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海元
【摘 要】当代教师应立足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让知识根植于生活土壤,让数学有源;让探究成为课堂主旋律,让数学有味;让赏识贯穿教学始终,让数学有情;让数学思想、精神和文化沁入学生心灵,让数学有魂。
【关键词】小班额数学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19-0163-02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Small Classes Size
(Wujiang Town Central School, Ganzhou District, 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e, China)WEI Haiyuan
【Abstract】Teacher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thematics discipline and children's cognitive law, strive to make knowledge rooted in the soil of life, let mathematics active; let inquiry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the classroom, let mathematics taste; let appreciation run through teaching, let mathematics have emotion; let mathematical thought, spirit and culture penetrate into children's mind, let mathematics have soul.
【Keywords】Mathematics teaching in small classes; Effective strategies
让学生发自肺腑地喜欢数学是教师的本真追求,好的数学课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培育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促使学生进一步喜欢数学、学好数学打基础。
一、让知识根植于生活土壤,让数学有源
数学知识深深根植于鲜活、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就会绽放生命光彩,生长精神力量,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求知欲望,点燃学习激情。
教学伊始,教师紧扣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致力于用童话故事,游戏律动、猜想猜测、音乐美术等趣味横生的活动叩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效架起生活体验转化为知识经验的桥梁,铺设直观感受抵达理性认知的通道,搭建形象思维迈向抽象理性思维的阶梯,以问题为导火索,制造悬念或设置陷阱,引发认知矛盾和冲突,闪现思维碰撞火花,引导学生循着实践活动的足迹自主探究和独立发现,互动交流和自由对话,在追求新的认知平衡中,实现新知的正确建构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巩固新知的过程中,让知识回归生活,直面社会现象和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内化知识,体悟方法,丰富思想;并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感悟和解释生活,用数学思维审视、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把知识积淀和升华为智慧。
二、让探究成为课堂主旋律,让数学有味
唯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才能使学生有存在感、归属感和获得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動性,让学生永葆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是愉快的思维旅行,虽苦犹乐,韵味绵甜,流连忘返。
(一)着力培养表达能力
注重引导学生解读图文密码,梳理整合数学信息,感悟信息间的联系,编制数学故事;注重引导学生立足信息间的密切联系,生发和提出探究问题,建立“问题银行”,以问题为导向明确探究目标和方向;注重引导学生猜想和猜测,表达自己的初见,确定探索思路和方法;注重引导学生以“我认为”“我觉得”“我发现”等为范式,表达想法,表述观点,表露心路历程,表现思维过程和结果,享受被肯定、认可和赞美的自豪和荣光;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堵塞点和矛盾交汇点,质疑问难,不断生发和参与对话,辩论高潮,凸显个性,彰显精彩,增强自信和自尊,拥抱快乐和幸福。
(二)着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以生命临场的姿态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内心就会充盈着“我是了不起的探究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自信,而涌动不断前行和攀越的正能量和驱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锤炼“懒”的艺术和智慧,坚持启迪、赏识和鼓舞,致力于“五个倾心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永葆创造力。即倾心于做宽松和谐、自由安全学习环境的营造者,要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紧紧吸引到学习中来,使学生的学习弥漫着温馨的味道;倾心于做学生探究新知所需工具、材料和资源的保障者,保证学生动手操作有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模型、卡片和导学资料,让他们品悟做学习主人的味道;倾心于做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自主探究的陪伴者和欣赏者。在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求证、实践感悟、操作体验,获得直观感受和感性认知的过程中,须臾不离地陪伴在他们身边,启发、点拨、鼓励和赏识,用智慧和艺术的光芒照亮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思维,使他们咀嚼自主探究知识的甘苦和韵味;倾心于做学生反馈、交流和沟通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交流、对话和辩论,人人参与,机会平等,品尝当“小老师”的滋味;倾心于瞄准靶心,正视差异,有的放矢,精准施教。优化练习内容,创造多姿多彩的练习形式,真正把问题暴露在阳光下,采取共性问题集中讨论解决,个性问题个别指导帮扶的策略,使“智优生”在助人中获得持续发展动能,“学困生”因学懂弄通而增强进取心和永葆自尊心。每个学生都有“挺直腰杆”学习、生活的自信和自豪。
