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晓燕
摘要:为了深入探究通感理念在学龄前混龄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应用,本文通过概述通感理念,探讨通感理念在学龄前混龄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通感理念在学龄前混龄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应用思路,这样能够让传统孤立、割裂式的学习与成长模式得到合理改善,让年龄差异不再是孩子交往的阻碍,促进不同年龄儿童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通感理念;学龄前;混龄教育;儿童玩具設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6-0085-02
所谓的混龄教育,即指同一学习团体中,最小与最大幼儿的年龄差距达到12个月以上,但却有着同样目标的教育模式。而混龄教育最核心的目的便是要以儿童的德育及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让不同年龄层的儿童处于同样的学习环境中,继而让所有年龄层的儿童均能在相互学习中获得除家庭以外的社会经验,以此为其今后的人际交往奠定牢固基础。当前一些儿童玩具在设计和制造的过程中,过多地考虑了家长的购买心理,缺乏对产品真正的使用者——儿童的心理研究,致使设计和制造出的儿童玩具难以满足儿童的真实需要,更难以满足混龄教育的新需求。将通感理念应用于学龄前混龄儿童玩具设计中,能够保证学龄前混龄儿童玩具设计的合理性,切实增强儿童玩具的应用效益。
1通感理念概述
通感理念主要指的是不同感官之间的相互渗透,以此达到感觉相互转化的目的。而通过感官转化,不仅能改变人们以往对事物的单一感知,且借由举一反三的表现形式,还能帮助人们获取更多的“陌生化”信息。就目前而言,通感理念最常用的领域包括平面设计、书籍装帧、广告灯箱及视觉传达等。基于通感理念,不仅能让原本静态的画面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设计语言,且能促使用户对设计及产品产生共鸣。
2学龄前混龄儿童玩具设计的存在问题
1)可用性较差。当前学龄前混龄儿童玩具在设计的过程中,可用性较差,与儿童的行为和认知能力不相符合,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龄前混龄儿童玩具设计的难度。
2)体验性薄弱。在混龄儿童玩具设计过程中,尚未全面考虑到儿童的肢体表达能力和感官能力,从而导致儿童玩具的体验性较差,无法达到启发儿童认知水平的目的。
3)儿童的参与性较低。当前部分混龄儿童玩具在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安装交互式设施,尚未充分考虑混龄儿童的身体素质和认知能力,影响了儿童玩具的参与性,无法让儿童的智力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得到开发。
3通感理念在学龄前儿童教具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儿童属于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与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期,通感理念主要是以用户作为设计的核心,关注用户使用场景中的每一步骤与细节,同时还要考虑用户的心里需求变化。在进行学龄前儿童教学设计时,可以从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不同的方面,仔细观察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需求,同时构建不通的用户角色模型,满足不同儿童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可以使得教育适应不同儿童。通感理念还应考虑多个感官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儿童在玩的过程当中也能充分调动多个感官进行协同作用,从而增加儿童的玩乐体验。例如带香味的儿童识物卡片(如图1),对应的食物卡片会设计对应的食物气味,儿童在闻到相应气味后,就可以辨别出卡片上的食物,强化儿童对该种食物的认知。所以将通感理念应用于儿童教具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学龄前儿童的对混龄儿童玩具的需求分析
基于通感理念的可用性,以及符合用户行为与认知习惯,建立角色模型的核心目的便是要还原用户于生活中使用产品的真实情景,如此既能便捷获取用户需求,还能让产品尽可能符合用户此前的使用习惯,从而进一步缩小产品表现模型与用户心理模型之间的差距。
