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宇超 唐依依 潘缘
摘要:乡村景观标志物设计是乡村景观塑造与风貌提升的重点内容。文章立足安徽芜湖县美好乡村规划实践,探索乡村景观标志物设计方法。主要借助文献归纳法与经验总结法,从人本、文化、空间三个维度指出,标志物设计应以提升空间品质、突出地区特色、延续乡土记忆为主要目的,并提出村民参与性、文化代表性、乡村独特性三大设计原则。最后,基于乡村生活空间理论,提出了适用于导视型、观赏型、趣味型、附设型、纪念型五类标志物的设计手法。
关键词:美好乡村;乡村规划;景观标志物;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B4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1-0050-03
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要建设“升级版乡村”,避免干村一面,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1]。安徽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大量乡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乡土景观设计审美受城市影响强烈,存在村庄风貌特色彰显不足问题。安徽芜湖县顺应全省号召,自2012年起持续推动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2]为目标的美好乡村规划。在具体工作中,村庄景观标志物设计成为体现村庄特色,展示标志性风貌,助力乡村环境美化的重点内容。然而,相应出台的《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侧重从绿化与村容视角论述风貌改进策略,缺少对景观标志物设计的细化引导。本文从细微处着手,对乡村规划中的景观标志物设计方法进行总结,试图为乡土景观的“微改造”提供可行思路。
1 乡村景观标志物的设计目的
1.1 人本视角——提升乡村公共空间品质
近年来,安徽省乡村经济快速发展,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不断变迁并逐渐与城市接轨。一方面,互联网与移动电话普及深刻改变了乡邻亲朋间的传统情感维系方式;另一方面,新型农村社区往往由数个撤并村庄拆迁安置后组成,村民社会关系陌生,加之“兵营式”的住宅布局模式难以营造社区安全感与归属感,使得原来为村民所喜闻乐见的公共交往空间失去了“关心人、陶冶人”的吸引力。另外,由于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农村人口锐减,形成大量“空心村”,土地利用率不断降低,传统的乡土公共空间使用率显著下降。因此,乡村景观标志物的设计应关注到村民生活方式异化、空心化、情感纽带弱化等诸多人本问题,以提升乡村公共空间品质为主要目的,注重增强乡村风貌识别性,强化交往空间吸引力,从而有效增进村民交流与互动。
1.2 文化视角——突出村庄所在地区特色
芜湖县位于安徽省沿江片区,受“皖南文化”影响,村落选址与布局讲究“天人合一”理论,多呈现江南水乡和皖南民居位特色的风貌特征。但从芜湖县各镇层面来看,由于人文地理特征和文化资源禀赋不同,各地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分异现象。乡村景观标志物设计作为展示村落文化最为直接的景观要素之一,其设计目的也因区域文化背景不同而有所差异。东部横岗镇以楚王城遗址闻名,古鸠兹文化底蕴深厚,村庄标志物设计应以挖掘与展现代表性历史文化要素为主要目的;西部陶辛镇坐拥“陶辛水韵”景区,南部红杨镇则紧邻珩琅山风景区,该地区村庄标志物设计则以展示旅游观光吸引力为主要目的;北部六郎镇水网密布,以官巷为代表的传统村落星罗棋布,该地区标志物设计则应以增强传统聚落生活趣味为主要目的。总之,乡村景观标志物设计与其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密切关联。
1.3 风貌视角——延续村庄聚落乡土记忆
美好乡村规划的核心要义是在环境塑造过程中不丢失乡土空间本质特征和独特意象。乡村空间风貌一般由线路(如村道)、界面(如山丘)、团块(如邻里)、节点(如广场)、核心(如宗祠)五要素组成。仅从标志物自身來看,其以塑造视觉焦点为首要目的,多设置线路起终点或交叉处、界面中心或重心、团块入口等处,或结合节点、核心地区统一设置,是乡村标识系统中的“记忆点”。进一步从整个风貌体系来看,乡村景观标志物借助基于本土材质与色彩的造型艺术,改善与之关联的景观节点,由此衍生出一系列节点性空间以及连接这些节点的线性空间,有助于强化村民内心深处的乡土记忆图景。在此,设计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塑造视觉焦点,而是以景观标志物设计为契机由点及面的对关联空间进行优化更新,从而有利于乡土记忆的再表达和再传播,提升村民们对环境美学的追求和思考。
2 乡村景观标志物的设计原则
2.1 增加乡村居民的参与性
经历上世纪50年代工业化和机械化浪潮后,日本乡村在70年代面临景观特色消减,城乡趋同等问题,与我国乡村景观设计今日困境相似。2004年,日本政府颁布《景观法》,并同期提出以居民为主体进行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策略,强调公众参与贯穿于前期调研,规划编制,设计取材,落实建设全过程[3]。芜湖美好乡村借鉴日本“公众参与”经验,建立适合于本地村民年龄结构特征与受教育程度的“新型村民理事会”机制[4]。该机制在乡村景观标志物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既可帮助设计人员挖掘本地文化,收集地方材料,了解传统工艺,获取大量第一手设计资料,也可辅助设计人员了解村民诉求和村庄发展现状,从而合理确定标志物设计的建造成本、附属功能、设置地点和尺寸规格等,还可以向公众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美学,地域景观价值等知识,加强村民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2 蕴含乡愁文化的代表性
