术课提出了要求,依据劳动与技术的课程提纲要求拟定符合听障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目标,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乐于劳动、善于劳动的习惯。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长大了通过努力工作,可以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培养劳动习惯的原则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
劳动最光荣。劳动是随处可见,不分场合的,也没有贵贱之分,儿童可以亲自参与劳动活动,创造财富,从而珍惜劳动成果,实现梦想。儿童靠双手去做好随处可见的事情,不仅可以在劳动中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如铺床叠被、洗衣服裤子、收拾自己的房间、桌子等,还能在劳动中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
从细小的事情入手,让儿童做好自己的各项事务,如用双手去整理自己的空间,收拾自己的房间、整理玩具、整理衣服和学习用具、在家长的引导下学会洗袜子、洗碗、捡菜、倒垃圾、分筷子、拿牛奶等。在劳动活动中,教师对听障儿童进行反复训练,使他们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熟练掌握技能,在劳动中体现自身价值、感受劳动的快乐。这样儿童不仅能获得感性知识,还能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
(三)树立言传身教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教师应树立儿童心目中的榜样,努力发挥好自身的榜样作用,依靠自身的言行和魅力来影响和激励儿童。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劳动可以创造一切,也能成就梦想。所以,为人师表的教师典范,是儿童学习的榜样。
(四)鼓励参与,积极表扬
人人都爱听好话,听障儿童尤其喜欢听好话,他们一旦受到表扬,做任何事情都会事半功倍。笔者在劳动和技术课教学中,总是以儿童感兴趣的事情入手,鼓励每个儿童积极参与活动,让儿童在参与劳动中获得成功感,让他们喜欢上劳动,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的劳动中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劳动教育是培养儿童从小热爱劳动的美德,养成良好的人格,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要途径。如,教师教听障儿童每天及时将换下来的袜子和内裤清洗干净和进行晾晒,将此习惯变成每天的必做事,让习惯成为自然,儿童主动完成这些事情后,家长和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将主动做事的积极性延续下去。
二、培养劳动习惯的途径
(一)以身作则做好家务
家长以身作则做家务、做孩子的榜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是家庭的一员,家中的家务事应该安排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完成,这样孩子就更有家的感觉。据笔者调研,那些从不参加劳动的孩子,他们不是不参与劳动,而是家长希望孩子把精力放在了学习上,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这样一来,家长包揽了所有家务事,孩子也就只知道学习了。家长把孩子惯成了王子和公主,因此一旦家长有半点不到位,孩子就会责怪父母。因此,适当地安排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二)制订家规鼓励劳动
家是让人安居的地方,家规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劳动习惯,增强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家规是家庭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制订合理、清晰的家庭规则,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家规是一种无形的约束,既可以帮助和教育孩子,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起床后家长应让孩子自己主动叠被子、整理房间、清理卫生间的物品等。
(三)赏识教育鼓励劳动
赏识教育是培养听障儿童劳动习惯最好的教育,听障儿童由于生理特点,他们听不见,心理比一般儿童更为敏感,也更希望被关注,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多赞美孩子、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劳动。如家长可以夸赞孩子的辛勤工作,用手势表示“你做得很棒!”及时地鼓励孩子,肯定他们所做的一切。赞美的行为,能让孩子有种成就感,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四)放手让孩子参加劳动
教师和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参与劳动,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勤劳动,让孩子在家庭中承担一些责任,提高孩子的责任感,这样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儿童在家长和教师的指导下,能培养自身热爱劳动的习惯,感受到自己参与劳动的乐趣,并且能充满自信地从事劳动。从小做家务的孩子,比那些不做家务的孩子生活得更充实和幸福,参与各种劳动能力得到训练,儿童会更健康地成长。
三、家庭中可开展的劳动
(一)培养自我服务意识
从孩子两三岁起,父母就应逐步培养孩子做自己的事情;五六岁时,就可以孩子适当地进行生活自理。七八岁时,让孩子学会为自己及身边的人服务,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促进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使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能够早日摆脱对成人的过度依赖,成为社会的独立成员。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可以调动他身体里的积极因素,让他自动做事情,让他慢慢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现在绝大多数的家务活都是父母包办的,要想培养出热爱劳动的孩子,就必须让儿童从做自己的事情和自我服务开始,虽然这是一件细小的小事,但却不容忽视,家长和教师要培养儿童从小具备做家务的习惯和能力。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经常做家务除了可以培养爱劳动的习惯外,还可以培养孩子务实的良好品格,培养孩子做事的能力和集体精神。因此,家长应鼓励孩子做事,激励孩子许多良好习惯的发展,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帮助孩子变得有责任心和热爱劳动,如家长和教师可以让儿童帮忙搬椅子、凳子、簸箕、扫帚、肥皂、袋子、拖鞋等;在开饭前可以帮助移动椅子和摆放桌子,拿筷子、装饭,也可以帮助清理用餐后饭和菜的残渣。另外,儿童可以和他们的父母一起打扫房间,如铺床、扫地、擦桌子、椅子和橱柜。他们还可以帮助父母刮土豆皮、选择蔬菜、洗蔬菜,去附近的杂货店买醋和酱油。这些事情可以让儿童感到很开心,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帮助爸爸、妈妈做事。
(三)引导孩子参加公益
参与公益活动是进入社会、了解社会、提高社会活动能力的重要因素。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公益劳动,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热爱劳动的表现是参与公益活动,参与公益劳动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美化心灵。现在的公益活动很多,家长和教师应积极参与社区大家庭的公益活动,让儿童在公益活动中全面发展,如春天植树节种树、夏天控制苍蝇蚊子、秋天参与割草、冬天除冰扫雪、收发报纸、指导居民垃圾分类等,引导孩子参与公益,做一个公益使者。家务劳动的教育与实践对听障儿童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让儿童参与基本的劳动实践活动,才能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样儿童才能在体验艰苦的劳动生活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從而爱上劳动。
笔者依据多年从事劳动教育的经验发现,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促使使听障儿童的各方面的能力达到相互协调。只有让儿童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活动,他们才能在活动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