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工业设计

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尹梦

摘要:目前,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营造,提升城市文化价值,已经纳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表达,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元素革新活化利用。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价值及应用体现方式进行研究,并提出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策略。改善其模式弊端,提升市民公共空间意识及提倡中国本土地域特征景观,让东方文化回归生活,让文化精神导入美学情趣,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人群需求的革新复兴。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城市公共空间;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6-0135-02

公共空間为人们提供进行物质生活与信息交流的场所,一个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应不因群体活动的目的及人群属性而限制,应增加不同的群体理解与互动机会,提升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公共行为意识。在深入探讨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提升受众人群广度,对传统文化元素了解于共识,潜移默化于教育,以日常化、普遍性的方式达到诸物共生、诸物和谐以及诸物相依的良好空间意境营造以及空间尺度适应性发展。

1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价值

文化在城市建设与城乡规划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良好的城市发展机制中,城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体现城市完整性的总体规划圈。在传统古城以及城乡规划空间的改造中受到居民社会行为的限制,居民社会行为的体现由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产生,打造特色空间以及调整产业结构时,归根结底要尊重地域文化的特殊性以及城市社会机制的历史沿革。在针对环境空间营造与设计的同时,人是创作的主体,不论创造者与享用者,其目的皆为人们提供生活需要,体现人们的生活情趣以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早在《园冶》中的造园理论就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意识以及哲学体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论价值与现代社会强调的可持续发展不谋而合,在我国追求社会发展的同时,仍然保证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与精神内核的特殊品质。开发新的城市理念以及提升城市创新力,加大城市增长力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利用现代设计方式以及人民审美需求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以符合现代人们的需求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建设体系。

2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体现

在城市的更新与开发建设中,延续本地的传统公共空间建城物质风貌以及历史文化生活特征,能够使公众了解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使居民传承其社会生活样貌。对于城市更新的大规模重新开发与建设而言,顺应城市的原始建设传统,保持城市发展个性,对历史资源的尊重与开发,平衡新与旧的共生关系,是城市公共空间协调发展的依托。在现存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改造模式中,主要针对广场、公园、居住区、滨水景观、交通街道、校园空间、以及部分工业遗址改造空间环境,其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主要以三部分体现:

2.1主题雕塑围合空间

通过城市整体的发展对空间需求提出价值取向,利用主题雕塑的形式展现空间整体寓意。例如沈阳市府广场中心雕塑以“太阳鸟”的中国传统纹样结合现代雕塑创作,立足于广场中心,烘托出沈阳市的历史悠久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直接应用于主题雕塑的表达形式中,公共空间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直抒胸臆的内涵精神,直接点题。主题雕塑围合空间通过雕塑与周边的构成形式在环境中自动围合范围,在整体的广场尺度中形成了软隔断。这种直接利用传统元素的模式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非常普遍,但也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更广泛化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尤以现在审美趋势主导的社会群体逐渐年轻化,传统文化若无法与青年化的审美体系融合,而更多是走马观花,仅仅体现了城市历史的直接表达,难以通过感悟与创造,形成新的思维建设深入下一代,并且更加难以达到中华文化延续继承的发展要求。

2.2元素符号化视觉空间

中国传统元素符号化是群体共识性的体现,例如龙纹、凤鸟纹、祥云纹、回形纹等吉祥纹样在视觉空间中的应用直接受群体反映为“中式”风格,这则是时间累积与应用广泛的传承及发展。在公共空间中利用元素符号化的形式表达是最直接且容易理解的创作模式。通过对文化的输出以及对文化继承转化为符号化,适应阶段性审美标准不失是一种快捷并广泛的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例如设计主导表现的视觉形式由工业化风格走向清淡水墨风格,由饱满的标识转化为扁平化,由扁平化逐渐转化为线条3D,将传统文化元素更好的应用在视觉空间中,通过视觉符号的转变,利用景观设计的手法转化为公共空间的设施建设以及装饰纹样表达中。