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习总书记描述美好乡村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其深层含义是:城乡发展要呵护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乡村景观标志物作为“乡愁”的记忆点,即要在“还原”的基础上,再加以提炼加强地域特色[6]。乡愁文化作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系统,标志物设计需要与之分层耦合。在物质文化层,标志物设计应充分借助文化实物的再现与再造,强调乡土材料运用与本土化设计风格,以有效突出乡愁文化特征;在制度文化层,标志物设计要具有较强的文化宣传功能,展示国家政策、地方规定与村规乡约;在行为文化层,标志物设计要依托文字或图形要素,对民风民俗的进行艺术抽象与描述展示,充实标志物的乡土内涵;在心理文化层,标志物设计要注重发掘村落文脉,还原物质场所与村民情感的关联性。
2.3 强调乡村意象的独特性
“标志物”一词由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行为学和心理学的意象研究基础上,创造性地引入到城市研究中。标志物在乡村意象中的解释与城市意象中并无二致,都是一种“点状”的参照物,要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且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乡村景观标志物设计的独特性原则反映在选址与构思两方面:其一,标志物设计选址需要借助“认知地图”的手法,分析村民对于村落的空间认知,了解消逝记忆点的基本情况,把握现存标志物的主次关系,考虑是否原地重建、异地新建或择址改建;其二,标志物设计选址构思要注重与乡村意象要素相互适应。标志物设计在方位上顺应乡土小径的记忆路线走向,在选材上应融合本土山水风光的自然生态特色,在尺度上应适合田园与农庄的基本环境格局,在构图上应展现宁静悠然的独特文化意蕴,在造景上应突出乡野有趣的动态场景特征。
3 乡村景观标志物的设计手法
乡村生活空间是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是居住、就业、消费和休闲等日常活动迭置而成的空间聚合体[6]。乡村景观标志物是奠定乡村景观基调,展现空间地域特色的重点,与乡村生活空间关系密切。乡村生活空间场所按照功能特征可分为以下五类:与生活轴线关联的重要场所、彰显村庄自然环境品质的生态场所、具备特色风光的景观性场所、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公共场所、历史纪念物主导的场所。相应的,乡村标志物按照其所处场所不同可分为导视型标志物、观赏型标志物、趣味型标志物、附设型标志物、纪念型标志物。
3.1 入口空间——导视型标志物
入口空间是村庄对外展示形象的标志性地区,是村民日常所见的最直白的家乡语汇。美好乡村按产业及资源条件,可分为种植型、养殖型、林业型、旅游型、保护型等。对于种植型、养殖型、林业型村庄入口,标志物不但要发挥村庄标识作用,还要充分体现乡村产品特色。因此,该类村庄景观标志物设计应注重简洁现代审美,借助清晰明确的视觉形象以扩展宣传空间。例如,六朗镇永太村标志物设计借助原木的简洁拼合作为村口标志物,反映“苗木之乡”的独特魅力。对于旅游型村庄入口,标志物设计应与入口观光景点的塑造相整合,充分挖掘自然風光中的山水与动植物要素,激发游客对于旅游区的期待与热情。例如和平镇新型社区标志物设计运用鹭鸟造型进行抽象再造,体现和平生态园风景区的旅游主题(图1)。对于保护型村庄入口,标志物设计侧重于延续村落传统,注重对名人、古迹、古民居、古街道、民俗等乡土文化的展示与演绎,从文化意义上强化聚落的入口识别功能。例如,东莞村标志物借鉴“崔”的汉字结构与皖南村落建筑造型进行设计,展示崔氏宗族文化特质。
3.2 生态空间——观赏型标志物
观赏型标志物所处的乡村型村庄多与丘陵水网等生态空间环境相融合,整体环境氛围清幽雅静。对此类标志物而言,其一,标志物设计应注重与山野树林、河塘沟渠、沃野良田的环境融合。标志物的视觉形象不宜过于显著,应当注意就地取材,以生态材料为主,设计与自然环境融合度较高、顺应地形、独具匠心的标志物。其二,标志物设计要按照“近景有重点、中景有亮点、远景有特点”为原则层次性构图。标志物设计在近景构图中应与人体观赏尺度相互适应,在中景构图中应在色彩上与周边环境色彩适度反差,在远景构图中应与自然环境、地理风貌等开阔背景相互协调形成独特的“风景画卷”。其三,标志物设计需注意从细小构件、字体风格、色彩光泽方面进行细节提升。以常用村庄标志物——“景观石”为例,其作为标志物不应仅限于上书村名、简立村口,还可借助石块间组合、石景与绿植的配合,优化字体风格与石材材质的选择,以增强景观标志物的观赏性与情节性。
3.3 旅游空间——趣味型标志物
