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健
关键词:《长物志》;明代家具;和谐观;设计精神
1《长物志》概述
《长物志》共分十二志,包含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内容,其中有古代庭院构造的室庐、水石等;有关器物制作的器具、舟车、几塌;还有动植物栽种与养殖的花木、禽鱼、蔬果及家居中的书画、衣饰、位置、香茗,这些都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心志。
2《长物志》中明代家具的和谐观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以儒学为主,和谐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之一,包涵着中和、协调的设计哲学境界。明代家具的设计无不体现出人与自然、文化、器具等的和谐理念,这种统一思想同时也反映在家居空间陈设、建筑与家具的关系上。
2.1人与自然相和谐
家具设计顺应客观规律,《长物志》中强调“宁朴无巧、自然古雅”的审美标准,不论是对环境的“因地制宜”,还是器具的“崇尚自然”都更倾向于融入环境。而非纯粹的“改造”。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中讲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认为和谐是天地万物发展的根源和共生共存。明代家具不尚巧饰,以朴素的质地与精巧的构造而取胜,其制作手法在生态设计思想,在人、环境、器具之间达到相互协调。这与设计原则中提出的整体与局部、构图与体量、比例适度等,呈现出秩序感、通透感及秩序感。
2.2家具与内外空间相和谐
《长物志》卷十为居所布局,讲解了居室布置的原则方法,以及古代文人们重视生活、习·惯和审美等的自身情趣。书中描述家具设计、审美思想及内外空间的相互关系,使传统文化精髓得以流传。“位置之法,烦简不同,寒暑各异,高堂广榭,曲房奥室,各有所宜,即如图书鼎彝之属,亦须安设得所,方如图画。”这里的“宜”指的就是家具及室内各种摆设要件搭配层次合理、整体效果和谐统一,家居效果才能如诗画般美丽。上文指出即使是图书也要陈设得当,整齐划一,如书案摆放在屋内东西偏左的位置,不要过于靠近窗户,防止风吹日晒影响书籍存放;几案的体积与房间面积,其他家具相互配合,敞室的几案多为长条形,一侧靠墙,一侧朝向室中,几案上既可用于放置临时文房用具或古雅器物,也可为户主人与访客提供闲谈之所。或者以玫瑰椅的外形特征与室内陈设为例,椅背与扶手的高度相差不大,玫瑰椅相对一般椅子的后背要低一些,其自身优势在室内放置体现出灵活的特点,即便放到窗台附近,也不会遮挡局部的视线。
沈春泽为《长物志》作的序中同样提到了室内家具的布局:“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家具的摆放要遵循室内平衡的装饰效果,历代文人雅土将自身情操和精神世界寄托于家居器物和居室陈设之中。
道家思想对物用观的“虚实”之说是传统设计中功能主义的理论基础。其中“虚”统指器物的使用功能和内部结构,而“实”为器物所表现出的外部形式。老子借“虚实”之说肯定了外部特征是由内部结构和使用功能决定的,即有形之实全凭无形之虚而存在。中国古典建筑的空间组合称为“门堂之制”,即在轴线主导下,依次排列门屋和正堂,再配以两厢,以横轴线贯之。按“门堂之制”来组织建筑空间,就形成了以院落为中心的基本平面格局。屋宇为阳(实),而院落为阴(虚),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空间序列,不仅拉进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也较好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暖、隔热、反光和防噪等问题。
3《长物志》中明代家具的设计精神
高度发达的经济往来促进了社会文化风气的百花齐放,明代家具的主要特点是文人与匠人共同合作参与到家具设计和制作的每个环节,在整个过程中,工匠和文人在造型构思、结构拼接、选材用料、装饰加工等方面各自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果把工匠比喻成设计中的“质”,那文人就是设计中“文”。《论语-雍也》中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说明“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需平衡恰当,和谐运用,才可以成为君子。”这里的“质”正是工匠们所追求的材质、功能、技艺的品质,“文”则是文人对形式、内涵,也是一种精神追求,也是其至高理想。
3.1追求“质”的工匠精神
