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工业设计

美育视角下的城市儿童户外游乐设施及其空间设计研究

美育视角下的城市儿童户外游乐设施及其空间设计研究

王雨嫣

摘要:户外空间是学龄前儿童重要的游乐场所,城市儿童户外游乐设施及空间中形式雷同的设计已不能满足3~6岁儿童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求,文章提出以美育的视角进行城市儿童户外游乐设施及空间设计,本着美育应是潜移默化地沉浸式输入的观点。将美育概念与儿童户外环境的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得出户外游乐设施及其空间的美化营造可以使儿童在互动体验、游戏玩耍中的审美视野得到提升,以达到儿童在日常户外活动中融入美育精神的目的。

关键词:美育;儿童;游乐设施;户外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6-0062-03

国内首部《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指出,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应进行至少120分钟的户外活动,这是学龄前儿童健康发育的先决条件。当下,城市儿童户外空间中存在设施格式化、环境缺乏趣味性、空间布局不合理以及安全诸多问题,这影响着儿童户外活动的质量。儿童游乐设施及空间的设计理应从使用者的立场出发,以便激发儿童进行高质量的“游戏”过程。文章基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探寻儿童户外游乐设施及空间引入美育理念的设计思路,促使学龄前儿童在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内尽可能开启发现美的视野。

1美育概述

美育既审美教育,关乎儿童的情操与心灵教育,儿童的审美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美育指通过美学相关的教育培训得以提升儿童的审美素质;广义的美育是指通过对自然、艺术、生活等的审美实践活动,培养个体的审美态度,提升其审美趣味,陶冶其审美人格,涵育审美化的生命。文章以广义的美育内涵为切入点阐述城市儿童户外游乐设施及空间设计相关问题。

2学龄前儿童特征分析

3~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为强烈的“表现欲”,其情感的表达与表现需要得到鼓励。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知欲”,乃至看到任何新鲜事物想要立马探索进行认知的行为。皮亚杰认为:促使儿童认知的主要方式为“游戏”,3~6岁处于情感脑,是终身学习的奠基阶段。另外,3~6岁儿童处于大肌肉敏感期,在户外活动的游戏过程中可促使儿童的好奇心、兴趣点、内驱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如表1)。

3美育视角下的城市儿童游乐设施及其空间设计策略

审美属于一种内省活动,一种人性很强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一种非理性的活动。户外游乐设施和景观环境在满足儿童生理上的基本功能需求之外,更多考虑的应该是儿童审美的需求。户外的景观设施与空间设计作为一种设计艺术现象,它可以转化为审美对象,借助户外游乐设施及其空间为载体,结合美育潜移化地输入概念,从视觉、听觉、触觉、空间感知这四方面进行设计,给予儿童美的感受。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皮亚杰将3~6岁儿童归为前运算阶段,其理性思维还未成形,此时审美的第一要素就是通过载体,触发“想象”。3~6岁儿童的视角质朴纯净,通过符合幼儿审美视角的游乐设施及空间美的正向引导,结合“游戏精神”的设计方法能够实现儿童在玩耍中无形地进行美育的目的。

3.1美育视角下的城市儿童户外游乐设施设计策略

儿童户外游乐设施的形态特征与互动形式对儿童触动较大,灵动、活泼有趣的元素更能吸引使用者。文章以视觉、听觉、触觉、空间感知分类对其进行阐释。

1)视觉型。3~6岁儿童通常对熟悉的形状如几何形或动、植物形态产生共鸣,设计可采取放大或缩小形态比例、形式重复、截取形态、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设计游乐设施。应杜绝色彩污染,艳丽和繁杂的色彩搭配不一定符合儿童的审美,单纯协调的颜色搭配更适合儿童。通过色彩对比、色彩分割、将形态、色彩与功能相结合的游乐设施及空间符合儿童的视觉需求。例如,Lego House,由二十一块放大的乐高积木(图1、图2)以重叠的排序方式吸引儿童视线。各个游乐设施的用色纯度高,使用面积大,视觉冲击力强。不同色块相应的场地分别配置不同主题的游乐设施,儿童根据自己的游玩路径将场景元素进行自由联想,随机组合故事顺序,从而构建出自己独有的视觉感受。

