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玲
摘要:泥塑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有着上干年的流传历史,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成就了各个地区独具风格的泥塑艺术。今天的凤翔泥塑是泥塑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凤翔泥塑来源于生活并被劳动人民赋予了不同的象征寓意,简单又朴实。凤翔泥塑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突出了人在其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作用,它所体现出的艺术内涵,反映出关中民间美术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凤翔泥塑;造型特色;题材特征;彩绘纹饰;色彩语言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3-0118-02
凤翔泥塑是我国民间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历史悠久、造型多样,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传统艺术的印迹。凤翔泥塑造型夸张拙朴、色彩明快鲜艳、纹饰饱合寓意。在整体上呈现出强烈的乡土装饰意味和无限的美感意趣,充满活力与激情。
1 泥塑艺术的发展
1.1 泥塑艺术的起源
泥塑又称彩塑,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粘性强又细腻的泥土为原料,加入少量棉花、纸和蜂蜜等经过捶打摔揉后再放入模具中翻模,经过阴干之后,涂上底粉再进行彩绘。我国泥塑最早发现于距今四干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遗址中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动物可以称之为最早的手工艺术品。
我国汉代厚葬之风盛行,这时期丧葬习俗中出现了大量陶器陪葬品,两汉以后社会动荡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寄托,道教与佛教信仰人数增多。这时期大量寺庙的兴建使得宗教的实物载体“佛像”的需求陡然增加。唐代是泥塑艺术的发展巅峰,此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当时被世人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就是对其最好的描述[1]。泥塑发展进入宋元时期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泥人制作的手工艺人,这一时期的泥塑不只有大型佛像,小型作品也在此时受到重视,多作为玩具售卖供人们观赏把玩。到了北宋时期泥塑经过数干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要买回去供奉玩耍。元代以后,手工艺人在泥塑制作工艺方面不断继承与发展使得泥塑艺术得以流传至今。
1.2 泥塑的分布清况
我国的泥塑经过上干年的发展产生了两个著名的流派:北方天津的“泥人张”,南方无锡的惠山泥人。北方“泥人张”作品一般尺寸不大,小巧玲珑很适合室内陈设。主要以写实为主,通过人物的外貌、体态、动作等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塑造上既取舍得当又夸张合理;用色敷彩高贵典雅。在人物的整体造型、容貌动态、色彩应用这些方面,无不用一个“像”字来形容。而与之对应的南方代表惠山泥人品类丰富,以手工绘彩,内容多以戏剧戏曲为主,多带有以祈福等这些吉祥的寓意,也称手捏戏文。夸张的造型、拙朴的线条、丰满肥硕的整体、粗犷的用笔、强烈的色彩对比都是人们对惠山泥塑的主要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泥塑艺人捏一件作品都先从脚捏起的,而后从下到上,由里及外,最后再将各个分段组合起来,这一气呵成的动作无不体现他们技艺的娴熟,他们在作品中着重突出人物的瞬间表情神态,造型活泼生动,色彩赏心悦目,装饰精致美丽,一直经久不衰。除了天津和惠山还有比较著名的泥塑产地就要属陕西的凤翔泥塑。
2 凤翔泥塑的藝术特征
2.1 凤翔泥塑的造型特征分析
凤翔县城位于关中地区是古代周秦的发祥地。凤翔人在泥塑制作方面有着上干年的传统。制作凤翔泥塑最出名的地方要数凤翔城关镇的六营村,这里的村民几乎每家每户都善于制作泥塑。“据传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将部下的第六营士兵驻扎在这里,战后这些士兵便安家落户于此地。他们之中有些是来自于江西景德镇的士兵,在农闲时候利用自己的制瓷经验结合当地特有的一种板板土制造出精美的泥塑玩艺拿到集市上去售卖,被称为泥耍货”[2]。村民买回去后多是放置于家中用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这种手艺历经了六百多年的手口相传逐渐成就了今天的凤翔泥塑。凤翔泥塑造型各异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挂虎为代表的挂片类;第二类是以坐虎为代表的泥玩具类;第三类是以福禄寿三星为代表的立人类。“在当地有这样一个习俗亲朋好友们喜欢在小孩子抓周、一百天、整周岁等一些特殊的日子里赠与坐虎,希望孩子能像小老虎一样茁壮健康的成长,这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对美好祝愿”[3]。
2.2 凤翔泥塑的色彩特征分析
凤翔泥塑在设色上有其特有风格,多使用纯色进行表现。这些饱和、纯正、艳丽、响亮的色彩使得色彩纯度极高,对比非常强烈,能够给人一种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和强悍的心灵感受。这种独有的风格是吸取了中华传统的阴阳五行之理以黄、红、青、黑、白五色为主,在传统文化中它们分别代表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即是五行五色一一相对。民间艺人在颜色的配比上也会注重颜色的统一调和。以凤翔泥塑的代表作之一“挂虎”为例。挂虎的大部分是以红色系为主,红色的眼珠、红色的血盆大口配上白色的撩牙给人面目狰狞的气势。在红色周围补充众多小面积青绿色、黄色不仅使得整体颜色得到中和也让颜色间的对比更加鲜明。绘画里的红、绿互补色相互映衬巧妙融合地体现了色彩中的“对比与调和”的规律。这样的色彩搭配使整个泥塑作品并然有序毫不混乱,纹饰与色彩的搭配也相得益彰。这种鲜艳的传统色调与其他种类的绘画相比看似“俗”却有着自身所包合的“美”。这种美是跨越时空的美,是手工艺者对于传统色彩的理解和内心所饱合的民俗传承观。
