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梅
摘要:文章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其特点进行阐述和分析,归纳总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之间的“合作模式”,从主题体验,空间体验、行为体验三个方面阐述互动体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的呈现与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为一体,因此,将互动体验性空间引入博物馆的空间中的展示模式既可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也符合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互动体验调动参观者的情绪和兴趣,实现从以“物”为中心的展示模式向以“人”为中心的体验模式进行转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体验;博物馆;展示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2-0030-02
1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概述
1.1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一种传播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常设性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进行重组和优化,用特定的方式进行普及的固定性空间。最早的博物馆空间是在1907年的时候瑞典打造的一座呈现瑞典文化历史为主题的北欧民俗馆。国内最早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始于民间“作坊式”的表演模式,通过传承人的形式来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
1.2分类
(1)综合性博物馆。综合性博物馆是一种常设的展示机构,一般在城市中起到地标性作用。在博物馆中设立展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展示,一般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根据展览内容的需求在展厅中开辟独立空间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此展区内容是可以保持整个展厅陈设内容的完整性。比如,首都博物馆中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保持古今北京展题的完整性。另外一种是在综合性博物馆中进行临时展览,例如,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的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展览,展览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展览形式上具有灵活性。(2)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专题馆是针对某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项设置的,相对于综合性博物馆来说展览的方式更贴近主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更具有专业性。展览策划需要针对专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整个博物馆空间围绕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的设立必须承担起整个展览馆的空间维度。专题馆空间设计的时候要突出主题的特点,比如,安徽古井镇古井酒文化博物馆展示的内容就是酿酒工艺、流程以及明代酿酒的作坊。专题类的博物馆主要包含表演类、手工技艺类、民俗馆等类型。(3)生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态博物馆(Eco—museum)起源于1971年的法国,是“新博物馆运动”倡导的博物馆形态之一。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没有经过人加工的原生态博物馆,保持文化遗产的原状,这类博物馆主要针对建筑、村落、文化空间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的意义
“互动”一词从字面上来看是一个动词,实际上具有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多重含义。“互”是交替,“动”是使之发生变化。归纳起来“互动”一词,指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体验”是指通过亲身感受来对事物进行认识。在空间展示中设置互动体验的模式,可以建立参观者与展示信息相互沟通的桥梁,既能提高观众的参与度,满足观众感官、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突破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展示的静态、平面的局限,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展示动态化、立体化、过程化,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絡技术实现线上传播。随着技术的发展,利用体感体验和人机互动技术增强互动体验的效果。传统的展览基于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互动体验的展览方式可以利用虚拟现实的技术,让观众通过互动进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真实状态”,参观者真实地体验过去时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同时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近距离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精湛技艺。互动体验让“静态”的传统空间变为“动态”的体验空间,将单一的视觉感受方式转变为多重感官体验的互动传播模式。
3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的方式
3.1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往往是“点状”的分布形态,需要把散点的“个体”糅合在统一的主题范围内。这就需要策划一个带入情景的故事线索,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信息的内容。这个故事可以赋予观众物理空间之外的“心理联想”。在界定展览主题时需要用“讲故事”的手法带观众进入事先设定的“故事脚本”。
叙事性结构是按照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来设定,展现具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完整主题的故事线索。让观众在空间的行走过程中做到移步换景的体验效果。西安半坡博物馆举办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展览,这个展览是根据时间的变化来更换展览的主题,每隔15天更换一次展览的主题。把真实的时间概念融入到现实的空间中,观众可以真实地体验节气的变化,用自然变化的叙事手法串联整个展览。