2)听觉型。柴科夫斯基曾说过,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好的礼物,音乐传递的思想和意义不能用语言所表达,美妙的音乐使儿童心境放松。儿童户外游乐设施引入音乐是儿童听觉美育的可参考途径。听觉类的游乐设施通常需要借助听觉传感技术的辅助,通过人机互动的方式吸引儿童参与游戏,设计的因素包含儿童的动作、设施辅助、活动环境。设施在人机合一的状态下实现听觉刺激,儿童通过扭、拍、按、身体摆动等行为使游乐设施感应识别,在人机互动过程中达到儿童听觉感知、手眼协调及互动创造的目的。例如,Daily Tous Les Jours工作室设计的交互式音乐秋千Swings(图3、图4)通过传感技术提供乐感输入,儿童坐在秋千上便触发内部的传感器,秋千根据儿童的体重和摆幅进行奏乐,音色包含电颤琴、钢琴、竖琴和吉他,使用者荡秋千的速度指引音乐的节奏强弱,儿童与秋千的人机互动度越高,所反馈到音乐所带来的听觉刺激越强。由此体验到不同乐器的音色、音调与旋律美,这正是户外游乐设施展现音乐美育的正向引导。

3)触觉型。3~6岁儿童能涉及的触觉型游乐设施,材料通常以沙、小砾石、木屑、橡胶、泥土、金属、水等环保材料为主。触觉刺激是此阶段儿童必不可少的经历,触觉型游乐设施重点彰显材质本身的肌理感,这类游乐设施通常需要结合场地进行设计,对儿童触感刺激更为有效。如有高低差的沙坑、与地形相结合的一体化游乐设施(图5)、互动式戏水池以及多人弹跳蹦床,这可使兒童从游乐设施中体验不同材料的质感。在方案设计中应根据地形和场景主题需求进行设计:如沙坑,以分割区域的方式放置不同粗细的沙粒使儿童感受并设置趣味性的介绍牌,可用文字和拼音辅助的形式描述不同沙子的来源地及沙质颜色、粗细形成的原因;橡胶弹性和韧劲的特点可通过与场地形态相结合设计为形态各异的弹跳类设施来刺激儿童的触觉;攀爬面板的防滑触点考虑适当增加触点的起伏变化,刺激儿童的前庭觉;水的触觉感受可以是参与式音乐喷泉或科普类装置,如阿基米德螺旋式抽水器(图6)或喷雾装置的方式等。儿童游乐设施中重其细节变化的设计往往让儿童更能感知物质的质地美。

4)空间感知型。3~6岁的儿童具备走、跑、攀、爬、跳的生理特征,这促使他们内心渴望置身户外空间奔跑玩耍,体验空间的变化。

空间感知类的设施设计应注重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根据3~6岁儿童的身高体型把握空间形态与尺度、置放符合空间主题的游乐设施、适宜的光源及新鲜空气流通等要素进行相互协调设计。合理利用固有地形,使用安全材质如打磨光滑的木材搭建、彩色混凝土、可循环使用的材料增加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空间感知型的设施应包含“开放空间”“隐匿空间”“未知空间”,设计可以将植物、水体、沙坑等游玩设施进行空间流动化设计,儿童可在空间中游戏并增强空间思维能力,达到情感和行为的互动性。设计可尝试打破固有空间尺度,具备能探险、充满童趣、能承载游戏行为发生的空间形式,鼓励儿童探索、冒险、感知世界。例如,纤维艺术家堀内纪子的纯手工作品——彩虹网(图7、图8),整个装置为手工编织的一体化空间感知型游乐设施,空间具备钻洞、攀登、蹦跳、秋千、吊床的功能。材料选用柔韧性极强的可塑性彩绳建构,空间包含上述三种空间形态,这刺激了儿童的想象力,儿童可以把这张网想象成可探险的任意空间。设施的材料纯粹使之成为富有变化的弹性空间,这种设计思维满足了儿童在户外游玩的同时就能进行审美输入。

