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以“混合式学习”架构为平台,结合运用“视觉意象”创新思维训练为具体手段,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与表现的理论机制与路径范式;尝试建构相应的测评机制对教学效能给予一定的量化评估。关键词: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视觉意象;观看·设想·构绘;视觉创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4-0026-03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sig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blended learning" architecture as the platform, combined with using "visual images" innovative thinking training for specific means, explore the theory mechanism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nd performance and path paradigm;And try to construct the corresponding assessment mechanism to give a certain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to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Blended learning;Flipped Class Model;Visual image;Watching structure drawing sketchstructure drawing;Visual creation idea
1翻轉课堂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应用
当今数字时代,在教学信息化变革中出现了一种新型教学组织模式――“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它将不同学习方式和教学要素相互结合,借助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网络学习模式的优势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实施教学以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标。尽管“混合式学习”的策略与方法较多,但其主要体现在“翻转课堂”教学上。
所谓“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即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实现教学流程的重组。具体来说,主要以课前教师录制教学微视频并要求学生在线完成观看学习;课堂上师生针对相关教学内容展开答疑、研讨等活动的教学模式。它通过颠倒知识传授和内化的顺序,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1]。本文以图形设计、广告创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项目单元练习为例,论述建构以“混合式学习”模式为平台;结合运用以“视觉意象”创新思维训练为实现路径,着力打造学生创造思维与表现为宗旨的教学理论机制与应用范式。
所谓“混合式学习”平台,就是教师在课程在教学前需要建设相关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幕课”(MOOC),如图1。教师依据课程教学内容提纲挈领,分别录制一般不超过十分钟的教学微视频即“微课”,“微课”是基于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而设计,具有明确教学环节的结构化和微型化的在线教学视频。“微课”在课程网站发布并针对项目单元练习的创意要求加以清晰的说明,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分组的形式,在课前观看、研讨并依据要求寻找
相关资料学习,运用徒手构绘草图的创意设计方式展开设计并从
中遴选出二至三个最佳表现方案,于课前上传至课程网站云空间,便于教师与学生课前对相关内容有所了解。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求学生(个人或分组)以制作提案PPT的方式展示与阐述各自的创意设计方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方案的展示、研讨的积极性,倡导不同观点的争鸣,在交互研讨中,教师需要很好地掌控课程推进并发挥主导作用,既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实现“头脑风暴”,又要掌控课程的发展方向与进程;在课堂研讨中任课教师应结合学生提案制定一至二个研讨问题予以展开深入。在研讨适当的时机加以点评并选择具体案例节点将相关理论知识加以形象阐释,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由自己或请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对部分创意与设计阐释自己的想法甚至现场修改与演示,并组织大家深度参与研讨交流。在经历“头脑风暴”后,再次要求学生以构绘草图的方式寻求新的视觉表现方案,而新的更高要求的解决方案并非能在短时间內一蹴而就的完成,这样就将课程项目练习自然延伸至课后,如此循环二至三课次完成一个课程项目练习,最后在课程网站设置单元项目设计展示和专项论坛。
“混合式学习”模式符合艺术设计类课程实践性与创新性的课程属性,它力图在内容上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运用数字网络技术将课程教学自然有机地延展至课前与课后,课堂时间则突出交流研讨与实践,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并激发思维活力以实现创新思维。在教学角色上,颠覆了传统的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单向模式,师生都成为了项目练习的参与者,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为各自项目练习的负责人参与研讨与竞争,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荣誉感,进而构建起良好的课堂内外的教与学的氛围有效地提升学生视觉创造思维与表现力。开放交互的“混合式学习”可以成为提升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宏观平台;然而在微观层面,探究培养学生视觉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与路径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2“视觉意象”创新思维训练――实现视觉创造的有效路径