3.2空间互动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空间中不需要特意安排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品,而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所空间的复原与模拟,把建筑的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件发生的容器,通过物理和虚拟的手段营造和构建具有抽象化的想象空间,创造出与展示对象相关联的观念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景。通过对空间氛围的营造,加强观众的空间体验,引起人感官体验、思想活动及情感变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表达空间的元素主要有布局、灯光、材质、颜色、艺术品、多媒体、展品等。用这些元素营造互动体验空间,实现观众与空间对话,实现在互动体验的空间氛围中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
1)虚拟现实空间。虚拟现实的呈现信息方式可以将空间按照设计者的需求进行“扩大”,从侧面也延伸了空间的维度。通过虚拟和真实的交叉,创造出一种共时性的沉浸式空间体验。同时借助一定的物理设备,与虚拟的环境进行物理互动,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带来的乐趣。虚拟空间构建的方式主要有空间投影、VR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
2)艺术化场景还原与构筑。场景还原使用不同构建的手法主要有点状的场景还原、原有空间的整体复制、抽象场景的模拟等。这需要一个在尺度上可行的空间,在空间中用艺术化的手段还原场景,让展示的信息重新回到原有的社会环境中,使受众在场景中触景生情,引发联系。点状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景常用的方式是提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象进行复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表演、展出等定格在场景中,让观众在移步换景中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空间的整体复制是整个建筑仿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特有的地域特点进行复制,将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容纳在整个空间中。抽象场景模拟是提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性的特点,经过艺术加工和处理转化成体验性空间,让观众具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3.3行为体验
亲身体验的事情通常会给人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现场采用行为互动操作的方法加深观众对信息的记忆。行为互动的设计都有其指向性的目的,人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作为信息的接收体,但不同的记忆途径会产生不同的记忆效果。
1)机械操作互动体验设计。机械化实际操作主要是针对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选取技艺制作工程中简单的步骤进行简化,再通过机械装置的设计转化,模拟出传统手工技艺的流程,并转化为信息可视化形式,具有较强的体验感,能够更好地调动观众的参与度。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造纸的技艺,通过设置与观众能力相匹配的步骤,结合场景化的体验空间形成完整的互动参与流程,让观众在体验中学习造纸技艺。
2)抽象多媒体互动装置体验设计。心理学家麦克卢汉博士说:“触摸行为对于电视机下成长的一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他们从孩提时代起,就已经接受了电视图像的透视,现在需要从深度方面处理事物了”。抽象多媒体互动装置主要是触摸屏依托程序软件进行操作,触摸行为成为现在人们对物品发出指令的常用动作,合理可操作的交互方式可以让观众高效率地获取展覽信息并提升沉浸感。观众通过触摸操作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用线上的模式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例如,在陶瓷博物馆中设置互动屏幕,模拟陶瓷制作流程,观众可以通过手指互动虚拟的拉坯、上色、烧制等流程。
3)感官互动体验设计。人的五感是最能产生记忆的途径,通过计算机技术生成逼真的三维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在实现视觉盛宴的基础上融入其他感官感受。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览中由“二十四节气”展开的“时间之书”板块形象逼真的模拟了二十四节气的味道,观众能够通过气味装置闻到麦香、花香,以及不同季节可能出现的特有味道,同时加入听觉的元素,可以听到雪花下落以及鱼虫的鸣叫声,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时间的变迁。
4)动作捕捉体验设计。借助人体为工具导向,用人的行为动作来完成整个体验流程。这种模式不仅能够让观众获得肢体动作带来的喜悦感,同时也能参与到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在空间中通过位移识别、压力传感器、声音及气敏传感器等方式,通过后台大数据搜集用户交互信息,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处理后作出相应的反馈,让观众投入到预先设置的表演程序中。比如,一些以“游街”“演出”“舞蹈”等形式结合传统节庆进行的群体性表演,空间中无法以固定的舞台来承载,这就需要更立体化、多维度、跨时空的虚拟展示手段来呈现。
4结语
互动体验的展览方式将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与技术融合在一起,赋予空间新的体验感受,让观众在合理的互动模式下,充分调动观众的参与度,便于观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学习和传播,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传统的展示模式,将信息全面而科学地展示给观众。
注释:
1聂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设计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6.
2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7.
3马寰.博物馆体验性展示设计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4.
4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80823023-1.htm用博物馆语言讲好非遗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里的呈现与表达”研讨会综述。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李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设计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
[3]彭文青.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创作[D].湖南师范大学,2010.
[4]刘文阳,杨家林,李悠悠.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交互展示空间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2(06):48-50.
[5]李红丽.非遗语境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
[6]聂雪娇.博物馆体验式展示形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4.
[7]聂瑛.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主题策划与媒介设计[J].工业设计,2019(12)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