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家长

家校双方如何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学术归档 最新发布 模块sitemap 名妆网 法律咨询 聚返吧 英语巴士网 伯小乐 网商动力

家校双方如何形成教育合力

闫晓

当下的孩子,需要面对的是家庭和学校两个不一致的规则。一个在立规,一个在破规,最终,不仅教育合力不能形成,甚至演变为家校双方持续“拔河”的态势。

家长望子成龙,教师望生成才。从孩子进入班级那一天起,教师、学生及家长就拧成了一个成长目标的共同体。那么,如何做好“5+2”这道加法题,让家校共育的合力更大呢?

坦诚会晤,种好自家“责任田”

“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这是家长送孩子上学时叮嘱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里包含两个目标:一个是好的成绩,另一个是好的行为习惯。很显然,家长的“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的目标,与教师的“教书育人”目标体现了高度的一致。

如何达成家校双方的共同目标呢?笔者认为,这需要家校双方形成一个强大的教育合力,这个教育合力首先应该体现在规则的高度一致上。遗憾的是,当下的孩子,需要面对的却是家庭和学校两个不一致的规则。一个在立规,一个在破规,最终,不仅教育合力不能形成,甚至演变为家校双方持续“拔河”的态势。

2018年10月,湖南某小学一名班主任因为学生迟到让其罚站。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一气之下用书拍了顶嘴的女学生一下。没想到的是,这名女学生的父亲身为派出所副所长,居然利用职务之便用警车将班主任带走,以殴打学生的“罪名”进行审讯。

“教师是吃张口饭的,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存在沟通不够深入的问题!”议论这一新闻事件时,办公室一位资深班主任分享了他的“一见钟情”理论。

说笑中他给我们耐心解释:“一见钟情”就是通过“第一次会晤”让家长对自己认同、放心和共情。比如,第一天报名注册,他要书面下发关于学生一日常规的班级公约;第一次家长会,他会坦诚告知家长,“家长和老师是教育孩子路上一对互帮互助互补的同伴”,表达出“召开家长会一定努力达到家长所期盼效果”的诚意。班主任应站在家长的角度,以一颗同理心赢得大多数家长的信任,以团队信任的力量,感化、辐射、引领更多家长改进和提升。

“一见钟情”以后,家长就会相约而行,找准自己的位置,种好自家“责任田”。5天的学校生活,班主任、科任教师用中小学生守则、班级公约对学生予以教育、感化和引导;2天的周末家庭生活,由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接力,除了环境有变外,其他对有关规则、标准的遵守坚持不变。只有这样,家校才可能发出同一个声音,避免忽左忽右、行为反弹,尽快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履职和谈,搭建适合孩子的成长平台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多元的。“三观”的不同,决定一个人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就孩子成长目标而言,不同家庭因为人文背景和经济基础、出发点和价值追求等都不尽相同。作为教师,如何让每一名学生成长为应该成长的样子呢?

记得有一年科技节,课后我正在运动场上带孩子们训练四驱车。小文的妈妈找到我,说是为孩子科技节活动而来。她说孩子七年级时学习成绩就不理想,八年级又是关键时期,怕参加科技活动会影响学习,请老师别让孩子参加了。

听了小文妈妈的话,我很理解她的心情,没有直接回绝她。“哦,您是为这事来的啊!是啊,当初小文报名时我也担心过。从目前来看,这孩子学习基础确实不是很好,参加科技活动或许会耽误学习。但又一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孩子自尊心强,班上其他人都参加了,不让他参加,他心里一定不好受,或许会真正厌弃学习。”听我这么一说,看得出,小文妈妈有些动摇。

“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目的就是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或许在科技活动中,小文受到启发能带动学习进步呢?我当时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他参加,结果参加兴趣活动后,他像变了个人似的,比以前活泼多了,课堂听讲也认真多了。您可以看看,他近期的作业就有了明显进步。”一边说着,我一边把小文的妈妈带到了办公室。

听我这么一说,再翻看孩子的作业,上面的“白板”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老师一次又一次肯定进步的批语,小文妈妈先前的愁容舒展开了:“那就听老师的喽!”她连声道谢,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家长的个性化要求——有要求给孩子调换座位的,有申请让孩子担任班干部的,有不让孩子干与学习无关的事的,有要求准许孩子不参加集体活动的。面对家长各种各样的要求,不管事大事小,我一般会选择坐下来与家长耐心“和谈”:以一名观察者的身份,告知家长孩子的闪光点和潜在能力;以一名真正为孩子着想的教师的姿态,负责任地提醒家长要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

孩子要成为什么样的才?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公民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无论家长还是教师,不能忘了一个根本问题:孩子才是成长主体。只有孩子这一主体具有了能动性,外界的力量干预才能最终起作用。也只有找到适合的成长平台,才能避免“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的故事重演。

主动补位,替代父母做好“加法题”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了诸多家庭的正常生活。上半年,学生居家在线学习,我每天第一时间在班级QQ群通知学生查看课堂任务,并提醒学生不要迟到,要像在学校一样准时参与在线学习。学生一一回复“收到”,小锋却单独给我发消息:“老师,您叫我起床吧,我怕睡过头!”还没等我回复,他便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发了过来。

作为班主任,見学生主动要求学习,我非常高兴。“我当然可以叫你起床,但是为什么要我打电话叫你,而不让爸爸妈妈叫你起床呢?”

“爸爸妈妈分开了,我和爸爸住一起。爸爸天不亮就要到镇上的工地打零工,去迟了揽不到活儿,所以只剩下我独自一人在家里上网课。”

多么现实的家庭啊,陪伴孩子固然重要,可是能比让孩子吃饱肚子更重要吗?细想到这些,我眼里闪着泪花。 此后,我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叫小锋起床,无论是我自己的课,还是其他老师的课,我都提醒他做好上课准备,注意保护眼睛,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

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劳动力的大量外输带来了“留守儿童”问题。“孩子,是家长的孩子,但是孩子也是教师的学生!”作为教师,我常常鼓励自己要当好“社区型教师”,肩负起育人责任。

(作者系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教师)

(责编  宋行军)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4898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