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雯雯
关键词:互联网+;博物馆;虚拟化发展;公共价值;影响
1“互联网+”思维的基本内涵
“互联网+”是指信息知识时代下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可理解为“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广阔的网络平台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
2“互联网+”思维下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目前“互联网+博物馆”处于探索发展中,博物馆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五种趋势:
1)跨领域合作:博物馆利用互联网与教育、旅游、设计、影视等行业进行跨界融合发展,如《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线上节目的推出。
2)创新互动体验:博物馆采用高新技术支持的数字化互动设备如电子触摸屏、互动装置等,增强观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3)资源数据信息化建设:博物馆利用信息采集、加工、检索、发布与储存等计算机技术将馆藏资源等数据科学处理、组织,将形成的馆藏数据库与信息网络结合,实现博物馆资源共享。
4)优化公共服务功能:博物馆推出线上服务如展览资讯、数字展览、导览等服务功能。同时利用网络媒介与社会公众互动,了解公众的参观需求与建议,将需求的公共性和差异性统一,及时增加服务项目与调整服务方式。
5)塑造博物馆文化品牌:博物馆在其定位、管理运行、视觉设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强塑造其独特的文化形象。利用互联网将服务、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通过肢体语言、行文措辞等形成强大的无形力量,将博物馆独特的文化符号渗入到公众的日常活动中,在网络时代资源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将有形与无形力量结合以增加博物馆的品牌价值。
3我国博物馆虚拟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博物馆的虚拟化起步较晚,目前主要是围绕博物馆馆内数字化建设以及虚拟博物馆两个方向发展。高新技术的发展是博物馆虚拟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则为其提供更宽广的平台,让博物馆虚拟化的发展更加具有社会意义。截止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网络普及率达61.2%,公众对网络日益增长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网络基础建设的优化升级,未来5G网络的建设将使互联网朝着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升速度、降低费用的方向发展,博物馆的虚擬化建设也会随着基础条件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3.1参观方式的虚拟化
博物馆参观的虚拟化是指运用虚拟技术、三维技术、计算机技术、立体显示系统等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将博物馆和展览以三维的方式虚拟呈现在网络平台中。目前博物馆虚拟化建设可分为虚拟实景的全景博物馆、虚拟实景的线上展览、虚拟虚景博物馆以及数字文物等。
虚拟实景全景博物馆和线上展览是指运用环境模拟、立体呈现、音频、视频讲解等综合手段将博物馆建筑空间及展览虚拟呈现在网络平台中。参观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点击链接实现页面间的跳转完成参观的交互形式;一类是利用全景摄影技术观众按提示键完成线上参观浏览。线上展览使观众不受时空限制更便捷地参观,但也存在设计、操作、网络、技术以及周围环境等干扰观众观展体的验愉悦度、舒适度以及专注度。
虚拟虚景博物馆是指利用虚拟技术对存在过的、被破坏的文化遗产,以及对未开发的如帝王陵墓等数字复原。从狭义上来说,虚拟虚景博物馆可以在观众游览中增加趣味、互动更有利于科普;从广义上来说,其对文化遗产的宣传以及持续探索、推广数字再现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和城市历史记忆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数字文物就是利用三维建模技术或3D自动成像系统对可移动或不可以移动的文物进行管理和展示,如故宫数字文物库。虚拟展示馆藏文物可更好地保护与利用文物,使观众能更详细地了解文物的结构、纹样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还为文物专家、学者和广大文物爱好者的提供了继续深入研究、交流的机会。