明代家具处处体现着这种“质”的工匠精神,崇尚实用性,用料考究、造型、比例、结构、工艺的合理性。《长物志》卷七器具篇指出,“古人制具尚用,不惜所费,故制作极备,非若后人苟且。”古人制作器具崇尚实用性,不惜工本,以严谨的态度制作出品质精良的产品,使之达到中国古代家具设计的顶峰时期,其品类繁多,几乎涵盖了居家、办公以及公共场所的各类家具品种。
卷六几榻篇中的“几”是搁置物件的矮小桌子,根据不同用途所创建的样式繁多,比如,放置香炉的是香几,放杯盘茶具的是茶几,承托花盆、盆景的是花几。以上述几的样式为例,尺寸上下在一人高左右,茶几以正方形或长方形居多,高度与大部分椅子的扶手相当,香几以束腰风格居多,前文提到的束腰代表传统家具造型之一。例如,铁力高束腰五足香几,束腰是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的缩进部分,下端连接彭牙板,造型随之起伏变化而富有节奏,给人一种较为轻便的视觉感受;彭牙板下端为托泥和小足,因此款家具的腿不能直接着地,而落在托泥之上,既與上层几面呼应,有时模仿动物造型,为家具增添了几分人文趣味,又可起到透气作用。香几经常以“成对”为组使用。榻,是一种低矮而狭长的床形坐具。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了榻,当时的功能是坐,发展到后来逐渐成为可坐、可卧、可倚靠的多功能家具门类。可见,明代的“几”“榻”已经从功能单一的家具拓展为多用途、灵活度高的生活器具,在提高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为室内家居陈设提供了合理性,是古人们对功能与形式统一的完美诠释。
明代家具的实用性还体现在合理的人机工学和用材上,卷六中描述了榻:“座高一尺二寸,屏高一尺三寸,长七尺有奇,横三尺五寸,周设木格,中贯湘竹,下座不虚,三面靠背,后背与两傍等,此榻之定式也。”榻设计精巧,以木框为架,榻长七尺出头,宽三尺五寸,座高为一尺二寸,靠背高为一尺三寸,这个尺寸与现今三人沙发的(长宽高)尺寸十分接近,符合人体坐姿舒适性的合理尺寸范围。明代的榻一改箱形台坐式,中间贯穿有湘妃竹,湘妃竹又名斑竹,在用材上文章多次提到了湘妃竹,卷一门篇“用木为格,以湘妃竹横斜钉之”、卷六几榻篇中“周设木格,中贯湘竹”,竹作为四君子之一,性刚品柔,幽静淡雅是明代人文雅土的精神追求。同时因竹材具有良好的韧性与弹性,用于榻的座面或靠背透气且有富有弹力,增加了坐卧的舒适度。可见古人对榻的制式、尺寸、用料、工艺、颜色、功能等都有具体而严格的设计准则。
3.2重简轻繁
《长物志》开篇就提到“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宁可古旧、简朴,不可时髦、媚俗,这其中蕴含着重简轻繁的设计理念。“重简素,忌浮华”,“简”绝不是偷工减料,而是将家具的形式与设计语言融合到功能和结构中。
明代家具以造型简练、质地简朴、结构精巧著称,在家具的制作技艺方法上文震亨提到:尚“古制”而非“徒取雕绘文饰,以悦俗眼”,不求通过华丽繁琐的雕刻装饰取悦他人,往往仅在物件的视觉中心用精美的雕饰点缀,有着多一笔为多,少一笔为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明代家具选用优质硬木作为主材料,如紫檀木、黄花梨等产自南洋的珍贵木材,在表面不作过多漆饰而重在体现材质的自然质地。在结构的设计上更是构思精巧,从受力到承重角度简化设计,多用巧妙的榫卯结构,不用胶水和钉等外部物件达成物品的连接,在用材、做工、技艺上“皆以精良为乐”。
3.3崇雅反俗
文人雅土的核心审美特点是“雅趣”,《长物志》中多次提到“雅”:“古人制几榻……古雅可爱”。可见,“雅”作为一种审美标准和设计思想贯穿明代家具设计之中。这种“雅”主要体现在明代家具的形式和内涵上,在形式上:(形式雅)明代家具质感接近自然朴实,在造型上多为线性结构,注重整体的优雅流畅、粗细有致、线条走势形如书法,通过细腻的曲直变化就能勾勒出明代家具的精气神,纤细的家具骨架外留有大片的空间,空灵高逸的气质提供了无限的想象,这与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的写意、留白等手法不谋而合,国画的写意是对自然物象规律的感悟与再现,并不是完全对事物的直接描摹,不仅表现物象的形,还有对生命的礼赞。家具线条直与圆弧结合,也是文人的傲骨之气与婉约之风的体现。在内涵上:(内涵雅)文人们好梅兰竹菊四君子,品行高逸、清新素雅的审美标准及清高倨傲的人格。反映出“崇雅反俗”设计思想的传承和创新,为当今人们对高尚生活理想的延续。
4总结
《长物志》以制器、栽植、家居为主,包含了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的生活内容,阐述了古代园林的构建要求,指出了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和适用原则,其中既有向读者称赞优点的一面,也有提示防止不合理的一面,体现了文震亨对待生活细致入微的人文考量,对进一步了解古代的生活风貌和艺术审美,提供了广泛的设计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