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工业设计

仿生设计思维中的设计逻辑与系统关系分析

仿生设计思维中的设计逻辑与系统关系分析

赵彦 周涛

摘要:通过总结、分析研究仿生设计思维相关的内容与核心要义,尝试通過相关理论的推敲与论证,从设计思维、设计思维所包含的设计逻辑与系统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逐次递进的探讨和研究。以期在得出相关结论的同时进一步的将其与设计相关的原理与方法相结合,从而提出一种可以对设计过程进行有效指导的方法论,希望对相关交集学科设计理论的优化与完善等方面给出具体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仿生设计;设计思维;设计逻辑;系统关系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2-0110-02

仿生设计思维作为仿生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基础,指导并决定着仿生设计在各专业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和相关的设计定位。虽然对仿生设计理论的研究有很多,但这些都是属于具体的形式层面上的,而对于内容方面则基本局限在对拟态、拟真或符号学相关的推论,以及对抽象与具象的简单关联推敲。从设计结果来看,仅仅是在外延表述层面的徘徊。既无法返溯创意源头,也不能专指设计内涵,且对于设计的情感内涵,也仅仅是通过单调主观的经验比较,从设计对象有限的外延范围内进行解读。这样的方式与其说是粗糙,不如说是对设计思维的模糊不清,以至于在造型意象的塑造和推论中,除了尽可能地借由.实体载体来接近主观的审美共识外,别无他法来进行准确的把握。这就造成了一系列设计方法的指导实际,上只局限在应用形式上,而真正对接创意和灵感相关的设计思维和内涵,则依旧停留在一种被刻意回避,无法澄清的状态。

文章将从仿生设计思维的特征以及设计逻辑和系统的关系等方面展开探讨分析,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观点和结论,以期对相关设计理论的优化与完善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参考建议。

1仿生设计思维的特征

1.1系统性特征

仿生设计思维是对其设计系统的理解,也是一种交集思维,从分类应用来说,它所呈现出的具体设计分类包括但不局限于形态仿生、色彩仿生、肌理仿生、结构仿生、文化仿生、环境仿生、生态仿生、情境仿生、交互仿生、技术仿生等。这些分类的视角很明显是多元化的,涉及不同的学科方向、应用方法、技术类别、美学原理、社会结构、用户体验等。不同的视角涉及的分类动机、缘由、方式等也大相径庭。但显而易见的是,它们都与仿生设计思维有关,是设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说明该思维是无法来进行单一定义的,它表现出一种动态的思辨逻辑关系,继而进一步的通过各种设计要素和学科范畴间所形成的系统结构来对设计实践进行针对性的应用指导。

这里的设计系统指的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差异环境、多重目标、多元视角、不同体系等共建的稳定并存,且互相关联,彼此影响的设计运作体系。在具有整体共识性的设计范畴下,包含若干相对独立的设计应用和学术研究方向。这些分属不同专业体系的学科或领域,通过彼此间直接或间接的知识结构交集,在体系内形成一系列纽带式的联结来决定并影响着最终的设计结果,并推动着社会相关行业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1.2逻辑性特征

仿生设计思维实质上不是对某种或某类应用层面的具体定性定量方法或操作指南,而是一种具有通识性的设计逻辑,其在设计中的指导应用结果则是这一逻辑体系下有序构建出来的各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系统关系。所以在这里“设计思维”一词和“设计逻辑”是通用的。如果深入探究这个逻辑体系,就会发现“通识性”是这一体系的核心特征,且这个特征是由一个是较为宏观并且也是最根本的社会生态系统体现的,在这一系统中,虽然社会结构的组成丰富且多元,但无论是从哪种视角或者分类方法,都避免不了结构间存在着“交集”的成分,而“交集”本身则又阐明了社会结构间不可再分的关联构成。同时也再次强调了不同的学科领域或意识形态之间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定结合,这些特定性一方面在各类社会结构范畴内体现了其一定范围内的共识,另一方面这些彼此间具有明显差异的结合又在社会生态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统一。社会生态系统在稳定持续运转和发展的过程中,须具备某种客体关联和主观逻辑上的通识性。这种通识性体现在仿生设计思维的范围中,以其跨学科和多元化设计方向的交集为基础,成为了相关设计逻辑的主要特征。

另一部分则是相对具体且有明确范畴的,即“仿生”。虽然关于这一词的分析从不同的学术角度来阐述有着不同的解释,但这些观点都认同其中有关“模仿”“仿造”“模拟”等若干类似含义的解读。所以无论“生”所指的是自然界,或者也包括非自然环境的社会生态、生活情境、社会关系等,都不会影响其所包含的共性,即有计划、有目的的主动对既有情态和对象进行基于某种需求条件下的模仿,为实现在特定领域内的创造性活动提供借鉴、启发和指导等。有了这一层共性,实际上“生”便成为了“仿”的对象。也正因为有这层基本系统关系的稳定存在,才能够在此基础上统一并包容所有关于“生”的多元化诠释,并借由“仿”的具体活动方式来实现对设计过程的指导和结果的影响。2仿生设计思维中的设计逻辑与系统关系分析思路

