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
摘要: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在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地域文化的长期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本文选取了树正寨、则扎洼寨、盘亚寨、荷叶寨的部分典型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与测绘,从村寨选址与布局,民居形式与结构、功能与空间等方面揭示藏族民居的演变过程,探究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九寨沟景区;藏族村寨;藏族民居;演变研究
中国分类号:TB4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1-0102-02
九寨沟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西南部,处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连接地带,沟内聚居着以农牧为主的安多藏族。近年来,随着九寨沟景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退草还林、退耕还牧政策的实施,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由以前的农牧结合转变为以从事旅游开发为主,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自然灾害对于传统建筑的不同程度地破坏导致了居民对于建筑提出了新的需求,村寨内由此出现了一批形制与功能都与传统民居有所差异的新型民居。新旧更替的现象正在九寨沟景区内上演,研究其演变的过程,分析总结其变化规律和趋势,对于今天的乡土建筑创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 九寨沟景区村寨的选址与布局类型
1.1 选址因素
九寨沟景区处于多山地带,整个地区海拔高,湿润多雨,紫外线强烈,昼夜温差大,沟内藏民的各类生产生活方式都受到地理气候条件的制约。藏民们对于村寨的选址遵循古人“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的原则,并随形就势,一般将村寨建在山间河谷、山腰缓坡或山脚平地之上,这些地带通常还兼具靠近水源、向阳避风等优势。
随着景区内旅游开发事业的进行,部分老寨的建筑因为位于山腰,交通不便而被空置,年久失修直至破败,新建建筑大都选址于主要观光公路的一侧,毗邻老寨,形成新寨,新旧村寨景观连成一片,高低错落,建筑风格层次分明。则扎洼寨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2 布局类型
这里所说的布局类型主要是指村寨的平面形态。由于九寨沟景区内的寨子大多是自发性形成的,其布局的形成受到了当地地理气候的影响。沟内村寨聚落生长最初为散状点状结构,部分村寨以公共中心为核心;随后,各个村寨根据各自不同的地形特点,由点状逐步扩张变为线状或者团状结构;然后,在此结构上多方向扩张,演变为更大的核心型、组团型、带型的村寨结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1.2.1核心型村寨
此类型的村寨一般显现出较强的秩序性和向心性,通常会以一个或多个建筑作为村寨的核心,其余建筑围绕核心建筑布置开来。村寨的入口出通常会设置一个相应规模的集会广场,广场中立一座白塔。整个村寨被步行道路划分成不同区域,每个区域内建筑排列致密紧凑,建筑间距狭小或彼此粘连,寨子整体同时具备了明显的中心性和街巷空间感。
树正寨以寨前广场的白塔和门楼为起点,由一条主要道路通往寨中的核心建筑——树正寨博物馆和一座寺庙,其余建筑环布四周,并形成不同分区,是此类型村寨的典型代表。
1.2.2组团型村寨
村寨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扩建的需要和地形的限制,往往在老寨附近择址建立新寨,基地选择在不同高程但较为平坦的区域,所以该类型村寨布局一般规模小、较分散、形成多个组团式的布局,每个组团都是农田结合住宅群构成。组团行村寨的优点是民宅与耕田更近,便于农业生产,缺点整个村寨不够系统,表现在道路规划、公建布置上层次性不明显。
九寨沟内的荷叶新老寨、盘亚寨便是组团型村寨的代表。由于地处多山地区,没有广阔的平坦用地,所以各村寨选取相对较为规整的用地,形成了多个村寨组团。
1.2.3带型村寨
带型村寨一般又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沿河作为主要轴线方向,如扎如寨;第二种是沿公路作为主要轴线方向,如荷叶寨和则扎洼寨。两种布局方式中,建筑通常都位于河流或道路的一侧,面对着山体一字展开。带型村寨随着道路、河流和山体的延伸,民宅之间互相遮挡少,有较好的景观朝向和日照,并且交通性的带状平面有很好的可扩展性。这种类型藏寨内的道路也要承担更多的功能,不仅仅作为交通使用,货物交换、日常交往等也常在道路上进行。带型村寨的缺点则是轴线过长,不利于村民的交通与交流,同时,也缺乏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过渡性,居民的活动空间较为局促。
九寨沟的村寨布局的变化与村寨本身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早些年,以核心型村寨和组团型村寨较多,伴随着沟内旅游开发事业的进行,新寨的发展方向往往都是依托主要观光公路建立起来的带型村寨。
2 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建筑形式与建筑结构的演变
2.1 建筑形式的演变
以沟内保存現状较好的盘亚寨为例可以发现,传统的藏族民居的体量一般由一个三层的主体,一个位于二层的平台和一到两个与主体建筑相连的附属体块组成,其中主体部分为双坡悬山,一层圈养牲畜,二层用于生活起居,三层用于储藏和风干谷物;二层平台作为建筑内外的过渡空间,同时用于藏民晾晒谷物;附属建筑通常作为仓储、客房和茅房使用。建筑规模的大小取决于主体部分的柱数,通常以三米左右作为一个柱跨,常见的为九柱,最多的可达二十多根柱。