2.3 凤翔泥塑的题材特征
凤翔泥塑在题材上多是以动物为主,但也并不是简单的照着动物的原形一味的炮制模仿,而是抓住了每个动物的主要特征,并加以自己的主观理解,经过创意夸张的变形处理后使得动物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泥塑艺人在制作泥塑的过程中赋予了动物不同的性格,老虎的威风凛凛、猴子的机灵活泼、老牛的沉稳朴实,小猪的憨厚敦实等等,而人物题材的泥塑,大多塑造了美好的神话传说和有深刻意义的历史人物,例如钟馗、嫦娥、西游记、三国演义、杨贵妃等等”[4]。这些泥塑作品都是历史中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的最好的实物载体,这种实物的载体在不知不觉中推动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向前发展。
3 凤翔泥塑中的彩绘纹饰
纹饰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干年前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从古典书籍中不难发现图腾崇拜早就存在,在远古时期人们对于信仰的认知简单纯粹,他们认为自身潜藏着一股强大的能量,这种力量来源于某些具有特殊合义的物种,人们对于这些物种的简化图腾加以膜拜崇敬就是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先祖建立联系。这种宗教信仰,表现了对于某种物种的崇拜。在许多神话故事中就有认为祖先来源于某种动物的传说,如龙、老鹰、狼、熊、等等,也有认为来源于某种植物的,如树木,花草、叶子等。这些动、植物就是人们认为的这个民族最古老的来源。在凤翔泥塑的发展过程中就糅合了某些有关的图腾纹饰,但凤翔泥塑所具有的图腾特点主要还是以辅助整体为首要任务,在这些包合寓意的纹饰的装饰之下造就了具有当地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泥塑作品。
3.1 凤翔泥塑的纹饰类别
“凤翔泥塑的纹饰可分为自然纹饰类和几何纹饰两类,自然纹饰中包合有动植物纹、铜钱纹、花卉纹、水波纹等。后者包合圆、线、面、螺旋纹等。常见的纹样有:挂虎纹、牡丹花纹、艾草纹、眼纹、鱼纹等,它们都遵循着对称平衡的法则”[5]。凤翔泥塑纹饰线条在描绘过程中,线条要自然流畅、生动多变。凤翔泥塑的纹饰需要先用较粗的主线畅快肯定的来将造型的主体结构勾勒出来,再用较细的线条柔和的勾画出其他部分来使得整体不显得太过刚硬,然后随手勾线,根据所表现的纹饰加上偶然获得的灵感来随机添加勾画,条理中又带有一丝随性,这是手工艺人。最后就是运用弯曲流畅的线条随意绕线装点些带有装饰性的线条。这些或粗或细或长或短的线条给泥塑的纹饰增添了几分生机,使得泥塑纹饰整体与局部并重,充满着无穷的变化。纹饰是民间手工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得来的有关生活的感悟和对生活中普通素材的选取,在平时的创作过程中加入了自身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认知,并加以改造、升华、想象、提炼、创作,创造出与主体相符合的纹样。
3.2 凤翔泥塑的纹饰色彩
在色彩上凤翔泥塑具有独特的风格,中国人自古就对某些颜色有着特殊的情感,黄色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红色表达了生活的红火、绿色代表着生命的活力。这些颜色在运用上都赋予了主观感情和民俗文化观念,这都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理想愿望去理解和使用的色彩。这些鲜艳的颜色再搭配黑白两色就使得其他颜色的张扬加以收敛,整体艳丽、明媚又带有大气与沉着。民间艺人脑海中存在的朦胧的美术补色感知,展现出对比色所特有的张力和吸引力。
凤翔泥塑在色彩上与“泥人张”的中规中矩相比用色更加大胆,与惠山泥人却倒有几分相似之处,都色彩对比强烈,主次分明、鲜明艳丽。但惠山泥人多是以小片装饰性色彩为主,人物面部为白色,身着彩色服饰,纹饰丰富又精细。这与凤翔泥塑简约粗犷的风格产生鲜明对比。凤翔泥塑色彩选择是与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方面的形态相关联,运用的历代传承下来的色彩选择,赋予了民间美术色彩独特寓意。使得色彩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与丰富的历史内容。
4 结论
我国民间艺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成为艺术发展的渊源之一。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让我们形成了深厚的艺术基础和独特的艺术视角。凤翔泥塑不着重刻画形象却更加注重情感的传达,其所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是经过岁月长河的洗礼所孕育出来的,这其中包涵的美学思想、文化底蕴彰显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凤翔泥塑在民间艺术中的位置可以说是民间艺术宝库当中当之无愧的瑰宝。在未来,凤翔泥塑只有在保存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之上敢于与当代新新艺术相结合,勇于突破自我创新创意,才能更好地将在凤翔泥塑传承的同时走入世界的艺术舞台,让中国民间艺术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王俊.中国古代玩具[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
[2]陕西凤翔县志编委会.凤翔县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3]陈峰.绝世珍存之中国民艺[M].山东:青岛出版社,2007.
[4]李慧民.凤翔泥塑的艺本斗之色[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
[5]弘并公波.中华五色观褪觑觉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