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工业设计

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工作坊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工作坊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焦振涛

摘要:本文论述了艺术设计工作坊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形式,并分析了艺术设计工作坊的教学创新与实践。工作坊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不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协作性及互动性,而且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创新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及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工作坊;教学;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2-0032-0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发展的动力之源和强国政策。当代中国处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期,需要各方面的改革,特别是教育改革。教育是强国之本,任何国家在经济文化上的崛起,都依赖于这个国家的教育是否成功,是否能够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人才培养的重点时期在于大学本科时期,这一时期是青年塑造自我最重要的转折点。因此,本科人才培养关系到未来国家的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这一观点已经是国际上的共识,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重心。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体现多元文化与知识更新的当代复杂性和教学组织管理的新形势。目前全国艺术设计教学课程体系都普遍趋同,特别是综合类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不能体现出其专业特色。一方面,由于综合性大学存在已有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愿景,其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不适合直接套用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刻,因此需要重新发现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通过文化创意进行设计再造。西方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也不再适合我国当前强调自身民族文化的需求。

高校学生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实现未来创新创业的可能。综合性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大多选拔自各地文化课成绩优秀的艺术生,他们具有较为全面的文化知识基础,能够适应未来艺术设计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形式,这是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本科学生的优势。因此,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担当着艰巨而重要的任务。目前综合性高校艺术学院需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实现科研与教学融合。其中,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将解决艺术设计教育的最根本问题。2018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特别提出“金课”概念,重新提出课程的核心价值。本研究论述的工作坊(Workshop)教学即具备了“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等特征。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坊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方法,有利于加速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学过程中任何不确定的因素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思维转变。工作坊的教学实践以多樣互动的方式进行,放弃以往既定的教学模式,刺激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方式,在高校倡导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更好地培养艺术设计学生的创新思维。

目前,从工作坊教学实践的组织模式、系统建设等方面论述的文献有:王雪华在《工作坊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中以团体动力学为理论依据,论述直接改变个体比引起团体变化而导致团体内部个体改变要困难很多。团队具有的动力特征使团队成员在民主式的合作下建立新的团队价值标准,进而改变自我的价值标准。通过价值观的改变达到对过去僵化思维的“解冻”,分享新的资讯,重建新的价值标准,发展创造性的活动[1]。艺术设计工作坊能够很好地引导高校选择合理的系统结构和有效地管理模式,高校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系统,其内部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是系统的自然属性[2]。艺术设计工作坊能够有效地联结综合性大学各个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并且,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社会服务职能。设计的根本任务是为大众服务,因此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社会现实问题具有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工作坊教学系统的生命力。克劳斯·迈因策尔在《复杂性中的思维》中认为,复杂性是物质、生命和人类社会在进化中最显著的特征,我们人类的发展就是大脑思维的复杂化过程,认知能力、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就是人类复杂化的表现,因此,在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方面,也趋于学科的复杂化,通过学科跨界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是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具备的学术环境优势[3]。

1 工作坊的教学创新

1.1 工作坊概念

工作坊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1960年代美国著名风景园林师劳伦斯-哈普林将“工作坊”的概念引用成为一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找出解决对策的手法,使其成为不同立场、族群的人思考、探讨和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4]。艺术设计工作坊重在创新,让设计跨界成为当代重要特征。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自组织演化的过程,工作坊课堂教学包括教师或学生之间以及与其环境之间相互的影响作用。这种相互的影响作用通过创新思维导向和社会服务导向不断加强。工作坊以课堂题目为导向,不同学科的学生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学生在多名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师与艺术设计行业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指导下,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演讲进行交流,相互促进对问题的理解,并通过创新实践等多种方式共同尝试解决问题。工作坊具有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彻底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相互学习,以跨学科、跨文化的方式开展问题研究,将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紧密结合,放弃固有的认知偏见,通过静观重新解读世界,以不同的视角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1.2 工作坊教学的艺术化创造

中国的创意经济时代已经到来,lP文创产业用个人知识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精神与潜意识资本取代了物质资本与公共知识;世界也从以机械有序的工业时代转向Al机器自我学习更新的有机智能化时代。人才成为当代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人类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教育需要走出学术的象牙塔,以人文关怀的视角承担社会责任,共同研究解决本土以及全球的巨大问题。基于设计伦理和社会责任,工作坊教学试图去组织各界设计力量,团结在一起,为了真实的世界而设计。

哈佛商学院教授罗布-奥斯汀提出从“工业化制造”向“艺术化创造”转变的观点,这是对过去工业时代过度生产和消费的反思,是对犬儒主义价值观的批评。创造而不是制造,艺术化而不是工业化,日常生活需要艺术设计,因为具有审美体验的生活方式才是人类所追求的境界。从物质到精神、从工业到艺术是人类生命的升华。科技与人文结合产生的创新是对世界复杂性发展的呼应,是人类认知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艺术设计工作坊集众人之力探索科技与艺术的结合,通过跨界寻求未来世界生活方式的革新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1.3 工作坊教学的开放性

