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闽霞
摘要:传统民居历史悠久而且结构独特,传统建筑及装饰是自然和乡土文化的体现。平潭的建筑多由石头、木头和混凝土筑造而成。 般来说这样的建筑改造起来需要谨慎的思考,因为这种性质的建筑般抗震性弱。随着时代的发展,平潭逐渐成为了旅游景区,随之而来,建筑改造成为风景旅游度假区而获得经济效益不可避免。而改造的民居出发点应该围绕如何将建筑的优点扩大,缺点尽量避免。本文通过对平潭北港村传统民居的特征及改造设计原则进行探讨,希望能对传统民居改造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平潭北港村;传统民居;改造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1-0116-02
1 平潭北港村传统民居特征
平潭北港村于2016年改造完成,位于平潭东北部,属于流水镇,背靠君山,面朝大海,村中完整保留了传统石构建筑的风貌,石头厝以青色、灰色花岗岩为墙体,屋顶红色和灰色瓦片覆盖,上覆形态各异的鹅卵石。正所谓:山主人丁,水主财,北港依山傍水的特点,这是成为旅游景点的最大优势。
1.1 排厝
汉代以前,平潭县民居渔舍多是简易草寮和渔寮,墙体分竹木为架外封土和乱毛石砌筑两种。据平潭县志记载,在唐宋时排屋的屋顶为平顶,明清后出现硬山屋顶。排厝也叫排屋,开间数多,以石材或石砖结构为主,平面功能简单,一般为平房,大部分为条件有限的居民共同营建而成[1]。
1.2 四扇厝
四扇厝是平潭传统民居最主要的形式,四扇厝属于福建民居类型中“一明二暗”类型中的并列排屋式[2]。从清代中叶平潭开始出现四扇厝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四扇厝一直是平潭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
普通四扇厝在平潭大量存在,平面上为单进三个开间,分为左右两间和中间厅堂,进深较大,左右两间分为前房和后房,中间厅分为前厅和后厅,厅的开间通常为3.3米,房间的开间为4.7米。普通四扇厝大多为两层,在后房置木楼梯实现垂直交通,楼梯通常也比较陡。
1.3 风火墙
风火墙有多种形式,戴志坚先生据风水书中对五形图案的描述,把风火墙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形式的山墙。在平潭民居的风火墙中,除木形外,水、火、土、金都有出现,比较常见的是水形和火形的风火墙,渔区常见多弧形的水形山墙,农区常见反曲线的火形山墙,金形和土形的山墙较少量出现[3]。风火墙增加了平潭建筑特色的丰富性。一般所见之处的墙体的边缘上由不同大小的鹅卵石镶边,成为平潭建筑的一个特色。
2 平潭北港村传统民居改造设计原则
2.1 以用户需求为主的原则
在进行平潭北港村传统民居改造设计时,需要确保满足用户的需求,这里的用户主要包括体验者与户主。
首先对于住宿者而言重点在于提高民宿品质。将民居改造类民宿设计的最新成果,运用到乡村民宿设计之中;其次,对于户主而言,结合平潭北港村传统民居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利用周边资源,强化民居的个性化设计;最后,空间的使用者即户主和体验者,改造的成果要给人们带来更高的生活品质与体验感。在改造设计中要适当考虑户主的生活习惯,充分设计如何给体验者带来舒适的体验,使美丽乡村传统民居建筑得到宣传,同时也使居民生活与经济盈利相互维持。
2.2 融合地域文化的原则
平潭北港村传统民居村落的形式以不同的传统民居建筑和文化存在。正是因为有这些传统建筑的文化支撑,平潭北港村传统民居建筑种类才如此丰富多彩。在时代的大发展下,国家大力支持乡村的改造振兴,但传统建筑如果一味肆意改造拆除,不加注意规划建设便会造成大量历史文化资源的丢失。将平潭北港村传统民居融合地域文化,包括新旧空间的四扇厝、四扇厝和风火墙的共生、让其成为平潭建筑的一个特色新地域文化与原地域文化的共生条件等。它是原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的体现,也是该地区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民居与传统民居的融合地域文化是住宅改造设计重点。
2.3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应特别注重绿色发展以及生态居住环境的建设,新时代、新发展,关乎人民生存环境的建设工作,应谋划健康的居住环境。在提高乡村建设品质时,不能只依靠设计,还要依靠专业的技术手段,保护生态资源。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是将整个村庄环境和传统民居空间进行改造设计,依据生态可持续原则。尊重、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和文化特点确保设计的长远发展,合理利用场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平潭北港村传统民居的改造实例分析
