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丽清
摘要:文章探讨如何将地域文化运用到立交桥下消极空间中,消除其缺光少水的劣势,提升空间利用率,美化城市。首先,从其概念和意义出发,分析桥下空间研究现状;其次,提出直接提取文化元素和符号化后,将其创新应用于桥下消极空间中的方法;最后,以地方传说故事为例,提取设计符号,对某桥下空间进行了创作实践,以探讨文化与空间设计融合的方法。
关键词:地域文化;桥下消极空间;设计元素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7-0094-02
1相关概念解析
1.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可以简单定义为具有地域特征和属性的文化形态。地域文化是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现代潮流文化等多元文化的集合。现在,人们关注视角逐步从物质形态文化延伸至非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层面,对不同地域的语言文化、民族风情、人文地理等进行了理隆地认识和探讨。
1.2桥下消极空间
城市桥下空间主要有高架桥桥下空间和跨江(河、湖)桥头桥下空间两大类。由于建筑结构的限制,桥下、桥头滋生出阴暗潮冷、相对局促的空间。缺光少水,汽车尾气、噪音污染是此类空间的共同缺点。物理环境的缺乏导致传统的景观植物造景面临多重困难,如进行种植、人工管理成本需求大,而且很难达到正常光照下植物的生长水平。因而此类空间常被冠以“消极空间”“灰空间”等名。
2桥下消极空间研究现状及现存问题
2.1理论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此类问题也进行了诸多探讨。如殷利华通过研究高架桥下绿地自然采光的特点,并结合植物光合特性提出绿地景观的营建策略。张志轩通过对武汉典型的高架桥下测量热湿环境数据,提出了桥下空间环境改善的措施。香港公园利用消极空间建立遛狗专区等。国内研究多对桥下空间环境,特别是景观环境再造进行了较广泛地研究,但对地域文化如何运用到桥下消极空间尚无深入地研究。
2.2现存问题
(1)桥下消极空间关注仍然不够。每座桥都会形成不同类别空间,但是此类空间的缺点没有被重视起来,导致景观缺乏。(2)多数桥下空间在设计之初仍然多以单一的绿植种植为主,没有前期规划和调研,导致绿植成活率低,无法形成与桥旁植景匹配的景观效果。(3)桥下空间的监管缺乏相关政策和制度。私自占用,临时乱堆乱放的情况时有发生。
3地域文化在桥下消极空间中的运用意义
本着尊重文化、发扬文化的原则,以符号化方式提炼形态、图形、文字、造型,创造新的形态,传递文化。将地域文化提炼并运用到桥下消极空间之中,通过设计整合,提升城市的可识别度,传递城市文化的精神价值,以达到城市空间的文化功能和实用功能的融合。比如文化原型再现设计适用于唤起民众广泛历史文化记忆,使其获得普遍性的民族文化的怀旧共识和情感,既保留了文化的叙事性,使文化表达直观化,又能延伸文化情感,激发民众怀旧的认同感。
4地域文化在桥下消极空间中的运用方法
4.1直接提取地域文化元素运用
地域文化元素的直接提取是基于风景名胜、历史人物、文化遗产以及物产特征等主题展开,通过直接提炼具有象征性的“造型”“色彩”“材质工艺”等文化元素,从而达到传递特定文化的目的。例如,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著名風景建筑、传说故事等,通过设置文化墙、特色铺装、地方雕塑等融入桥下消极空间中,展现城市文化,打破传统灰色调,增加文化趣味性。
4.2提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化创新运用
文化符号化才能将其更好地应用于空间设计中,这样才会引起观者的共鸣共情。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通过符号化提炼典型元素,运用虚实对比、造型对比、色彩对比等手法创造和重构元素,进而让观者从行为体验、感官体验、情感体验三个方面感知地域文化。例如,四川成都金牛立交桥以白砂蜿蜒铺装的带状图案,象征了从都江堰源头出发并哺育川西平原的江水,配以绿地植被营造一副“壶中天地,西蜀人家”的画卷。由此可见,文学中的隐喻、象征等手法可以广泛地运用到地域文化的展示上,令人产生联想,感受更为深刻。
