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工业设计

数字媒体技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张婴婴

摘要: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它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息化时代下社会进步的目标和需求。文章就数字媒体技术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设计者能够借助数字媒体技术自身的优点和特性,不断地丰富设计内涵,创新设计形式,提高设计水平,为现代设计在未来的发展和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现代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9-0114-02

1数字媒体技术

1.1含义

数字媒体技术依托于先进的高科技,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化发展与各类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使之呈现出一种新的模式,在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带动多学科的发展和进步。数字媒体这一概念形成于二十世纪,和传统媒体形式相比,数字媒体技术站在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发展前沿,其新颖性和传播性是传统媒体所不能及的,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1.2基本特征

1.2.1学科融合性

數字媒体技术的跨越性发展,促进了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融合,真正实现了多种艺术的统一发展。从广义来说,数字媒体技术的结构框架中包合了多个社会领域,例如科学技术、新媒体等方面,此外还蕴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现如今的设计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视觉享受,更多的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使文字、图片和声音产生互动效果,以此实现数字媒体技术和设计的有机融合。

1.2.2大众服务性

设计与艺术的区别在于目标人群的差异化。设计以大众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艺术则更注重艺术家个人内心感受的表达,两者存在着本质区别。数字媒体作为一门实用性技术,它的目标人群和设计一致,都是以大众需求作为出发点,经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相关领域共同进步,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

1.2.3人机交互性

人机互动模式是指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为设计者和受众搭建桥梁,实现人机的双向互动交流。两者之间的互动桥梁就是网络,网络的强大在于任何可以连接到网络的地方都能实现互动。这种交流模式,不仅可以直观的呈现出设计者的创作方式和理念,同时也能够更迅速的收到受众的反馈意见,促进设计方案的优化和完善,实现良性的互动交流行为。

1.2.4空间虚拟性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需要依靠数字技术的支持才能实现。例如3D、VR和多媒体技术等,以工学、图形学和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作为理论支撑。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技术革新,打造出一个虚拟化的空间。改变了传统的视觉表现形式,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感官体验,使人们真切的体会到科技发展为人们带来的新奇感和优越性。

1.2.5传播精确性

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介的大众化传播属性,与以往传播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现代数字媒体能够根据受众的需求,提供更为精确的信息内容。目前我们处于一个信息丰富的时代,多种传播渠道相互交融,因此数字媒体在大众传播形式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的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传播内容,采用分众化、个性化的传播形式,从而呈现出更加精确的传播效果。

2数字媒体技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数字媒体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是以高科技手段为基础,根据设计的内在精神,把设计的内在规律作为突破口,进行重组或改造的二次创作。这种形式在保留了艺术内在规律的同时又赋予了设计新的形式美。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现代设计中,使设计不再是静止的、简单的设计成果展示,而是成为一种主动引导大众参与和互动的一种新形式。

2.1深化设计主题

在观看了多所高校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国际赛事上的优秀设计作品后,对于数字媒体技术在设计创作领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形成了十分直观的感受。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高效的进行设计过程中元素的提取、变形和构成,呈现出新颖的排列形式和动态的视觉效果。随之进行不同角度和领域的拓展延伸,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表现范围,增强了作品的传播性,全面的呈现出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设计理念。

2.2增强设计体验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设计领域逐渐打破了传统的二维空间界限,转向三维立体化形式发展。现代的人们对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验感成为了设计作品评价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数字媒体技术为人机交互场景增加一些趣味性。例如运用一些灯光、声效类的互动装置,模拟出不同的虚拟场景吸引受众主动的参与体验,全身心的融入设计者为其打造的情境中,以全方位、多感官、互动式的体验模式为受众带来更丰富的感官享受。

2.3丰富设计内涵

现代设计强调对人的精神关怀,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媒介载体,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融合多种设计元素,更全面的呈现出设计作品的内在情感。传统的设计形式是运用视觉语言表现设计的创意和内涵,但效果往往不够直观,有局限性。而数字媒体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动态直观的演绎出作品的设计理念,把抽象式的情感认知通过设计作品传达给观者,从而丰富设计内涵。

2.4创新设计风格

受信息化趋势的影响,人们在移动设备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碎片化阅读模式的流行,令设计者开始思考如何创新设计风格,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结合不同的传播媒介,对图片、版式和文字内容重新地进行设计排版,运用新颖的设计语言增强设计的趣味性,增加与受众的互动。此外,受传播媒介多样化的影响,设计的创作形式也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在网络端进行设计创作,它的优点在于更加的高效便捷,设计风格简洁直观,能够更加迅速的传达出设计理念,符合当前大众的需求。数字化传播形式带来传播媒介的变革,为设计风格的多元性发展开辟了新道路,使人们感受到信息化时代的高效性和便利性。

3數字媒体技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在高科技时代下,关于现代科技与现代设计间两者的融合与应用还有诸问题亟需解决。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当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实现动态平衡时,设计则会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格,反之随着技术的革新发展,艺术的不断变化,设计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3.1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并创新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指导着设计实践,在设计与数字媒体技术融合的过程中,理念层面的创新一方面可以提升设计者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设计者需要在深入了解数字媒体技术的特点后,结合设计主题,以全新的视角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设计元素进行排列组合,不断地打破传统,创新设计形式,丰富设计内容。数字化技术手段带来的虚实性,可以凸现出作品中多种元素问的层次感,呈现出动静结合、虚实相应的视觉效果,推动作品由静态向动态化的拓展延伸。例如,动态图像的广泛传播与流行,就是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探索出动态的平面设计形式。

3.2运用多媒体互动技术并增强情感互动

现代设计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以功能性为设计核心,为大众服务,旨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如今,工业化进程在不断推进,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虽然满足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但人们的精神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在设计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十分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中融入人文情怀,设计出既能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产品,例如扫地机器人、音箱等智能家居产品等,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为人们打造一个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使大众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直观、充满人性化,以此满足消费人群的精神需求。

3.3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并凸显设计个性

新时代张扬新个性,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以促进设计的健康发展。目前,设计的个性化表现较为突出的要属文化创意设计行业。例如,博物馆通常会凸显自身的历史性和文化性,但缺少趣味性。故宫博物院则打破常规,深入大众群体,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官方宣传和文化创意设计。例如,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动态展示镇馆之宝《千里江山图》的画面内容,观者可以与画中人物进行互动,深入的了解故宫的文化与历史。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种类繁多,精致实用且贴近日常生活,除了线下实体产品外,还有线上APP同步宣传故宫文化。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融合数字媒体技术创作出充满个性化特色的文化创意设计产品。

3.4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并开发设计材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在设计领域中运用科技手段将设计理念由最初的想法变为现实,使设计作品具备更加科学、规范和实用的特性,是未来设计发展的一个趋势。例如一个关于培育菌丝体作为新型设计材料的实践案例,通过对菌丝生命周期的考察,运用科技手段进行人为的干扰培育,打破常规菌类的发展形态,根据不同生长环境中菌丝生长数据的差异性提出猜想后进行验证,最终开发新的设计材料运用到设计中去。在这个设计实践案例中体现出科技手段对于新型设计材料培育和开发的重要性,设计赋予了科技美与情感,且科技为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两者问相辅相成共同获得发展。

4结语

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现代设计中,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还扩大了传播范围,实现了多种资源共享。为了更大程度的发挥出数字媒体技术的优越性,我们要深入研究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规律,促进不同学科体系问的融合和技术领域的创新,同时加强技术与设计的融合,不断提升设计者的综合素养,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和优势,推动现代设计的变革和可持续性发展。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5575.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