(三)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把良好的看、听、读、说、做、思等习惯的培养牢牢镶嵌在探究、发现和建构知识的全过程。
以创造富有生活情趣和适合学生需要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观察画面,引导其理解图文密码,培养观察意识,掌握观察方法。用心指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审视社会,养育观察习惯;以复述、补充、评价、指正教师的讲解和同学发言为策略,提高学生吸收、加工和传递语言信息的能力,切实诊治当今学生盲目自信、目无他人等“病症”,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通过对重点、难点、热点、易混点等问题的讨论、辩论、争论,增强倾听意识。
凡事都先让学生试一试,启发和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动手操作,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丰富和发展数学思想,促进智力、能力,潜力协调发展,培育实践求知的习惯。
一是用多种方式点燃学生表达的愿望,永葆天性,发展个性,养育学生善于表达、交流的习惯。以“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为生长点把学生从感性体验引入理性建构,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建构,把知识升华为解决问题的智慧,培养思考和探究习惯。
二是将数学的知识魅力、文化魅力、思想魅力和教师的人格魅力、情感魅力、学识魅力融合在一起,点燃学生的心火,丰富学生的情感,提振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发自肺腑地喜欢并痴迷数学,使他们因喜欢自觉磨砺和塑造专心、认真、细心、勤奋等良好学习品质和持之以恒、一丝不苟、坚忍不拔等意志品质。
三、让赏识贯穿教学始终,让数学有情
学生因钦敬和喜欢教师,时刻都有渴望教师关注,期盼教师信任,向往教师赏识的愿望。
要做学生喜欢和依恋的教师,就要潜心研究学生心理,精准把握学生需求,坚决摈弃“恨铁不成钢”“我是为了你好”的假爱,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辛苦,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自主矫正的本能,极力培育适合学生健康、和谐成长的土壤,实施学案导学,自主研学、合作探学机制,给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目标任务,让他们内心激荡着“我将有我,学习探究功成在我的激情”的理念。以“谁来介绍自己的新发现、新成果、新观点”激燃学生表达、交流和分享的欲望,让“说着说着就会了,辩着辩着就对了”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学生因有表现的机会和展示的空间而正视和明确个人存在的价值,同时在收获教师真诚的肯定、表扬、赞美、鼓励和奖赏等正能量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永葆学习的热情。
赏识是学问,教师虚心学习和借鉴,要赏人之长,识人之心,点燃心火;赏识是艺术,教师不断的修为和锤炼,要因人而异,趋利避害,开启心锁;赏识是爱的天平,教师要多拿几把尺子,以多种视角衡量和评价学生,要捕捉亮点,挖掘潜能,温暖童心。一句话,教师应将赏识贯穿课堂始终,架起师生互爱共赏、教学相长的心桥,通向歌声、笑声和读书声,声声入耳的“百草园”。
四、让数学思想、精神和文化沁入学生心灵,让数学有魂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展和丰富数学思想、理解和深化数学精神、挖掘和向往数学文化的过程,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文化对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建构内化新知识起着支撑、导向、引领、协调、唤醒和促进作用。如教师可将数形结合思想贯通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成为学生探究、发现和建构数学概念、公式、定律、法则和模型的脚手架和起重器;又是学生分析和解决的工具和拐杖,同时还是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探索知识的方法和法器,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推理能力中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又如在“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穿插这类数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敬畏感和喜爱之情。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陇原名师”专项课题“小班额数学活动课有效教学设计策略探究”(课题批准号:GS[2017]MSZX178)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献:
[1] 吴正宪,周卫红,陈凤伟.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Ⅱ——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责编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