2.1明确要素与载体

在设计思维的范围内对设计逻辑和系统关系的进行分析,必须明确的是,仿生设计思维离不开相关要素的支撑。这些要素通过设计逻辑,不仅构建了整个系统的存在,也维系着它的有效运作。这里所指的要素不是指设计对象和具体设计分类或操作层面的方法等,而是指仿生设计基本思维逻辑的存在关系和形式,以及构成这些关系和形式的载体。因为“载体”在这个层面并非是一个实指的对象,而是对于思维过程所需要素存在的一切必要依据的表达,这种依据可能是某种隐喻的指代,也可能是一种具体的对象,或是某一环境,也有可能是某种事物演变发展或消亡的过程,亦可指使逻辑关系得以成立的各种语境关系和结构本身。总之不应该狭义的去理解“载体”的内涵和外延,而应该重点关注其承载的对象,以及这些对象是如何借助载体通过要素在系统中起到构筑作用的。

2.2确定设计过程

在明确了要素和载体的定义后,才能进一步展开设计逻辑与系统关系的讨论。从设计过程的指导作为切入点来说,这二者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概括的理解为:确定范围一具象呈现一构建关联一有序解读一强化指向性一意象可溯的过程,这也是仿生设计思维指导相关设计所必需的重要内容。

2.3设计实践

以造物设计为例,从仿生设计中的逻辑和系统关系的角度来看,在造物设计的不同阶段都需要构建出特定的分析和关联体系,并且应用及诠释过程应具有特定的指向性,而不至于引起理解的偏差。这过程可以理解为至少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时间”二是“呈现”。“时间”在其中起到界定意象的提取范围与场景,以及在不同的时间阈内连续或间隔的方式,通过某一范围场景或若干范围场景来构建意象的直接或间接关系,从而起到对解读对象背景与条件的限定;而“呈现”则是指对象的原有状态以及经提取后的意象的内容与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时间阈内,“呈现”相关的存在和解读才具有可读性和人文特指的涵义,反之则仅仅是某一种状态下的现实或者超现实而已,都不具备特指的诠释意义。这是因为不同的时间阈内,即使是对某同一类仿生对象的外延和内涵的解读与意义都有可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或语境迁移,在这一层关系上,“时间”是一个很好的度量与参照标准,而无论对于设计还是被设计对象来说,绝对无任何变化的无限延续特征其实是不存在的。

基于此,必须意识到在这个抽象转化的过程中,具象的存在会随着各种思维过程在主动或被动迎合时间所表达出的特指性中逐步瓦解,最终留下来的仅为最能表意且言简意赅的符号,在这里象征性取代了具体的形象,变成了解读中不可绕开的唯一内涵。呈现形式作为直观的内容信息传达被放到了第一位,这就是包括.设计技法在内的一系列设计方法所围绕重塑的关键对象,在这时,也可以称这些对象为具象的“寓意遗存”。

接下来就是在设计实践中重塑这些符号的呈现形式,如果仅.从“意象转化”的角度来探讨,不管是具象仿生、喻象仿生、或者是抽象仿生等,都可以概括性的理解为从复杂趋于简化(并非绝对),将单一或若干具象状态进行不同程度的几何图形(符号)化,再把这些相关的几何图形(符号)结合设计生产要素等进行综合重构,一方面在尺度和比例关系上依旧保持仿生对象原有的特征;另一方面在充分体现出“意象”这一设计概念表达的同时,使之符合现代设计审美以及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当然,从艺术表现力上来说,也需要综合考虑到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当代设计语境下的再诠释。

综上所述,仿生造物的設计逻辑和系统关系如图1所示:

3结语

综上所述,仿生设计作为一类设计体系,对其设计思维内涵的探讨一方面可以有效深化和完善对相关设计理论在设计实践中的指导;另一方面对设计系统的构建,设计逻辑的拓展应用等起到了创新和厘清研究思路的作用,同时更对系统设计从结构特征到要素、载体与逻辑关系等不同的视角进行全新探讨和分析。文章期望通过这些讨论引起争鸣或共识,抛砖引玉,为相关设计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吴东东.微观仿生学在口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2]甄凤爱.基于仿生设计学中的材质肌理纹样在酒店的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3]陈洪.基于审美意象的仿生设计分类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2(06):83-85.

[4]常博文.仿生与抽象[D].广州美术学院,2017.

[5]赵新,王令中.分形在艺术形式中的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2(02):30-32.

[6]徐全信.浅析工业产品中的仿生设计[J].工业设计,2019(07):66-67.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517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