旅游空间中的标志物设计需着重增强标志物的趣味性和体验性,以形成生动活泼的视觉感受。其一,标志物设计注重形态与功能相关联。现代型旅游村庄采用直立式、横卧式、跨越式等简洁形态的标志物设计。而传统型旅游村庄则可以采用环装、圆柱状、波浪状、镂空状、人形状、扇状、葫芦状、亭台状、山洞状等相对复杂、独具匠心的形状设计,以实现与旅游主题资源的相映成趣。其二,标志物设计讲究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既可以通过在静态标志物空间中增加可变或可动元素,也可以在单调空间中增设交互性的导览装置系统,还可以借助自然与人工光源运用完善标志物光影效果。以沙墩村为例,运用镂空块石与人造流水相互配合,增设铜质导览图于其中,以展现村庄江南水乡的风雅景致(图2)。其三,标志物设计注重经济与美观相兼顾。旅游空间标志物要充分考虑乡村实际,用料要厉行节约,用材要尽量取自本土,与此同时要避免对比过于强烈、表达过于具象的形态设计,应通过艺术构思将自然要素抽象后以经济美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3.4 居住空间——附设型标志物
乡村居住空间中包含众多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公共场所。标志物作为该类场所的有机组成部分多附属设置,并通过设计手段与空间主体产生多维度关联。其一,景观整合,即要求在标志物设计时应对其周边环境进行同步景观改造,以求在材质、结构与色彩上有所呼应,同时注重人造物之于自然存在物的延续与生长。其二,空间结合,即标志物设计与村庄广场的空间形态与功能格局相结合。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规则式空间,可以设置组合式、半固定式或活动式标志物,便于后续空间的灵活性使用,形成饶有趣味的可变场地。对于较为狭小的不规则零碎空间,可以考虑设独立式、固定式标志物,避免边角空间的消极异化。其三,功能融合,即鼓励景观标志物与公共设施的有效融合,包括街道导视设施、市政设施、休憩设施等。景观标志物与公共设施的融合度视乡村实际需求与地块条件而定,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尝试“一杆多用、一箱多用”。
3.5 历史空间——纪念型标志物
历史空间中多存在完整或部分的历史遗存,已具有较强的文化标识功能。位于此类空间的标志物设计侧重增强历史纪念功能。具体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功能强化,其一,应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展示。主要涉及对名人事迹、家族故事、古迹古建、民风民俗的挖掘,其展示需要一定的连续空间用于记录村庄发展或者历史事件,因此往往结合沿路空间与滨水空间表达。标志物设计多以景观廊桥、浮雕墙、彩绘墙等形式出现,是乡村地区设置叙事性标志物的适宜模式。其二,应强化对历史要素的提取与演绎,主要是指在标志物形态设计中强调对本地区传统诗歌、图腾、器物和色彩的综合应用。对于图文类要素可以借鉴其意境用于造景构图,对于器物类要素可以借用于造型以艺术实物直接呈现,对于色彩类要素可以用于以标志物为核心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其三,应增进对设计手法的创新与再造。强调使用抽象、变形和组合等标志物设计手法,重新赋予历史空间新的活力。具体来说,标志物的形态设计既要有传统的古拙朴实,也要有创新的匠意构思。例如,横岗新型社区以北的楚王城,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鸠兹之战,村标设计主体选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戈”与“战鼓”形象进行形态组合再造,整体风格古朴写实,视觉冲击力强烈(图3)。
4 结语
乡土景观是突出区域特色和传承地区历史文脉的基本载体。本文通过对美好乡村规划中的景观标志物设计目的,原则和方法展开系统化研究,对《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的景观引导部分进行了有益补充。未来可进一步结合不同类型的乡村景观标志物设计方法、标志物周边景观风貌建设引导、以景观标志物为核心的视觉系统设计等方面展开探讨,为现阶段乡村景观风貌同质化的困境解决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26/c 1123487123htrn, 2018-09-26.
[2]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EB/OL] http://xxgk.ahgov.cn/UserData/DocHtml/700/2013/1 2/5/4 79305601213 html, 201 2-09-27.
[3]刘小蓓.日本乡村景观保护公众参与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6 (04):135-138+154.
[4]蔡宇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庄规划发展道路初探[J].小城镇建设,2017 (09):48- 54+60
[5]潘莉,张梦,张毓峰.地方依恋元素和强度分析一基于青年游客的质性研究[J].旅游科学,2014,28 (02):23-34
[6]余斌,卢燕,曾菊新,朱媛媛.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2017,37 (03):375-385
[7]上海LDG设计集团《安徽省芜湖县美好乡村规划》[EB/OL] https://www.ldg .ltd/proJect/an-hui-wu-hu-dongguan-zhongxin-cun-cun-zhuanggui-hua/, 201 401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