如何与怎样创新始终是课程教学的核心问题。在现代创新思维理论中,格式塔心理美学家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和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E.H.Gombrich)的现代视知觉艺术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阈。贡布里希以历史性的视野,研究历史、社会与传统的诸多因素,提出了“图式――修正”理论,揭示了艺术图式发展创造的基础与来源,突显出艺术图式的继承与演进。阿恩海姆则从共时性的角度,从人的生理、心理审美机制与结构层面阐述了视觉思维的属性特征,强调了图式发展中的创造变革的可能性,特别是“视觉意象”理论更是揭示视觉创造的萌发机制,为我们认识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与来源提供了富有说服力的理论和实现路径。
2.1“图式——修正”与“视觉意象”理论
“图式”一般被界定为视觉形式,泛指空间结构和造型样式。贡布里希从艺术史的维度认为:图式是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人们对外在世界不断反应习得的,深藏于人的心灵深处的一种观念模式的知觉样式。视觉艺术创造从来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正如语言需要基本的词汇与语法系,深藏于人们记忆中的图式就是视觉艺术创造的“词汇表”和“语法系”。艺术家必须首先学会视觉语言的基本要素,即一套图式系统,才能进行创作。艺术家创造出的图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追求的变化,既有的图式会呈现出不断被“修正”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一部艺术发展史[2]。“图式――修正”理论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现代设计的超语言视觉传达属性要求设计必须以“社会所共同接受的视觉符号及约定俗成的象征图式为基础,体现人类社会的共同视觉意识”[3]。艺术设计的视觉创造本质是对基本图式不断“修正”与革新。
“视觉意象”是指通过视知觉作用生成的“意象”。阿恩海姆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任何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视觉意象”进行的。当思维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关键部位时,就会舍弃次要部分从而呈现出某种表面上不清晰、不具体“模糊”的视觉(心理)意象。“视觉意象”具有非逻辑思维的基本特征,它不同于言语或逻辑思维而更直接、更鲜活也更富有创新性[4],它的创造性特征体现在:一、具有源于直接感知的探索性;二、以视觉形象为中介利于发挥想象作用的灵活性;三、具有便于产生“顿悟”(即灵感)诱导直觉,唤醒主体的创造性思维的潜能[5]。
2.2“视觉意象”创新思维理论的应用与范式路径――“观看·设想·构绘”
“观看·设想·构绘”是美国艺术教育家麦金(R.H.Mcki)运用阿恩海姆“视觉意象”理论创立的创新思维训练方法,其主旨如图2:在徒手构绘草图时“观看·设想·构绘”三种意象相互交融“视觉意象”最为活跃,因而也最能够激发出创造性思维潜能。“观看意象”是指自然物象或艺术形式在人们的眼中之象,是视知觉对反应物的整体感知与积极构建的视觉意象。“设想意象”是一种心灵的内在意象活动,是眼中之象结合了人们的情感观念而生发的心中之象,它在创造性思维中起着核心作用。“构绘意象”是综合了“观看意象”与“设想意象”在徒手勾勒草图时意象的外化与表达,“构绘意象”是心中之象通过手绘的视觉传达是笔底之象。图中观看与设想重迭处,设想指导和过滤感知物象,反之观看又为设想提供素材;在观看与构绘重迭处观看促进构绘,构绘反之鼓励观看并对观看提出需求。设想与构绘重迭处,构绘激励设想,设想为构绘提供动力与内容。当三者重迭处视觉意象最为活跃[6]。在视觉创造中三种意象总是不断从一種意象转向另一种意象交替融合不断变化。这种交织融合的“视觉意象”在一定阶段会呈现出某种混沌模糊却又是“自由地再生和组合”的编码状态,恰如在老子所言“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中蕴涵着无限视觉创造的可能。徒手构绘草图是激活“视觉意象”最为有效的手段,它能将三种意象以最充分的方式融合碰撞,从而激发起直觉审美的“顿悟”实现灵感的闪现。构绘是视觉的自我对话,它不是一个单项过程而是反馈循环的过程,构绘首先需要表达(Express),其次是对于表达的检验(Test),三是将检验的信息结合设想的观念策略再回到表达(Cycle),这一过程被称为ETC回路[6]。美国心理学家Wallas将创造性思维产生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观看·设想·构绘”视觉创造理论也正契合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四个阶段。
2.3从“视觉意象”到视觉创造的创新思维训练范式研究
“观看·设想·构绘”理论为由“视觉意象”到视觉创造提供极具操作性的手段路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图式――修正”与“视觉意象”理论,提出了“三多”与“二要二快”的创新思维与表现训练方法。
所谓“三多”即:平时多看、多想、多画。基本图式与视觉语言的学习是进行图形创作的基础,因而强调平时的观看是掌握视觉基本图式与语言的必要途径;而“设想·构绘”时的观看则更直接作用于构思与表达。前者趋于个体“无意识”的对约定俗成视觉图式的习得,后者趋于在“目的意象”驱使下有意识的积极地应用与变化。所以,在图形设计中要求学生在平时大量的观看、临摹优秀的设计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视觉语言的“词汇表”与“语法系”。事实证明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较初学者具有掌握更丰富的图式资源和能更灵活地运用视觉语言能力与技巧。同时教师也应对基本的视觉语言与象征符号给予梳理并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例如,心形通常表达爱心、爱情、爱护等人类美好的心理情感,以及在此基础上心形设计由简单到复杂不断演变发展的“图式――修正”的视觉图汇,从而使学生领悟“图式”及其“修正”的方法与创新范式。
“二要二快”。“二要”是针对创作时的“观看”,即一要有目的看、二要积极的看。在设计项目中要求学生带着设计主题,要求有目的积极地去审视相关的视觉资料,敏锐发觉与设计主题相联系的信息,这种联系可能是显性也可能是隐性的,而往往在隐性的关联中蕴涵着更为新奇的变化。“二快”是针对“设想”与“构绘”,即快想与快绘。设想与构绘是视觉创造的关键,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草图构绘作为统领三种视觉意象在触发与表达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草图构绘是“视觉意象”与视觉创造训练最核心的环节。
