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很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幼儿阶段作为孩子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更用心地挖掘传统文化,运用合适的方法让传统文化和学前教育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形成一种文化。这样也可以让教育课程更加完善,从而为幼儿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前教育;策略
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遗产,同时也给教育活动提供了很多资源。幼儿阶段作为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启蒙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幼儿进行启蒙,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民族自信,从而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传统文化教育运用在学前教育的意义
(一)传承传统文化
当代的社会是多种文化交融的大环境,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一定冲击,甚至一些传统文化无法继承下去。传统文化对幼儿的发展往往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需要我们更加重视,从幼儿时期就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让他们把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下去,增强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二)教育资源多样化
幼儿时期是孩子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如果可以有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往往可以让幼儿的身心获得良好的发展。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往往是进行学前教育中的一个重点。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会使用单一的教育方法,这就让教育目标不能很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加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前教育的资源,让幼儿接触到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民族情感,实现全面发展。
二、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
当前很多地方都出版了适合幼儿发展的国学教材,幼儿园也可以结合自己培养幼儿的特点,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并编写相关的教材。如可以加入一些《弟子规》《千家诗》等传统文化的内容,还要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在其中加入一些图片,或者加入一些小故事、小动画,让幼儿有空间去想象,而不是使用文字堆积的方法,让幼儿可以立体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科学地设计教育活动,使用有效的教育方法
幼儿通过活动往往可以更好地探索,从而发挥他们的潜力,增强他们的操作能力。所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加入更多的让幼儿动手操作的内容,吸引幼儿的活动兴趣。当前很多幼儿园都很注重幼儿诵读能力的培养,却没有考虑幼儿对内容的理解。“儿童性”也要求培养幼儿的情感,让情感推动幼儿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内化更是需要幼儿去理解,实现情感和行为的一致。想让幼儿有亲切感,首先要从教材的选择上出发,选择一些具有积极情感的内容,吸引幼儿的兴趣,从而完成对幼儿的文化启蒙。还要选择一些和幼儿兴趣、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内容,运用游戏、实践等形式融入幼儿的生活里面,从而顺应新课改的需求。其次是进行备课,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把内容变成一个小歌谣,或简单的韵律动作,还可以准备一些小玩具、音乐、图片、故事等辅助工具,使用愉快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思想的渗透,让文化的渗透更有趣味。
(三)构建良好的幼儿园环境
首先教师要更加注重传统节日,而不是对西方的节日下功夫。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作为活动的主题,让幼儿对这些节日产生正确的认知。在语言学习活动中,教师也要引导幼儿了解不同地方的民俗习惯,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民族自信心。在进行幼儿园环境构建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在走廊上贴一些有文化特色的国画,在班级里面加入一些图书角,还可以用剪纸、脸谱等元素来装饰教室。另外,为了增加传统文化渗透的范围,教师还可以设置相关的网络平台,或者建立一些QQ群,让幼儿家长可以更好地配合教师的工作,上传一些学习的材料,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积极地进行示范
当前很多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幼儿很调皮,不好管教。实际上这些里面的问题不仅是因为学生,也是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在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中往往存在着“童子礼”这种类型的资料,内容就是要教给学生坐、立、行等方面都要给幼儿明确进行规范。所以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和家长也要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如教师和幼儿一起吃饭的时候也要慢慢吃,这样幼儿自然会去模仿。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很多的实践都证明了在学前教育中加入人格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教师应该积极地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海珠.幼儿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J].学前教育,2017(10) .
[2]王慧莲.幼儿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究[J].初等教育,2018(2) .
作者简介:王思璇(1985.8-),女,汉族,甘肃民勤人,本科,幼儿园教师,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责编 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