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坊坚持开放式教学,欢迎不同学科的教师、社会专业人士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促进各学科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全球化时代,任何组织都无法独立生存;作为具有全球化开放教学模式的艺术设计工作坊更是如此。艺术设计工作坊必须将自己定位在更广阔的全球社会系统之中,利用综合性大学资源的丰富性、研究方向的多元性,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真诚的发现和提出本土以及全球的社会问题,通过有效沟通与合作,共同为大众提供美好的人文环境,创造以人为本的生活方式。

根据赫尔曼-哈肯创立的协同理论,世界由无数复杂的系统组成,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却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协同理论设想在跨学科领域内,考察其类似性以探求其规律[6]。因此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坊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在复杂的学科之间寻找内在关系,进行艺术与科技跨学科研究,在高校创造更具活力和创意的新课堂。

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坊通过联结国内和国际不同领域的人才形成动态的的关系网络,创建知识共享的交流环境,通过集体讨论和知识交流,共同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利用与国际院校的合作,以包容的心态理解不同文化历史,跨越文化的界限;利用自身资源形成“集合创意阶层”(creativeclass),让学生与所有对社会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建立联系,培养问题意识和对现实世界敏感的观察力。文艺界、科技界、工匠、文人、实践从业者、创业者所有各行各业专业人士努力形成艺术设计工作坊的开放系统,使学生从过去的知识教育转向素养教育,真正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1.4 工作坊教学的主动性

学习是一种主动性行为。艺术设计工作坊教学培养艺术设计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习惯。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的巨擘舒尔曼指出,教学是一种学术。他深刻的认识到教学过程就是一种研究过程,通过艺术设计工作坊群体性、动态性的积极活动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研究学习。通过对最新研究课题的共同参与,学生能够主动尝试新的领域,逐渐建立自己的学术方向。因此教育改革应该从最基本的教学观念入手,一是要认识到实践教学学术的过程是和科研一样的,特别是工作坊教学,它不仅是教授知识,更是将教学作为一个探索的过程。二是教学学术的成果也同科研一样,要经过复杂的问题研究。查找与问题有关的资料、确定问题本身就是学术研究过程[7]。整个工作坊教学过程充满挑战和未知,需要学生抛弃过去的认知习惯,主动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各种新的尝试,这种运用于实践的主动性学习与研究成为工作坊教学学术的有力证明。学术应该“以人为本”,这也是设计的宗旨[8]。尊重不同文化、尊重不同的学术思想,坚持人本思想也是主动性学习的内在动力。另外,艺术设计工作坊教学促进每个人通过主动学习建构自己特色化的创业途径。创业体现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工作坊教学进行有效地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学生有机会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参与到全球制造者运动当中,并成为全球创意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2 工作坊的教学实践

2.1 “北京胡同主题酒店设计工作坊”主题教学实践

“北京胡同主题酒店设计工作坊”主题教学实践关注北京胡同文化的保护和改造。建筑文化就是城市的根,反映着历史的脉络。这次工作坊的主题是关于“住”,虽然是酒店设计,但思考的是“家”的概念——幫助世界各地的游客建造一个精神的文化故乡。胡同主题酒店基于现有资源又细分为皮影主题酒店、紫檀主题酒店两家,工作坊的学生要通过设计满足酒店创办人的不同需求,由导师带领和酒店创办人一起寻找并采访皮影继承人,包括中国本土的皮影继承人和迷恋皮影艺术的西方人。同时,学生与家具收藏家一起演绎紫檀文化,使居住空间成为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学生们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北京人的生活方式。例如四合院,就名字而言,围合方正,体现着北京人的团结、为人正直的意念,皮影和紫檀又都与北京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艺术设计工作坊通过对北京历史、皮影和紫檀的文化研究、北京人当代生活中的物品与过去生活的情感关联,在现代钢筋水泥的建筑群中寻找发现北京人做人的原则和生活趣味,把过去那些貌似无用之物的皮影和紫檀构成温情脉脉的精神文化符号,延展为文化产品,承续着北京人的“玩”文化,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里寻求超越现实的快感。通过探讨皮影和紫檀视觉形式以及形式所负载的意义,设计超越功能主义的后现代主义产品,鼓励学生以多元的身份或角色重新理解北京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眼前的现实和内在的精神往往不同,现在无用的往往在过去有着重要的意义,甚至以后还会再有新的价值。工作坊项目想把人们忘记的东西变得与现实世界重新接触,以物恩人,唤起大众的想象。