与汉地坡屋顶民居不同的是,当地民居并未以建筑的长边作为主立面,而是在建筑的山墙面设置了出入口,其他各面均为木板或夯土围合,鲜设窗洞,屋内光线条件很差。可以看到在阴寒多雨的气候的影响下,藏民对于建筑保暖的需求大于采光的需求。
在新建民居中,以则扎洼寨为例,部分建筑形式发生了以下变化:建筑整体保留了坡屋顶的形式,但建筑的轴向已经发生了偏转,新建筑的出入口设置在了建筑的长边,趋同于汉地民居;建筑的屋顶形式由双坡悬山顶改为四坡歇山顶,歇山顶较悬山顶更为复杂美观,且排水防潮效果更佳;建筑的平面形式由类方形转变为“L”型、“U”型,并围合成前后院;除去了传统建筑中一层的牲畜间和三层的通风间,将二层挑出,一层形成檐下柱廊空间;建筑外墙所使用的材料由单一原木和夯土替换成了粘土砖、水泥、钢筋混凝土和涂料等新材料。
可以看到,在景区新的经营模式下,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均发生了诸多变化,其发展方向可以归结为趋汉化、趋现代化,并由此产生沟内新老建筑并存、建筑风格多样化的现象。
2.2 建筑结构的演变
传统民居的主体部分采用的是简易的穿斗式结构,未用穿枋连接边柱,而是直接将檩条放置于柱头之上。檩条分为脊檩和檐檩,檩上铺椽,椽上再设细檩,最后以木制榻板搭接成屋面板。随着新材料的引入,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的彩钢板屋面,简易铺设在屋面板之上,或用彩色琉璃瓦覆于屋面,起到了更好的防雨防潮效果。新建民居的主体结构也逐渐趋同于现代建筑,多为砖混或框架结构,以钢筋混凝土墙体代替夯土墙和木结构墙体,外墙使用抹灰或灰褐色涂料以求达到仿木的视觉效果。
主体之外的附属体块的屋顶一般为单坡悬山,构造通常较为简单。若为新建体块则常常是平屋顶,砖墙加水泥抹灰。
3 九寨沟景区藏族民居建筑功能与空间的演变
3.1 传统藏族民居的功能与空间
传统民居的功能划分由层数决定,其中一层用于圈养牲畜;二层用于生活起居;三层用于储藏和风干谷物。
一层层高较低,四面被简易木板围合用于限制牲畜。
建筑的主要功能空间集中在二层,包含了卧室、厨房、储藏间及藏式客厅。藏式客厅也常用做经堂,作为二层的功能核心,通常位于二层的东北区域,其余功能房间则围绕其布置。藏式客厅面积相较于二层其他功能空间要大很多,一般有两柱或两柱半左右的开间与进深,故客厅中往往会有一根独立的中柱。中柱除其结构上的作用外,藏民还常常会倚靠中柱设立炉灶,或将中柱替换成排烟管等,也有藏民以经幡环绕中柱,作为室内祈福活动之用。客厅其他三面墙多设整壁橱柜,墙上几乎不开设窗洞,因此室内采光条件极差,多通过开设小型天窗缓解。晒台作为二层的另一个主要活动空间,除了具备连通二层室内外和三层风干间的交通作用外,也是藏民们日常休憩.晾晒的场所。由于景区内湿润多雨,室内阴暗潮湿,藏民更喜欢在晴朗天气停留在晒台上活动。
三层除主立面对外开放,其余三面呈半围合状态用以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藏民常用树干自制成简易阶梯连接二层晒台和三层。
3.2 新建民居的功能与空间
以则扎洼寨为例,新建民居的首层一般作为商业用途,建筑的入口广场结合首层檐下柱廊空间,对经过的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性。一层内部除售卖饮食用品外,也有少量纪念品展示与销售活动,入口广场则设置遮阳伞便于游客就餐与休憩。二层及三层作为生活的私密空间,主要设有经堂和卧室。卧室用于藏民自住或经营民宿。藏民以往常常会改造自宅来隔出更多的卧室用作客房,但由于景区旅游政策的变化,现如今游客不允许留在景区内留宿,导致很多民居闲置出大片卧室,藏民的经济也因此蒙受损失,亟待解决。
4 结语
九寨沟景区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给沟内藏民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新民居的发展带有自发性,是藏民在面对实际情况结合当前生活生产方式所作出的回应,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藏民往往受到现代建筑形式及材料的影响,缺乏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与延续意识与思考。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者,我们应当注意保护传统藏族村寨的风貌,探究传统藏族民居的价值,同时吸取新式民居的优点,探究其发展规律,为今后的研究与创作工作奠定有益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启燊.四川藏族住宅[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2]杨旭明,李明融.四川藏族民居类型分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 (s):175—179
[3]李旻昊,九寨溝地区传统藏族民居研究.古建园林建筑,2014 (04):6265.
[4]崔文河,王军.青海藏族庄廓民居及聚落研究,华中建筑,2015 (01):74-80.
[5]谢娇.四川甘孜州藏族民居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6]曹勇.阿坝县藏族民居建造体系的当代自发演化及研究价值——以哇尔玛乡铁穷村藏族住宅为例,南方建筑,2016 (06):56-61
[7]刘佳凝,庄惟敏.九寨沟景区藏族村寨新老民居对比研究.建筑文化,2015 (12):168—171.
[8]王宇情.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以舟曲县白龙江上河口藏寨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9]涂传尚.基于民族审美意识理念下的藏族建筑色彩研究[J].工业设计,2018 (0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