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满群
关键词:工作室制;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征;优势
1 工作室制概述
工作室制是在校企建立联合研发中心的基础上的一种人才培养机制[1]。它是以集教学、设计、工作为一体的工作室氛围替代传统的课堂讲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以专业教师团队为主体,以项目设计为驱动,以就业为目标,以专业理论知识为根基,以实践实训作为手段,以专业技术能力及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通俗讲,就是在日常的专业课教授过程中,借鉴和采用企业及设计公司的工作室方式,模仿其运行管理机制和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对课堂进行管理,对教学进行再设计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以企业或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培养。在此授课情境下,学生和教师不限定为师生关系。授课场景中以工作室为教学组织形态,较真实地还原实际工作场景及企业项目管理方式,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及专业实践能力,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引入此类多元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强化实现对专业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促进实践教育与就业的自然衔接。
2 基于“工作室制”的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对于产品设计专业而言,最好的教学模式,不是守着教室背理论知识,而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实践中取得经验。“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突破“三尺讲台”的局限,上课的形式更加自由和开放,教授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身水平。工作室作为学习和交流的场地,既互相独立,又相互依赖和助长,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实施在此得以统一,并具有以下的特征:
2.1 灵活性
以产品设计专业既有的各专题研究方向为导向,“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讲授方式,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及主要的研究方向设置不同的工作室,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研究方向,学习时间相对灵活,授课形式更加多样化;课题、项目、场所、课程需求等可灵活组织, 学生在修完专业基础课达到一定的设计水平之后,即可报名参加工作室课程,通过测试便可加入工作室。任教的教师可以是学院自身的专业教师,也可以是社会企业或者设计公司的专业人员。
2.2 独立性
通常,院校自有的“工作室”可以是几个分割的个体,它们每个个体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研究方向。可以根据院校专业的特点进行独立的设置,比如有的产品设计专业会设置如“家具家居工作室”“陶瓷工作室”“皮具工作室”等,每一类工作室都具有独立性,学生依据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较明确地进入对应的工作室。教师在工作室内带领学生完成设计工作和项目研究。
2.3 社会化
工作室制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工作室的导师,除自有教师之外,还有校外或企业、设计公司的设计师来担当,可增加与社会接轨的机会,同时产生项目合作的契机。工作室可为开展横向合作课题、纵向课题的研究等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可促使教师和学生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思考、学习,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可带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创造能力,更多地了解社会及市场,实现教学相长,接轨市场,提高就业率,毕业后能更快适应工作节奏。
3 基于“工作室制”的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产品设计“工作室制”最明显的特征是依托工作室的平台,在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注入实际项目的操作,同时给予制度、方案、管理、配套等各方面的支持,烘托出企业工作和设计公司的实际氛围,让学习更真实、更有效,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整个项目的过程,感受到最直接的效果。 因此,基于“工作室制”的培养模式是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方式,具有以下优势:
3.1 有利于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所大学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所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和依据。以“工作室制”为模式的設计实践,以设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为靶向,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市场化设计思维、严谨的专业技术操作习惯,并能够在设计实践成果中激发出专业自信心和专业自豪感[2]。引入“工作室制”,可以将专业核心课程及其实践环节在工作室展开,结合创意竞赛类、技能实训类、项目创新设计等,把这些内容注入专业核心目标课程,产生清晰的课程任务和培养标准,促进人才培养方式的完善,为设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奠定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学生自由选择进入相应工作室,是“工作室制”的运营特点。学生在情境化环境里,能够实现自我学习、工作、管理,在实际项目的推动下,可分级别培养出学生设计专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学生通过参与设计项目,模拟沟通与交流、虚拟合同与谈判、市场调研等前期工作,逐步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并以设计能力为基础,逐步达到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最终提高解决设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下,“工作室制”的培养模式对挖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3.2 推进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融合
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相融合是产品设计专业建设的必然趋势,产品设计“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学一体化”的方式进行的。搭建具有实际企业氛围的“教学一体”模式的工作室,推进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融合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平台,引入实际项目案例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师从讲台走下来,变身“boss”或项目负责人,甚至是合作伙伴,融入到学生群体,教室变身“ 公司”,改造成集研发、设计、绘制、制作、服务、沟通为一体的实训“ 工作室”,可教学、可工作、可展示陈列、可商务交流。院校一般拥有自身的实训室或模型加工场地等,可与社会各界进行接洽,提供代加工、代设计等类目,为实践教学提供更多选择,更可加强与各类企业、设计公司、产品研发机构、周边高校的联系与合作。
3.3 有利于改善教师综合能力
一般情况下,“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应由多名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构成。传统的产品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大都以讲台和教师为基点,由一名教师负责一个班级进行。教师、学生、课程之间的衔接仅限于几个周次的时间,横向与纵向都很难表现出一门课程的精髓所在。而以“工作室制”进行教学时,可根据不同的专业实践课程内容组建出教学团队。工作室相应的任命制度和管理制度加强了教师团队的组建,课程与项目的衔接、教学方面的组织与实施、项目设计的开展、校企互动交流、教学成效评价等均不再是某个教师承担,而是由相应的团队承接。教师角色也相应转换,他们在工作室中是授课教师、是设计师、设计总监,介入实际项目教学时,团队工作环环相扣,由此,教师的责任感、业务能力、知识结构、综合素质都将不同程度地得到完善。
3.4 有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实施。
现如今,大多数应用型高校为推动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大力提倡校企合作。“工作室制”的建立,能从根本上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实施。即实现教学讲授、项目实践、设计创作、市场运用等多方位紧密联系,形成系统性循环。 这种以实践为前提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解放了原有“师生关系”的束缚,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如表现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时间、场合等诸多方面。学生在大二、大三即可自主选择进入不同的工作室,参与学习。学生完成的 “作业”,是带着实践性质的“项目”,完成时间不限于课堂的45 分钟,更可产生竞争机制,形成研学机制。
工作室与校外企业联系紧密,学生更容易被优秀的企业和设计公司发掘。工作室在无形中形成了桥梁的作用,通过专业方面的强化训练和实践技能的提升,缩短了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减少了毕业生工作之后与社会的磨合时间,更能掌控市场的发展规律,对于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办学质量和知名度都有着积极正面的作用。同时高校自身能力的增强,更可对接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形成产学机制。
4 结语
工作室制与项目制的不同在于,工作室制侧重于效仿企业的运营模式,有领导者、负责人、实施者核项目要求等,符合现代企业架构,且会根据行业动态进行调整。基于现今的社会背景,在设计院校的产品设计专业实行“工作室制”, 是适应新的工业化时代的大势所趋的举措,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实施的重要手段,值得为此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