2.2“荷兰艺术设计”国际工作坊项目

“荷兰艺术设计”国际工作坊项目是由几个荷兰学生共同实现的设计行动。他们在北京前门大街寻找设计对象,前门众多的小店铺引起了他们对店面招牌的关注。这些招牌都很破旧,字体很老,与当代青年文化脱节,造成青年人对这些店铺的忽视与不屑。荷兰设计师敏锐的洞察力与社会责任心使他们观察到问题的内在原因。而北京的本土设计师却忽略了这些问题。荷兰设计师用英语和北京老居民沟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因为设计师的关注,前门店铺的老板们都很激动,他们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与设计师们进行交流。在不断的沟通下,荷兰学生们逐渐理解了他们的想法,并开始主动学习中文,慢慢尝试书写中文,他们使用西方的构成设计方法重新进行招牌汉字的字体设计,并成功的搭建起中国各地年轻人和外国人与当地店铺老板在文化上的相互吸引力。这次项目虽然没有中国学生的参与,但让中国的设计专业学生们看到了现代设计的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关注世界、关注生活是现代设计的基础,不断将关注点缩小,以小见大的体现对世界的关怀和理解。这次工作坊项目提醒中国学生学习,要主动体验生活,细心感知周遭的环境事物,保护周边的事物,保护当地生活的人。

2.3 罗彻斯特社区建设工作坊

罗彻斯特是纽约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它曾经是纽约州三大城市之一。但是由于产业革新,城市的支柱产业柯达公司破产,造成城市的衰败。如何唤起当地居民的精神,从颓败中走出来,这是罗彻斯特社区建设工作坊的任务。在罗彻斯特理工学院教师的指引下,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利用美国大学全球化招生的优势,集聚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研究,引导他们发现问题。通过研究罗彻斯特城市的历史文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促进学生高度自主的学习意识。创新是一种高度自主的行为,罗彻斯特理工学院的学生们和当地居民,包括全球各界专业人士通过设计社区概念形成共同体。最终社区名称起名为“小花社区”。这个名字体现了对环境、生活方式微小而美好的愿景。首先工作坊确定了修缮图书馆的方案。罗彻斯特有几家破败的公共图书馆,通过学生的设计装饰,给灰暗的空间以颜色,提供给当地小孩阅读的美好空间。他们认为幸福来源于衣食住行的细节,因此在“吃”方面,他们在空地种植蔬菜水果,以素食理念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住”方面,他们主张共享空间,提供给那些没钱租房的住客,以劳动的方式作为房租;在“衣”方面,提倡植物染色工艺,设计再造旧衣服,以健康为设计理念,拒绝过度消费,摒弃品牌概念;在“行”方面,他们提倡骑自行车,定期举办自行车环游罗彻斯特城市的活动,保护生态,提高户外活动的健康。这些貌似简单的概念却有着深层次的设计思考。因为经济繁荣与衰败都不能改变幸福的意义。

3 结语

艺术设计工作坊教学的创新和实践体现在如何关注人的需要、关注人的尊严与情感、关注全球问题。发现问题本身就是创新的开始。强调设计为人服务,推动设计从商业角度转向文化视角,通过跨文化、跨学科展开设计未来的诸多可能。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主动性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和社会服务意识,为艺术设计教育转变成为符合当代新的知识结构要求的创新教育而努力,用设计教育积极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王雪华,工作坊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究),2011,(8).

[2]张建辉,王涛.非线性理论与高校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3]克劳斯·迈因策尔(德).复杂性中的思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4]曹莉娜,刘剑,刘瑶.以PBL为教育思想,以workshop为载体的学科专业—体化建设研究[J],教育在线,2014,(4).

[5]董英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突变理论的方法论分析[J].安硕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6]白列湖,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J].甘肃社会科學,2007,(5).

[7]魏宏聚,厄内斯特博耶“教学学术”思想的内涵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9).

[8]刘剑虹,吕杰.学术评价:美国大学的一种理论模式一以贝勒大学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5).

[9]时伟.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析——基于大学教学学术性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8,(7).

[10]姚利民,教学学术及其价值[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12).

[11]苗荟,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J].成才之路,2011,(1).

[12]钟志贤,远距离教育研究的起点[J].现代远距离教育,1996,(4).

[13](美)斯蒂文·贝斯特等,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4]严冰,开放大学的教学学术与学习资源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1,(8).

[15]冯军,论大学教学学术的培育[J].教育发展研究,2010,(7).

[16]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7] CampbeIIL. Mindful Learning 101 Proven Strategies for Student and Teacher Success(CA: Gorwin Press,2003).

[18]盛群力,马兰译: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19](美)R.保罗,L.埃尔德,乔苒,徐笑春译.批判性思维——思维、写作、沟通、应变、解决问题的根本技巧[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20](美)德雷克,博克著.候定凯,梁爽,陈琼琼译,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35713.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