3.2美育视角下的城市儿童户外空间设计策略

3.2.1主题化儿童户外空间设计

儿童户外游乐空间引入主题的概念,可改变城市儿童户外空间“千园一面”的状态,更有利于儿童户外空间美育的生动性与创造性。在主题设定的引导下,空间的氛围表现主要落实在游玩路径、节点设置、游乐设施、空间衔接等处,巧妙地传达出跌宕起伏或循序渐进的儿童主题空间氛围。例如,张唐景观设计的云朵乐园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450米,为狭长形态的户外滨水绿地。根据地形特征以线性结构串联节点的方式演练出水滴的不同状态,空间节点由其形态延伸为冰川融化,溪水汇流,变身云朵,雨滴跌落,由此构建出儿童参与式的户外“自然博物馆”。起点“冰川”(图9)由三角面组成的镜面墙反射天光,模拟冰川的意象。墙后暗藏有传感装置,当儿童穿过“冰川”时便能听到积雪融化为水回响的声音,用自然的音律美来展示“水”的固态。穿过线形路径的人造溪流(图10),聚集至儿童戏水池的水蒸发为云朵,即特殊强力膜制成云跳床(图11),云跳床互动感强,是主题空间的点睛之笔。云朵乐园将科普水的有关知识与儿童户外活动相结合,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感知“水”并融入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使儿童在玩耍中达到认知,在认知中构建审美观,促使多感官审美并行。

3.2.2空间雕塑型儿童户外空间设计

游乐设施与户外空间相互结合的“一体化”流动空间比单独的游乐设施更好地刺激儿童的探索能力。这类丰富多样的空间形式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户外活动空间,开阔儿童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儿童在游玩中自由不受限制。例如,雕塑家野口勇(Isamu Noguchi,1904年—1988年)是最早尝试将雕塑和景观设计合二为一的观念,他认为园林本身就是空间的雕塑。与此同时,他探索儿童空间的教育价值和更多的可能性,这与户外空间引入美育的理念相契合,对推进儿童户外空间的设计理念影响巨大。莫埃来沼公园是野口勇以“将公园浓缩为一件雕塑”为目标的设计典范,其中儿童户外场地——樱花的森林(图12),与空间融为一体的装置既是儿童户外游乐设施,也是构建空间雕塑的重要载体。共计126个色彩缤纷夸张变形的游乐设施,可以刺激儿童对不同形体感知力、空间想象力、色彩感觉,促使儿童充满好奇心去挑战不同的设施并探索户外空间的无限可能性。

“空间雕塑”是一种融入与融合,提倡不设围栏、鼓励探索的场地精神,将室外活动空间的地形、山石、树木、河流、阳光等自然因素与雕塑型的儿童设施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空间环境与儿童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的理念相契合,儿童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吸收“美”累积“美感”。

4美育视角下的城市儿童户外游乐设施及其空间设计实践

笔者以成都市青羊区成飞公园的儿童游乐空间为例,结合上述儿童感官型审美的设计方法与主题化构建的方式,将社区产业文化特色以环线趣游的形式进行方案设计。

4.1空间现状

成飞公园服务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西的安康社区,公园性质为社区公园,公园的特色为陈设有退役的经典战斗机以及废弃的相关器械设备,其中儿童空间的游乐设施陈旧,缺乏社区文化。本次设计提取社区产业中备受瞩目的“战斗机”元素为主题,以儿童的视角讲述战斗機的飞行过程并设计出科普美育型的儿童游乐设施及空间。

4.2游乐设施及其空间设计

主题提取于产业文化中经典战斗机——歼二十,元素采用飞机的平面轮廓线和特有的“鸭翼”形态进行游乐设施及空间设计(图13)。故事编排由战斗机起飞的预备情况开始,科普景墙上以儿童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景介绍战斗机起飞前为什么需要驱赶附近的飞鸟。起飞后的战斗机在云朵中穿梭,云朵延伸为白色的儿童游乐设施跳跳云(图14)。战斗机降落时需要的风向标装置(图15),设计采用设施与草坡结合的方式,使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认知与体验。场地局部点缀多人趣味“飞机秋千”(图16)和一体化战斗机形态攀爬类游乐设施,一体化战斗机的内部空间设置涂鸦形式的战斗机服役的过程图示,促使儿童感知战斗机的内部空间形态以及通过图示联想飞行中状况。整个故事的设计目的是让儿童在日常户外空间的游玩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关于战斗机的科普文化。审美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并不是随时都有。儿童在跌宕起伏的环境中游玩结合想象,通过恍若置身童话故事的美妙情境中提高想象力,结合感知提升儿童的审美价值观。

5结语

美育与儿童的天性相契合,对儿童的生理、认知、道德等知情意各要素,都有着独特而不可忽视的作用。美育不是应试教育,也不仅仅是传授技能,席勒曾说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通过美育视角的环境营造融入儿童户外空间可使儿童获得视角、听觉、触觉乃至空间的非凡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吸收美,使儿童获得审美带来的乐趣和享受,从而达到美育精神的传达和人文关怀。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537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