3.2实体展示的虚拟化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借助数字化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全息影像技术、电子触摸屏等进行虚拟展示,主要表现为沉浸式展览和数字化交互展示。沉浸式展览综合利用多种技术与原理在空间中营造场景氛围,模糊时空边界,充分调动观众的感观感受,让观众沉浸展览中的虚拟场景画面中。数字化交互展示是指在展览中借助电子设备如电子触摸屏、VR眼镜将展示内容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以增加展览的趣味性、互动性,让观众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
3.3服务的虚拟化
服务虚拟化是指服务与观众之间通过抽象、虚拟平台进行交互。博物馆的基础信息、票务、展览资讯、导览以及文化创意销售等服务通过互联网平台呈现于观众。票务服务由人工转变为机器、网络等渠道进行预约、购买;展览资讯由传统单一途径变成自媒体、线上艺术平台等多种途径;导览服务从人工变为电子语音导览;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采用实体和虚拟平台结合推广销售。博物馆服务的虚拟化发展体现了博物馆由注重文物转向以人为中心,掌握大众的需求变化有利于更新信息与传播资讯,强化了自己独特的品牌文化与服务文化。
4“互联网+”思维下博物馆虚拟化发展对公共价值的影响分析
目前开放的博物馆大部分是由国家和分配,它属于国家和社会所有,社会所有成员都有权参观学习,体现了博物馆的公共性、公众性和共享性。就社会层面性与规模而言,博物馆不是为某些特殊群体,而是为全社会公众服务的。博物馆的公共价值要求其不能总停留于现状,而是要不断朝着满意和理想状态发展。博物馆在满足公众需求的同时还需要注重个体差异,积极与时代接轨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新时代的需求,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提升全体公众文化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4.1满足公众的不同需求
我国博物馆年参观人次从2.8亿增长到9.7亿,截至2017年底,全国备案的博物馆数量为5136。博物馆的数量、种类之多与参观人次激增的现象,反映了公众在新时代对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是迫切的。在网络时代,博物馆服务的客体对象是社会所有公众,年龄、文化水平、兴趣等差异以及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等各类因素使公共需求呈现多样性的特征。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博物馆作为客体需要满足主体大众的共同需求。博物馆既要掌握公众对博物馆的参观需求,还要分析信息时代公众的生活方式。虽公众结构日益多元,个体需求存在差异性,但虚拟博物馆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总体需求的基础上又照顾个体的差异性。未来网络用户将随着网络建设与发展进一步增加,意味着博物馆虚拟化的群众覆盖范围会更广泛。参观需求方面与以往相比,公众更注重展览品质、特色、体验与服务。公众的生活受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普及的影响,普遍习惯于使用电脑以及手机移动端在线上获取信息。这促使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建设,使得参观便捷化、信息网络化、资源共享化与服务全面化。
4.2实现资源共享
高新技术会随科技进步与时代发展更为先进,为虚拟化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同时国家大力推进5G网络的建设,网速等优势使博物馆虚拟化的运行更加顺畅,虚拟化发展弥补了实体博物馆的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集中于发达地区、公众受时空与经济条件等限制无法均等地共享博物馆等方面的不足,利用网络进一步实现博物馆的资源共享。让在不同的地方的人们能共享资源,带给观众更好的云参观体验。
4.3增加公众参与性
虚拟化发展充分调动了公众的参与性,积极参与博物馆意见评价、积极表达自己的需求、参与到展览互动中。博物馆的建立和运行不仅要依靠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国家权力,也要依靠公众的力量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公众需求是评价博物馆价值的标准,通过网络便于收集、采纳公众的意愿与建议,归纳总结共性需求,积极回应个性需求,对于博物馆各方面的工作有着指导和参考意义。同时在展览中利用虚拟化、数字化设备,增加观众的展览参与性、互动性。观众的广泛参与性有利于博物馆多方面、多层次的提升,有利于激发博物馆多方面的潜能,提高博物馆的活力。博物馆应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拓创新,增加公众的参与性。方便了解公众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实现公共价值。
5总结
信息时代开启了“互联网+博物馆”的博物馆新发展模式,推动博物馆跨领域合作、创新展示形式、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优化公共服务功能以及塑造博物馆文化品牌等。虚拟化发展对提高博物馆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博物馆公共价值、提高社会公共文化素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