2.3传统营造文化应用空间

在传统的营造文化中,营造方式以建筑样式、造园形式、结构特点、诗书画卷以及表达构成整体传统营造文化体系。并以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情趣为建造的方向,将“儒释道”精神表现于世,追求理想空间在现实社会的表达“模仿自然而超于自然”。近年来中国传统的营造文化对私人空间以及微尺度空间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庭院设计越来越受人们喜爱,并且多以东方文化空间营造内涵的形式所体现,中式的儒雅品格以及日式的禅宗文化都成为庭院空间的主流表达形式。而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当中,主要以周边交通规划与建筑设计为主,完整并连续的应用于传统营造文化的建造意识淡薄,常以搭配或补充的形式体现。无独有偶的表现在部分景观阶段、小区景观、以及特定旅游区域的场地也有所体现。纵观城市公共空间整体连续性而言,交通是链接空间交织的动脉,街道的边界过渡与建筑内部空间的衔接是城市公共空间表达传统文化的重要区域。

3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策略

从教育领域而言,新时代青少年深受环境影响,新一代思潮的过往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持续性发展与保护,那么在历史的长河中会出现断层或消失。从时间维度而言,保护和汲取城市的历史文脉,才能有效地创造和延续富有文化底蕴、地域特色和人文情趣的现代都市生活;从公共空间维度而言,要进一步加强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修复空间与意境的交流方式,重视城市文化在环境优化设计中的能动性。最好的有效保护是继承传统文化,最强有力的积极利用方式就是发展文脉弘扬内核精神,其中通过应用策略提升审美意识深度以及扩大受众广度,延续城市特色的生活状态,将文化底蕴日常化、少年教育了解化、公共空间共享化,口口相传可持续。

3.1提升审美意识深度

城市的公共空间重在公共性,以“人”为本的宗旨解决视、听、触、动所带来的设计体验。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日常化的小坐空间、行走空间、听觉空间、视觉空间等使公共空间的功能提升,通過多元体验来渗入东方美学价值,进而提升公共空间的审美需求。例如在庭院设计中,常常将“耕读文化”纳入现代村落改造与设计理念中,通过耕读文化理念解决庭院空间的格局问题,营造环境氛围通过条件反射于“人”,将“人”的意识形态有效能动地反映于行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根基的稳固以及对中国哲学的思维教育都成为“人”的追求,在大趋势上一脉相承。构建出丰富的审美层次,合理的设置物质空间设置,让不同阶层的群众,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居民都能够体验并享受公共空间所带来的城市归属感。

3.2扩大受众广度

发展中国特色的空间营造法式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城市公共空间能够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性格与文化特色。北京的四合院胡同能够让人们直观感觉到京城文化的规矩与大气;江南水乡的徽派建筑能够让人们体会到柔情与淡雅。保留传统建造方式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城市人情与世故的婉转流畅。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要明确受众人群的文化背景,并且根据公共空间的功能不同,以不同形式展现。文化旅游区的公共空间要重点突出特色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以经济发展作为主流的公共空间则要满足人群流量的尺度变化,自然风景区的公共空间则要表达绿色生态的自然资源,不同受众背景的变化对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设计感受各异,发展也各异。公共空间就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市民需求,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要植入价值以及尊重地域特色的文化模式。

4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华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设计领域的珍宝。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知与适应性建设是对城市发展的扎根需求,植入传统文化元素,将其用于地域文化发扬与城市建设中,通过分析价值输出应用策略,解决根本的文化冲击与干城一面的问题。本文研究以探索传统文化元素的利用价值为切入点,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现存的传统元素利用模式,进而探讨如何能更好的在公共空间建设中解决新与旧之间的博弈与融合。奠定文化自信,通过设计的手段与形式在实际空间尺度把控与氛围营造中延续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以文化为底蕴,增加新技术与新科技,在发挥民族特色与地域文化的同时形成新世纪的文化符号并继续发扬与继承。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5365.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