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坤炯 王漾
摘要:由于自然博物馆展品的特殊性,其展示形式较比其它博物馆更加生动和灵活。标本陈列、化石复原、景观复原等展示手法已广泛应用于自然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的展示方式已经满足不了观众对自然博物馆的精神需求。新技术被应用于自然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打破了传统沉闷的展示方式,使自然博物馆更具活力和魅力。但是,就目前新技术在自然博物馆的应用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对此,本文总结了一些新技术在自然博物馆中的应用,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能够将新技术与自然博物馆展示陈列更好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新技术;自然博物馆;展示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1-0046-02
1 自然博物馆的概念及展示形式的发展
1.1 自然博物馆的概念
自然博物馆具有收藏、展示、科研、教育等功能,其藏品种类包括动物类、自然类、地质类、植物类等方面。自然科学类的博物馆包括科技馆、综合自然博物馆、专业自然科学博物馆、海洋馆、水族馆、天文馆等,动物园、植物园、生态园、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等也属于自然科学类博物馆[1]。
1.2 自然博物馆展示形式的发展
早期自然博物馆展示形式还是以简单的静态陈列为主,没有过多的展品说明和相关图片。这种展示形式与其说是展览,不如说是公开仓库藏品更为准确。而后在20世纪初期,展示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除基本陈列之外,图片、展板、展柜、沙盘模型等形式逐渐应用于展示空间中,同时在灯光的运用和材料的选择上都具有很大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展示空间的利用、更系统有效的进行科普传播。后来为了更好的表现动物、植物等在自然界中的状态,出现了景观复原的展示方式。通过标本与场景的结合生动形象的模拟自然景观。在博物馆行业的迅猛发展下,展示设计的要求从“要我看”逐渐转为“我要看”,从被动的灌输信息转化为主动的挖掘信息,因此对于展示形式的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入展示设计中,新技术在自然博物馆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静态的展示形式,增添了自然博物馆的魅力与活力,使标本可以“活”起来,以其独特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深受观众喜爱,同时也符合信息时代下人们观展的阅读方式。在新技术的支持下,自然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突破,通过运用数字化的展示方法营造空间氛围、传达展示主题,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唤起了观众的观展热情,增加了观众与展品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对标本起到了保护作用。通过将标本的数字化处理,使其形成虚拟模型进行展示。新技术的形式多样,在自然博物馆中应用的信息技术大致包括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多个方面。
2 新技术在自然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2.1 标本结合多媒体展示
在自然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由于其展品的特殊性,展览形式大多以标本展示为主。如今,简单的标本陈列已经满足不了大众的观展需求,人们无法快速、直接的了解标本背后的科普知识及故事。因此,将标本结合多媒体的展示方式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以重庆自然博物馆为例,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于2015年建成,是一所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整个展馆分为六个常设展厅,分别为:贝林厅、重庆厅、恐龙厅、地球厅、进化厅、环境厅。在该馆中,电子触摸屏是最常见的多媒体展示方式,比如在贝林厅的野性非洲大陆展区中主要是以非洲大陆景观复原的场景展示为主,虽然场景生动壮观,但其信息传播量较少,人们无法通过景观场景来获取更多的科普知识,因此在展厅中心设计一个电子操控屏,人们可以通过触控屏幕上的文字来获取信息(图1)。另外,观者可以与其互动,将旁边的标本模型放入感应区内,在屏幕上便显示该标本具体的信息,包括其生存环境、生长方式等等。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拓展大量的科普信息,突破了空间上的不足,同时还增加了展品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将静态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动态的“主动”学习,拉近了观众与展品的距离。如图2,在展示恐龙模型中运用了立体投影的技术,将恐龙的骨骼和肌肉组织投射到模型表面,可以形象直观的传达科普信息,吸引了观众的观展兴趣,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2.2 景观模型结合多媒体展示
景观复原是在展示空间中由标本模型、景观环境塑形、背景画、投影设备等元素共同组成。景观场景的复原往往能直观的再现不同事物的特征或某一历史时期的情景,再结合声音、光效等多媒体手段渲染空间氛围,增强体验效果,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肯尼斯·贝林展厅中,热带雨林板块则是采用场景复原的方式,结合空间形式模拟出一条“雨林观光之路”。景观是采用半隔离化,隔离带采用木桩和绳索结构,地面以木条拼接,动物则藏匿于神秘的树林之间,同时运用音效的技术手段模拟热带雨林中清脆而神秘的爭鸣之声,使受众身临其境的体验非洲热带雨林的原始风貌(图3)。非洲大陆板块和沙漠板块大量运用了假山和树等塑形来还原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采用模型标本结合背景画的方式进行展示。同时,在景观前设有“望远镜”造型的交互展项,可以通过移动镜头来获取远处动物标本的科普信息,增强观展的互动性(图4)。
