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龙
和一位大学校长吃饭聊天,谈到今天的师生关系,他突然说到一句话:最反感一些家长给他的信箱来信。
朋友的女儿,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班干部。现在读高二了,他有些担心,便郑重其事地给班主任写了一封信,请女儿捎去。信的大意是:高考倒计时了,孩子学习还有短板,应该腾出精力找差补缺。不能继續参与班级管理,恳请老师谅解。
这封“请辞信”女儿并没有带到学校去,她给偷偷“短路”了。孩子的想法是:做班干部并不耽误多少时间,相反能给自己一点正向的暗示,管别人要“喊嗓子”,自己先要“做样子”。
假如老师收到朋友的那封信,估计会犯难的。家长的诉求往往是集中统一的。初中、高中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担任班干部,怕分心烦神、怕影响成绩,而小学的时候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班上有个“一官半职”,学会管理与自我管理。有些家长甚至为此托人四处说情,可怜老师“分官无术”,最后只好让学生们每月甚至每周轮流“执政”。改革步子更大的学校,每个学生都配发一个“官衔”,全民当“官”,皆大欢喜。
和一位大学校长吃饭聊天,谈到今天的师生关系,他突然说到一句话:最反感一些家长给他的信箱来信。
听话听音,顿觉新鲜。“校长信箱”其实就是一个网上邮箱,地址公开在学校官网上。一直以为那只是摆设,那位校长说,经常有人发信过来。作为教师,他最乐意看到学生与自己的文字互动,不管是分享、咨询、求助,还是吐槽、投诉、举报。而一些家长,现在也会掺和进来,有时问询某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时申请考研分数的复核……字里行间,洋溢着过度关注、过度干预的焦灼情绪。最近一次,有位家长来信,一番客套之后切入正题:他女儿是不是该继续读博?校长到时能不能给予关心指导?
校长点开邮件,很是不爽:二十大几的硕士生了,怎么还不能自主选择未来?二十大几的成年人了,父母怎么还在替她包办?或有可能是“偷办”,瞒着孩子来信的。校长说,不是孩子有问题,就是父母有问题。对这类“问题父母”的来信,他一概冷处理,不予回复。不过,心里是有感触的,难以无动于衷。
突然记起,儿子前些年去上海读本科,报到那天,我和爱人极尽侦探之能事,找到辅导员、学院老师以及同宿舍学生家长的手机号码、邮箱地址。爱人主要担心的是儿子的学习状态和人身安全。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第一次出远门,有不担心的吗?但是过分的关心,成全的是父母的安全感,却有可能错过孩子成长的黄金期。
幸好,那四年时间,空巢状态下的我们忍住了N个不放心、不踏实,一个电话没给老师打过,一封信也没给老师发过。
(责编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