以北港村的“顺意居”和”老船长的家”为例,“顺意居”和“老船长的家”均是排厝(图1)。建筑外部空间是共同的空间,整体保留了原来的小碎石饰面,在这个基础之上,规划了喝茶聊天的空间。地面的木饰面和碎石布置与建筑整体外观相呼应。此排厝整体有两层,进门为一个厅堂,左右两边各是一个开间。
“老船长的家”在改造设计的过程中保留了原先的厅堂,上下两层的房间改成了不同主题的空间。最精彩处便是设计师在设计中的“减法”应用。设计师将二楼的空间挑空,构成一个回字形,别出心裁地使各个房间联系在一起,既增加了空间的通透性,又增加了空间的流动性。而在改造中的“保留”手法是最常见的,而“保留”的手法也需要注重空间的选择。设计师在保留木质结构屋顶的同时,为了让人耳目一新,还在原材料上刷一层清漆,透明的清漆会让木质光泽显得更加饱满。墙上的石头也做了一層清漆处理。清漆带来的“透亮”效果,让人所见之处十分醒目。传统的民居由于时间的洗礼以及所处时代材料的欠缺,通常墙体都是由坑坑洼洼的石头和黄泥土所垒成。在改造中,设计师用白色的石灰进行填充,从而形成强烈的空间视觉冲击感,使空间在新旧材料的衬托中更具魅力。人字形的屋脊是传统民居最美的特性,人字形的屋檐会形成有趣的空间,它使呆板的空间在分割中形成别具风格的特征。在改造空间中“命名法”——赋予每个房间不同的主题名字,如“抚石”“揽月”“仰山”等(图2)。文雅的空间命名往往会给顾客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民居的审美特征,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文化地域性格[4]。“老船长的家”在改造中之所以要采用“加减法”设计手法,也是尊重、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和文化特点。
“顺意居”与“老船长的家”的整体设计风格如出一辙,但“顺意居”中的主题空间“驿动的心”,直接将原来的老石头粉刷成白墙,诸如此类的过度修饰会使传统民居失色。
4 总结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应以“传统民居建筑”为改造中的核心,重点保护其特色文化,并以先进改造技术、不同新型材料为辅。设计来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室内的空间设计,不可为了装饰而装饰,不可脱离环境过分改造空间,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丧失建筑原有风格。改造设计为人民服务的同时,应带来优良的环境效应,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加快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不同的文化内涵成为一个国家的标志、软实力。乡村如何建设规划、建筑加建是否正确、空间设计是否贴合文化等类似此类问题,都是乡村发展中重大决策里应该思考的问题,需谨而慎微,它将改变乡村的面貌,人民的生活方式。因此,决策者不可独自埋头苦干,应多参考多方面的建议。尊重不同的文化特点,站在不同角度剖析问题,分析人们的实际需求,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严格、规范的设计能让改造的空间更加合理,通过传统民居的改造设计,提高人民的文化归属感,接纳传统文化的意识,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使人们生活健康幸福,国家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陈剑,陈志宏.平潭传统民居类型调查[J].福建建筑,2011 (06):16-20.
[2]戴志坚.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3]陈剑,陈志宏.平潭传统民居类型调查[J].福建建筑,2011 (06):16-20.
[4]唐孝祥,许孛来浅谈福建九头马传统民居的审美特征[J],华中建筑,2017,35 (06):114-117
[5]王振,马小燕浅谈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及其保护[J]居业,2019 (08):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