2.3 空间结合多媒体展示
在展示空间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强空间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如图5,该展区是以科普蚂蚁为主,因此在展示过程中运用增强现实技术投射到立体墙面上,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真实感,同时观众可以通过互动屏参与交互游戏,在娱乐的同时了解了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生长方式。
3 新技术在自然博物馆展示设计应用中的存在问题
3.1 技术形式单一
虽然新技术在自然博物馆中应用广泛,但技术手段还相对落后。大多数还是以标本展示结合图片文字为主,利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加以渲染氛围,对比其它类型博物馆而言,交互形式较为单调。同时由于现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也是十分频繁。一些应用于自然博物馆展项中的信息技术较为陈旧,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科技发展的速度,因此一些数字化技术发展的不够完善,还有待继续发展。
3.2 展示目的不明确
自然博物馆的受众人群范围很广,存在着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以及不同受教程度等的差异,部分展项在交互的过程中追求艺术效果而忽略了展示目的,导致科普信息没有进行有效的传播。另外,有些展项技术含量过高导致受众无法与展项进行快速、有效的交互,增加了交互的学习成本,降低了参与者的交互兴趣,使观众在行为上和心理上产生一定的距离感,进而降低了信息传播效率。
3.3 技术专业性过强
新技术的应用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策展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有时会难以把握最终的展示效果,致使呈现给观众的观览体验不尽如人意。此外,展项也常常需要专业人员参与后期的维护和日常保养方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进而带来很多问题。
4 新技术在自然博物馆展示设计应用中的改进策略
1)结合展示内容,合理利用新技术。自然博物馆的策展人员需深入研究展示内容,提取有效的文字信息,并结合科普内容,通过多元化、趣味性的展示方式将展览背后大量的信息展示出来,只有展示出更加丰富的科普知识,才能吸引观众一遍又一遍的走进博物馆,去汲取其想要得到的知识与文化,使知识得到更好的传播。
2)以人为本,注重观众体验。现如今自然博物馆不仅是展示标本的场所,还是观众体验自然,感受生命的场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应该贯穿在整个设计到技术实施的过程之中,不断调整展品的展示内容和形式,使之契合观众需求,真正拉近展品和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可以提升互动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也要保证展示形式与展示内容的协调性。比如展示的多媒体触控电子屏应根据人体工学设计选择适当的高度或进行适当倾斜,以满足观众的正常操作习惯。对于许多电子屏的设计也要考虑屏幕反光对观众的视觉观感及其对其它展项的影响。
3)加强与高校、企业的合作。高校作为国家科研的中坚力量,往往走在新技术的最前端。此外,由于近些年来高等教育中交叉学科培养方式的兴起,懂得运用新技术的策展人员与设计师也越来越多。而企业由于要面向市场,往往能够提供更好的技术路径,以及为持续、可靠的后续进行维护。博物馆利用“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与高校及企业合作开发特定的新技术展示装置,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展示效果、保障装置日后的正常运营,也能够促进博物馆自身研究与设计水平的进步。
5 总结
在自然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运用声、光、电、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表现形式,拉近了展品与观众的距离,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对展品陈列和展示空间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展示方式和传播手段也会随之丰富,为自然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如何充分发挥新技术的最大优势,运用适当的形式增强博物馆的魅力与活力是每一个策展人员需要考慮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彭涛,柏坤,齐婧,朱幼文.我国科技类博物馆资金多渠道投入问题及对策矸究述评[J]科普研究,2011,6(04):74 80
[2]吴诗中.信息时代的虚拟艺术时空观[J]文艺研究,2013 (08):139.
[3]吴诗中.展示陈列中的叙事空司设计[J].装饰,2012 (07):120
[4]黄玢瑶.数字娱乐技术在艺术类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J]工业设i十, 2019 (05):142.
[5]韩坤炯,吴诗中.海洋动物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科普展示设计[J].工业设计,2019 (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