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专业人因类课群团队建设初探

工业设计专业人因类课群团队建设初探

吕春梅 唐艳红 杨松

摘要:文章针对人因类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指出了建设人因类课群优秀团队的必要性,并结合高校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引入“协同教学”理念、以“科研反哺教学”模式、个性化模式提升教学能力、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赢模式”教学等人因类课群团队建设的具体方案策略,这为工业设计专业人因类课群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工业设计;人因类课群;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9-0032-02

1工业设计专业人因类课群概述

目前,我国有上百所院校开办了工业设计专业,其中人因类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重要的一类基础课程。其课程设置主要有:《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产品体验设计》《产品交互设计》等设计中与人的因素紧密联系的课程及其相关的实践课程。

《人机工程学》与《设计心理学》是研究影响产品设计的人的因素,即产品使用者的解剖学、生理学以及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是人因类课群中的最基础理论课程;《产品体验设计》与《产品交互设计》是以《人机工程学》与《设计心理学》中的基础理论为出发点,综合考虑人与产品之间的交互方式、互动关系,以及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行为、心理状态与情感变化,从而更好地指导设计。

不过,许多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人因类课程建设仍以单门课程为主,且课程设计题目范围过于定向,不利于对学生兴趣的调动及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学科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对课程体系的结构功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重新审视课程建设的历程,由单一课程建设向综合优化的课程群建设方向转化,充分发挥课程群结构整体功能效益。

2工业设计专业人因类课群团队建设的面临问题

2.1人因类课群教学团队综合能力薄弱

人因类课程中《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产品体验设计》与《产品交互设计》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由理论基础到应用实践,层层递进,具有很强相关性,这对于教学团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授课形式中,仍以各门课程相对独立开设为主,各课程之间联系及衔接不够紧密,教师更多的是专注于本人所教课程,致使教学团队的综合能力较为薄弱,各门课程之间关联内容没有得到有效综合,很难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使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合理地衔接,更无法实现人因类课群里课程的无缝连接。基于此,在将这些课程打造成一个科学高效系统的课程体系的同时,应更大程度地促进团队协作模式的有效实施。

2.2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处理不当

人因类课群团队建设是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发挥能动性的促进因素,对于教师个体教学素质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许多高校一味地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设,而忽视了教学的重要性,科学的设计理念、现代的设计研究方法等无法充分进入课堂,课堂所学内容与科学研究成果脱节,因此在人因类课群团队建设中,更需积极引导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跟踪当前相关学科及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热点,探究如何通过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以此促进教师教学素质能力的提升。

2.3教師个性化教学特点发挥不足

人因类课群教学团队中,由于团队教师的科研项目经历、教学经验等不同,教师之间教学方法、方式相互对比分析、讨论机制建立的不够完善,致使教师的个体教学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层次差异以及个性特点。同时,教师团队成员的整体教学水平难以满足课群下课程的长期建设与发展。如何通过教师间的互补与促进,发掘各自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努力方向,探索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新途径,成为提高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2.4师生双赢模式的培养机制不完善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强的学科,与艺术学、工程技术、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及环境保护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其独特的学科特色,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结课方式常采用教师命题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还有待激发,师生双赢模式的培养机制仍不完善。探究教师由“说教者”转换为“引导者”的具体方法和实施方案,尝试多方位个性化实践与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师和学生能力共同提升的双赢目标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3工业设计专业人因类课群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通过人因类课群建设,可以从相对综合的角度来考虑教学,而不是局限于单门课程,也可以真正解决以往的教学内容重复、课程教学与实践无法很好地结合起来的弊端,使学生能够从全面综合的角度来整合知识,更好地获得学科内容的学习效果,同时将学科内容整合成一个科学高效的学习体系,也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产品体验设计》《产品交互设计》等课程都是以人的特征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设计中综合考虑人的因素影响,在课程设置上逐层递进,具有紧密的联系与相关性,将这几门课程共同设置在人因类课群的教学框架体系下,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由原始的单一课程建设向综合优化的课程群建设方向转化,使综合技能培养过程更加连续。

依托人因类课群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可以更好地推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会在整个课群体系下,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培养课程骨干教师,优化教学团队中教学成员的整体素质,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升青年教师育人水平及能力,对于提升教学水平、提高设计教育的整体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工业设计专业人因类课群团队建设的具体策略

4.1以“协同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协同教学”是在两名以上教师的合作下,负责担任同一群组学生的全部或部分教学,并共同对教学内容和计划进行设计、修改和确定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经常被运用于教育改革试验中,且已有成功经验证明其对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团队协作”模式中,项目组成员拟组建协同教学交流小组,创造“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交流环境,促进教育思想的交流,激发教育火花的碰撞,从而推动教育创新。例如,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工业设计人因类课程中,每门课程均有两名教师负责,但课程之间还未做到协同教学。在“团队协作”模式的构建中,可以将人因类课群中不同课程也引入协同教学理念,通过建立动态教案,举办定期演评,互相听课,合理衔接各相关课程之间内容,集中教学反思等系列活动,相互交流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手段,以“协同教学”为切入点,探索一种提高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團队协作”长效机制。

4.2以“科研反哺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人因类课群的设置,主要是针对设计中一切与产品设计相关的人的因素分析而开设的工业设计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跟踪当前相关理论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并针对相关领域内容申报科研课题,探讨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理论领域背景参与现有科研课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探讨如何通过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促使教学素质能力提升,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新鲜血液和素材,拓宽学生学术视野,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动态。基于此,针对目前人因类课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内容的确定,提出以“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4.3打造成员教学能力提升的“个性化”模式

以课群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团队属于一个长期类型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要长期服务于该课群下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有计划地提升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尤为重要。在优化团队成员教学整体素质的前提下,努力打造成员教学能力提升的“个性化”模式。针对人因类课群中教师个体教学能力的层次差异,研究如何引导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确立适合自身教学能力目标样本,获取提升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针对人因类课群中教师教学能力个性不同,研究建立教师之间教学方法、方式相互对比分析、讨论机制,针对引导教师根据个体所呈现出的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案内容的编排和组织等内容,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对比查找差距,发掘各自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努力方向,确立教师适合自身能力提升的个性化教学方法。

4.4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赢模式”教学

工业设计学科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人因类课程的教学中,针对课程授课对象精力充沛、好奇心重、可塑性强的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以往教学过程中积累的良好经验,提出进一步改变教师课堂说教角色,转变为“引导者”的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课堂上的讲解量,却并不会减少教师实际的工作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甚至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思维启发、课堂应变能力、实践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成为提高教师教学综合能力、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这样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与设计能力,实现教师与学生能力共同提升的“双赢模式”。

5结语

人因类课程的教学涉及到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建设、考核方法等多个方面,但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培养模式上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在研究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文章基于此,提出了人因类课群团队建设的具体策略,为工业设计人因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可供探讨性的策略。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559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