所选定的目标人群均为学龄前的混龄儿童,其年龄范围包括3岁~6岁的儿童。之所以选择此年龄段的幼儿,是因为这个时期不仅是幼儿思维认知发展最快的时期,且其性格也将在此时期形成。而年龄跨度在3岁以上,是因当前的许多家庭,一孩与二孩的年龄差距通常在2岁以上,故两名孩子无论是在智力或认知水平方面均有着明显差异,且因儿童均为独立个体,故其学习接纳能力亦会有所差异,故将此年龄段的混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也将更具典型性。通过全面了解学龄前混龄儿童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及兴趣等各方面状况来设计与其年龄特点相契合的产品,以此方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让儿童在一开始便对玩具产生浓厚的兴趣。
以下将从颜色、外观两方面阐述儿童对混龄儿童玩具的需求:
1)颜色需求分析。儿童在婴儿时期便已表现出对颜色的偏好,而学龄前时期,颜色对儿童将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据相关研究显示,儿童对颜色的启蒙认知也是早期形象思维发展的具体体现。而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其对颜色的偏好也将变得愈发的明显。就4岁~6岁儿童而言,其最喜欢的颜色通常包含红、蓝、黄、紫、橙、绿6种(如图3)。
2)外观需求分析。混龄儿童玩具既要引起儿童兴趣,又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意义,便需在外观方面多下功夫。诸如仿生设计便不失为一种能同时兼顾以上两方面的良好设计方式。与此同时,若能将仿生与通感理念结合到一起,则能让儿童在相对较为真实的虚拟情境中玩乐,继而在激发儿童对玩具的好奇之心,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有效性(如图4)。当然,仿生设计的玩具外观还应尽量符合人机工程学,这样可以提升儿童的操作性与体验性。此外,儿童玩具也应具有安全性,使家长更放心。
5通感理念在学龄前混龄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5.1可用性原则
通感理念在学龄前混龄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应用应该遵循可用性原则,可用性原则是指产品的操作要尽量简单,且符合用户的行为习惯。因此,学龄前混龄儿童玩具设计当重在表现容易使用及学习成本低等方面,让玩具更容易操作、流程更加简单,将易学易懂作为学龄前混龄儿童玩具设计的重点。
5.2体验性原则
基于通感的设计手法可以促使3岁~6岁儿童动手、眼睛与手协调能力的有效发展,以此方能在提高儿童智力的同时促使儿童肢体表达及感官能力的提升。因此,学龄前混龄儿童玩具应该遵循体验性原则,尽可能将儿童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融入产品之中,以此方能让儿童在良好的交互过程中启发他们的认知水平,继而切实锻炼儿童的记忆能力。
5.3参与性原则
通感理念的另一要点便是要满足物质需求时,还要注重用户在精神层面上的体验。因精神上的体验方能使用户产生愉悦的情感,故为确保用户能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收获愉悦的体验,则需对产品的参与性给予高度重视。因此,通感理念在学龄前混龄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应用应该遵循参与性原则,有关学龄前混龄儿童玩具的交互式设施,除了要充分考量儿童的成长特征外,诸如身体、认知还要考虑社会方面的参与性,有助于促进儿童想象创造力的不断发展。
5.4反馈性原则
通感理念的反馈性,即指用户在结束体验使用后,对其产生的意见反馈。而基于交互系统可以将此结果传递给设计方,能让其更了解自身产品的缺陷,继而方便改善后续的设计中的不足。可见,反馈对学龄前混龄儿童玩具设计而言也是极其重要的。而基于3岁~6岁儿童的特殊性,故该反馈可从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获知,且因学龄前混龄儿童普遍不具备较强的动手与认知能力,所以通感理念在学龄前混龄儿童玩具设计中应用的时候应该遵循反馈性原则,以便能够简单有效的获得更加精确的反馈信息。
6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学龄前混龄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存在问题;然后学龄前儿童对混龄儿童玩具的需求;最后阐述通感理念在学龄前混龄儿童玩具设计的应用原则,希望能为混龄儿童玩具设计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让传统孤立、割裂式的学习与成长模式得到合理改善,让年龄差异不再是孩子交往的阻碍,促进不同年龄儿童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