5地域文化在桥下消极空间中的运用实践
江西省新余市当地流传着“仙女下凡”的美丽故事。城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善和提升城市生态、人文环境面貌,特别是对于城市整体空间建设极为关注。该桥贯通孔目江的东西两向,桥长约650米,江面桥体长度约150米,桥体宽度30米,东面环路链接道路交通。如图1所示,设计实践位置位于东面桥体与江边的连接处。
5.1桥下空间现状
立交桥连接孔目江东西方向,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桥体有副桥提供给非机动车辆和人行驶,紧邻江景和湿地公园,风景较佳。但是从桥下空间现场照片来看,空间存在严重的缺光少水,桥下原本种植的植物已经不见踪迹,特别是桥体跨度最宽位置处的植物不能生存。有部分桥头空间原来被用作垃圾临时堆放场所,后期由于道路规划,机动车不能进入该区域,原有的垃圾处理场所也进行关闭,桥体下空间生态环境普遍不佳。如图2所示。
5.2方案构想
该桥头桥下空间位置连接湿地公园,作为环江步行游的必经之地,同时此处也是非机动车过桥汇入主路的地方。在实地调研期间,还发现此处沿江岸边受垂钓者的青睐。因而,确定以仙女故事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空间创作适合该空间的物理环境,能避免因光照雨水不足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营造供市民驻足停留、休憩,甚至是可以垂钓的场所,并且感受、领悟地域文化,可以唤起当地居民,或者是观者的共情,达到恢复空间活力,展现地域文化的目的。
5.2.1地域文化提取
在现代化发展下,城市的文化日趋相同,但是每个城市必定有自己最能称道的文化,因此,选取地方有代表性的、耳熟能详的题材进行提炼和转化。依据该空间面积,以“七仙女下凡”故事为文化原型,结合桥下空间特点,对其进行创作。
从众多版本神话故事中筛选出如下元素作为主要设计元素。
披帛:仙女服饰中的长条彩带,搭在肩上,缠绕在手背间,一般都是薄薄的纱罗裁成,上面有印花,或者是金银线织就的图案。在方案中将其作为公共家具造型、陈设小品元素。飞天:在方案中作为写实的文化墙,雕塑题材来源,直观表达故事场景。祥云:象征祥瑞的云朵,运用铺装材料进行色彩搭配,以获得地面整体视觉效果。
5.2.2概念构思
由于桥下面积大约1000平方米,而且有大量桥墩,因地制宜,对桥下消极空间进行概念性设计构思:弱化桥墩的地域文化空间创建。
空间构建:利用立方体的堆砌来围合成较小空间,实现小空间主题,七个长方体,七种颜色如服饰颜色,代表七仙女的不同特点。由于该处地理位置所处湿地附近,因而二次空间的建立不仅对于空间有重组作用,而且各小空间注重实用,也能彰显小主题。几何体的不同角度堆砌摆放,在内放置座椅,可以供人休息并多角度赏江景。另外,也可以作为文化展示的橱窗,每个小空间有其特定的主题。如图3所示。
桥墩利用:桥墩柱进行包裹弱化处理,将传说中的飞天、仙女、牛郎织女等故事制作柱面浮雕,将柱作为场景展示的场地载体。如图4所示。
地面拼贴:地面拼贴采用图案铺贴,选取故事场景进行配色铺装,3D场景震撼。地面场景以祥云为主,有种如若在云中飞翔的意境。
陈设配置:座椅采用披帛、彩带的式样营造灵动造型,既满足坐的需求,又能渲染空间主题。
照明系统:主要采用人工辅助照明,避免光照不足带来的暗区问题。
6结语
文化是城市名片,是彰显地域特色的重要元素。地域文化为设计者提供了全新的设计视角,不仅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关注,更需对地域文化内涵进行新角度的诠释,以体现城市独特的地域民俗。地域文化运用在城市的消极空间中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阐述了地域文化在桥下消极空间中的运用方法,希望对桥下消极空间优化的同时,还能让更多的人们关注地域文化,从而传承文化,激发人们精神和文化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