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需要的公共管理专业化人才数量逐渐上升。这种情况造成,新时代公共管理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很大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供大于求、公共管理结构出现失衡两方面。虽然现在高校培养的公共管理毕业生很多,但是大都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最终出现求职者找工会作难,招聘方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的问题。该文对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具有针对性的改革策略,对解决社会公共管理人才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供求矛盾 高校公共管理类 人才培养 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a)-0230-02
现阶段,我国经济仍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能与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公共管理人才。高校中虽然开设了相关公共管理类专业,但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严重的供求矛盾,主要表现在: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使社会公共管理供给,大于实际岗位需求,另一方面,刚走出校门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在组织结构上出现了严重失衡问题,掌握的专业知识与企业所需不匹配,最终导致人才市场出现严重的供求矛盾。现阶段,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公共管理人才、如何改善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如何提高公共管理類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等,是各大高校面临的巨大难题。
1 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新阶段高校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了多种多样的专业,如化学类专业、物理类专业、公共管理类专业、行政专业等,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高品质人才[1]。但是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以公共管理类为例:由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标准逐渐提高,但是高校在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不能与时俱进,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衡,虽然毕业生较多,但是大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出现了严重的供求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才供给大于需求
由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发展速度较快,相关专业种类设置较多,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公共管理类毕业生走进社会,远远大于社会的真实需求。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没有对社会人才供需关系做好调查,同时没有认清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情况下,就开设众多专业。
1.2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突显专业特色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计包括了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多方面的基础学科,这样不但会导致基础课程繁杂,由于课程总量一定,基础课程设置较多,就会导致专业课程占比例下降,最终导致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专业能力达不到岗位要求。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会削弱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还难以凸显出专业的特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校在对公共管理类学生进行培养时,由于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导致学生不能真正认清专业的就业前景,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怠慢松懈现象。另外,由于对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开设的课程较广泛,体现不出较强的专业性质,学生不能形成明确的就业方向,从而不了解社会真实需求[2]。另外,招聘单位在不明确人才具有什么专业技能的情况下,只能采取拒绝的手段,这样就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就业困惑,甚至会产生专业危机感,对自身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1.4 缺乏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就业单位大都是公共部门,大致分为政府单位、事业单位、非盈利性的组织单位,但是人力资源市场上在政府单位的人才需求并不多,需求量较大的是企业。另外,公共管理类的人才,到工商管理、经济、法律等相关领域工作时,为了适应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适应,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人才以及区域管理专业人才去却能很好地适应,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核心竞争竞争力。
2 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改革途径
社会发展中公共管理类人才出现的供求矛盾问题,要想得到很好的解决,应当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效改革,从而培养出社会真正需求的人才。
2.1 科学规划与发展公共管理类专业
首先需要解决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过多,发展过于迅速等问题。对此,各大高校应当适当控制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同时根据社发展的真实需求,科学、合理地对相关专业进行优化设置。
2.2 对公共管理类人才进行分类培养
由于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大都是公共部门,由于公共部门的岗位有限,所以具有很大的竞争力,导致了很多公共管理类人不得不跨行业进行工作。另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体系的不断改变,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种类逐渐增多,所以高校在开设相关专业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开着具有针对性的不同专业类型,同时根据不同的社会人才需求,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教学方案、设定符合社会发展的课程,减少基础课程增加专业课程等,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3]。另外,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分类培养过程中,应当以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学生的实际发展为根本,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专业培养要符合社会实际需求,可以同时设置发展方向的课程,在每个课程上进行多个模块的设计,从而对学生进行多种路径的培养。(2)课程设置体系应当多元化,开设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3)发展渠道和就业方面,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应当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多方位的专业知识,从而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多的就业渠道。(4)教师团队方面,对于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建设多元化、多职业背景的教师团队,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另外,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大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力度。可以通过开展专家讲座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
2.3 加强校园实践与实习基地建设
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公共管理类人才,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结合。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公共管理类发展特点、社会实际的发展。通过建设加强学会的实践与实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4]。另外,可以让学生到实际的工作单位进行实习,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探索,对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4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对学生起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所以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加大教师团队的建设力度。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鼓励教师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加大对学生的管理等。通过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方式,从而为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打好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高校培养的公共管理类人才与社会的真实需求相适应,应当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同时加强对人才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培养的力度,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公共管理类人才。
参考文献
[1] 苗壮,郑克岭,荀明俐.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困境与对策探析——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27(4):135-138.
[2] 张梦.新时期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8,8(1):294-295.
[3] 韩娜娜,朱颖.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9(13):24-26.
[4] 丁宇,张雅勤.协同创新视角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5):559-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