“快想”就是要求学生集中思想尽可能激发大脑活力与兴奋度,加快各种视觉意象融合编码的转换处理。
“快绘”则是要求学生以徒手铅笔构绘草图为基本方法,因为铅笔草图最适合于快速记录表达思维活动的视觉意象。草图不要求细致表现而要求尽可能快速以及尽可能多地记录大脑中产生的视觉意象,并将众多的草图绘制在一起以便相互启发。充分调动眼、脑、手的积极因素集中于设计最关键的环节以寻求多样新颖的解决方案。构绘不仅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活跃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还需要自如的表现力,因而,草图构绘不仅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技能。它寻求一种最贴切的视觉样式来图式思维,以达到对思维(观念)视觉化(形式)的有效表达(媒介)。这种技能是设计者实现对内自我审美交流,对外以视觉化形态与他人沟通的技巧与能力,这种技能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掌握[7]。
这里还需要指出“目的意象”与“完形压强”在设计构绘中的重要作用。“目的意象”是指设计者对具体设计项目的预期效果与理想的解决设想。“目的意象”的确立与设计者日常的综合艺术素质紧密相关,它对于最后的设计优劣与创新有也着重要作用。相同的构绘草图不同的设计者有些会浅尝辄止而停止思考,有些则会不断地发现不完美的部分,在较高“目的意象”的引领下对现有草图不断“修正”,努力接近理想的预期。“完形压强”是视知觉完形特征之一,在许多条件下,视知觉有把感知对象知觉为一个“简约合宜”“好的格式塔”的内在驱动[7],而许多创造性的心理机制常常实现于这种“完形压强”的组织构建中。需要指出的是一个好的构绘(格式塔)不一定富有创造性,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构绘应该首先是一个好的格式塔。构绘融合了三种意象并在“目的意象”与“完形压强”的共同作用下,在设计的酝酿期会呈现出混沌纷乱的状态,优秀的设计者往往能够在混沌中敏锐地把握微弱的灵感闪烁使之升华,这就是艺术创造中极其重要的直觉体悟。它虽然呈现出某些非理性的特征却又是在长期理性思维与设计实践中铸就的。无论是“目的意象”预期的高低,还是“完形压强”驱动的强弱都是学生艺术素养的综合体现。因而,从根本上都要求教师加强学生平时的专业知识学习与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如图3为凤凰主题图形设计项目及构绘草图。
3“混合式学习”与“视觉意象”创新思维相結合教学模式效能测评研究
作为一种新教学模式,对其效能的测评是确立有效性的重要依据。有鉴于此笔者也尝试建构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表现为核心指标的二维测评机制。笔者经过多轮次在二个年级五个班的图形设计、广告创意设计课程中共测试119名学生,其中每班随机抽样6人作为重点跟踪样本,摸索建立以“自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效能测评机制。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亲历者,他们对于自己的思维与表现历程最清楚,他们的“自评”应该成为效能测评不可或缺的部分。自评问卷设计侧重于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活跃指数、创意指数、训练有效性与有益性指数的自我评定,对以上指数问卷中均给予详尽界定并分类分级对应1—5分的分值。“师评”是指导教师的综合测评,主要对学生完成作品的创
新性指数、艺术表现指数、“翻转课堂”表现指数等内容的测评,同样给予详尽界定分类、分级对应1—5分的分值。在综合测评中“自评”占30%,“师评”占70%。在整个课程教学中一般设置三至五个由易到难设计项目,基本上每个项目分别进行“自评”与“师评”量化数据采集,建立学生综合训练效能测评档案,对于重点跟踪样本则依据采集数据绘制图表深入分析。依据对受测119人的综合效能测评结果显示:新教学模式在激活“视觉意象”,提升学生设计品质与视觉创造的有效性与有益率约为73.7%;更是有近85.3%的学生认为教学富有新意,积极性与参与性高并对自己提升设计质量有明显作用或是有益的;有近25%的学生认为方法较好但对自己效能不甚明显。通过对重点样本数据分析结合教学实际研究也同样证明新模式的课程训练的有效性,如图4,在对测试的五组样本综合指数评分由0.8—2分值区间上升至2—3.2分值区间。然而,整体(班级)差异和个体差异及差异幅度较为明显,约在1—1.5分值区间。再从二个关键的单项指数分析,在五组样本数据中维活跃指数无论“自评”还是“师评”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学生“自评”给出1—3.5提升分值,“师评”分值也在0.6—2.8区间。在创造性指数采集上,虽然前期已对该指数给予明确的界定描述,但仍存在着个体认知的差异,因而呈现出较为散乱的现象,但从总体上“自评”与“师评”分值大幅低于思维活跃指数,约在0.7—1.5提升分值区间。
4结语
翻转课堂与“视觉意象”创新思维训练相结合,是在原有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利用基于互联网新的教学工具来实现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或教学步骤的调整和重组。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辅以“视觉意象”为核心的创新思维训练手段,从而实现学与教、师与生、课内与课外等组织形式的转变,由“视觉意象”激发实现视觉创造。实践证明,这一探索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表现的有效方法与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赵国栋.微课.翻转课堂与慕课实操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6.
[2](英)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11:72.
[3](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8,4:23.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02,5.
[5]傅世侠.关于视觉思维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36).
[6]M·H·麦金.怎样提高发明创造能力[M].王玉秋,吴明泰,于静涛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1:13-14+215-216.
[7]张杰.“视觉意象”与视觉创造探微[J].设计艺术,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