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玲
【摘 要】当下,教育改革的呼声响彻大江南北,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我们不断呼吁课改,要求教学回归生命本初。对比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人们静心反省,不难发现,现代教育改革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病。只有我们真正意识到教育的作用和意义,遵循避免“揠苗助长”,顺应儿童天性;引导实践运用,启迪儿童智慧;注重德育内化的教育原则,才能让教育改革成为社会风尚,使教育焕发其真正的魅力。
【关键词】自然教育;儿童本位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13-0181-02
Promoting "natural Growth" based on the Child Standard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Fuding City,Fujian Province,China) SUN Huiling
【Abstract】At the moment, the call for education reform is resounding all over the country. At the moment when quality education is advocated, we continue to call for curriculum reform and require teaching to return to the beginning of life. Comparing with the nature education advocated by Rousseau, people meditatively reflect, and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modern education reform has the disadvantages of form greater than content. only when we are truly aware of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avoiding "fostering growth" and conforming to children's nature; guiding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enlightening children's wisdom; focusing on the interna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can education reform become a social trend and make education glow its true charm.
【Keywords】Natural education; Children's standard
在批判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我们不断呼吁课改,要求回归生命本初,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乐”中成长。从总体效果来看,目前教学活动的中心主要围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展开,教师似乎成了“为学生服务”的对象。“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等理论铺天盖地地传播。学生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个体,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关注他们的自然成长,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获。由此,我们是否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顺应儿童天性发展,是不是形式大于内容?下面就来详细谈一谈。
一、避免“揠苗助长”,顺应儿童天性
哲学家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至今为人称赞,其教育思想对“尊重人本性”这一理念起到了很大的启蒙作用。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但反观今日,我们不得不自惭形秽地道句真言:现在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地被“揠苗助长”。在“学为中心”教学理念下,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起点开展教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这样的教学才是顺应儿童天性的,才是能够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然成长的。但是,部分教师在上公开课时,虽说会让学生举手发言,但几乎都喜欢点成绩好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因为这样会使其他教师观课的效果更好。但这样的教学会导致班级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主动性不高,让未被点名的学生成了“坐着鼓掌的孩子”,他们的思维被教師认为的“优等生”牵着走,不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实现发展。此外,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其接受知识理论的能力被迫提高,而举一反三的能力却原地踏步,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力就被扼杀在摇篮里。其实孩子是最具有创造力的天才,我们常说要“永葆一颗童心”,这颗童心,是善良纯洁之心,亦是好奇明朗之心。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就如天上的流星,闪耀明亮,但如果不及时珍惜,就会一闪而过,最终消逝。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这些“宝物”珍藏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实践运用,启迪儿童智慧
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式,学会估计知识的价值,这都是将学生天赋转化为能力的关键,教育就是这关键的环节。简言之,教育就是要教会人如何求知、如何评价和怎样追寻真理。
(一)引导生活实践应用
教师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应用,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突显出生活性,要引导学生利用在课堂上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会求知,是要求人懂得思考,懂得在生活中攫取利于创新、利于发展的条件。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知识最本质的作用——解决生活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学生日常最频繁遇到的,比如学生在人生中遭遇的挫折,这需要哲学和文学发挥育德育心的功能来给予学生启发;也可能是学生在旅游、野外探险时所面临的困难,这需要地理、生物等自然学科予以指引……将知识和生活做紧密的联系,是教育最需要注意的重点。所谓求知,是学生在生活中懂得思考,进而探究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能使学生的课堂知识得到巩固,提升了学生对环境的观察力,是他们在今后人生路上实现自我价值必不可少的钥匙。
(二)因地制宜运用知识
学习的高级阶段就是“活学活用”,因此,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地运用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而学会评价,是要求学生懂得对知识进行划分归类,懂得因时、因地制宜,运用知识。小学一二年级要求学生通过“难受”“流泪”等词语来表达自我内心情感。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接触了许多中国古典诗词,甚至还背诵默写了中外名句,中国古今多少名句表达凄哀之情,有悼妻之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有思乡之篇“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忧国之痛“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一些经典名句进行应用,具体而言,要引导他们运用到口语表达中,引导他们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引导他们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懂得评价知识的价值,在高级表达和日常口语表达之间选择合适的表达,利于学生恰如其分地传递内心所思。故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多起带头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口头表达,使之雅而达意,这样,自然就能够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注重德育内化,保护儿童童心
教育除了启智之外,也在于德育启心。追寻什么样的人生,追寻什么样的价值观,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作用,能使学生在文字、语言劝导的影响下,以行为去塑造品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骄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有华夏文明,绵延流长,不息不止,这世界之奇迹中必然蕴含着强大而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维系着中华之血脉,不可斩断,必得流传。于是,教师可以“从娃娃抓起”,开始要求学生记诵《弟子规》《百家姓》等中华瑰宝,希望学生铭记祖辈之礼仪道德,以此为纲,修身、立德、成人。此外,教师还可将此教育过程化为学生每周的自省课,即每周抽出一节课,让学生进行一周的自我反省,反省这一周的孝亲、爱人、尊师等各行为是否做到位,对自我行为进行点评,并邀请家长一同来参加这样的课堂,在学生提出自我批评之后可立即让学生到父母身边付诸行动。如教师可邀请家长接受孩子的敬茶,让孩子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多与父母沟通交流,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培养。这样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将口诵之传统美德转化成日常生活行为,并时常反思自省,才是对“吾日三省吾身”的传承与发展,才能真正将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学生奉行的人生准则。
四、结语
“自然教育”要求教师是尊重孩童的天性,锻炼学生掌握知识、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甄别善恶、追求真理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从社会风气、社会价值观入手开展教学。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职责,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只有社会开始转动教育的转轴,学校的改革才有实质的意义,形式才会真正服务于内容,焕发教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宋茜.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7).
[2]祝玲玲.让语言文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厚积薄发[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7(09).
(责编 吴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