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
摘要:漳州和厦门(以下简称“漳厦”)同源非遗手工艺及其产品的传承与发展,对两地的经济合作一体化建设、产业发展、文化创新、历史溯源、艺术研究等有着重要的学术文化意义与现实内涵。在手工艺及其产品相关的非遗文化保护力度日渐积极的整体环境中,尝试在产业合作发展模式下,通过分析地方同源文化的共有价仁和潜力,以及相关的有利条件,并结合产业特征和社会需求,从融合手工艺传承、创新为目标的产品开发策略和传播方式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继而从理论层面提出相关的办法与构想,以期推动地方文化发展和传统手工艺及其产品在市场与产业架构下的活化保护、传承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握到夏同源;非遗手工艺;产品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7-0137-0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艺及其产品开发作为非遗活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日益完善、深入的条件下,以及相关产业经济日益发展、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传承价值。而漳州和厦门两地毗邻,非遗文化丰富;在国家有关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努力探索地方经济一体化、促进地方经济全面对接和融合、共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市场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地位。两地在地理上以同处一个湾(厦门湾)、共饮一江水(九龙江)为显著特征;经济上两市历来都是优势互补、共生共荣、密不可分的厦门湾经济区的组成部分;人文上共同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闽南文化,在福建省乃至全国均属罕见[1]。这都为漳厦同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艺及其产品开发策略的研究和产业推广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条件。同时更对全面增进地方文化产业经济全面发展,共建地方文化品牌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漳厦同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社会价值
因地缘和历史原因漳厦地区保有大量同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在民俗遗存、手工艺行业及其产品等方面,两地都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和文化认同。而非遗手工艺及其产品作为传统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生活载体形态和行业资源,对特定地域范围内逐代累积形成的高度社会文化认同,社会结构、生活、秩序的稳定运作,以及时代主流审美下的人文艺术的形成、发展、成熟等也都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亦对地方民俗传统的成型、演变和继承发展等也起到了构建意识形态、稳定文化载体等重要作用。
2 国家对传统文化及月目阳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政策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就明确提出对待传统文化的“双创”理念,他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并且,文化部把“正确应对环境变化、实现非遗可持续发展,作为政策研究和制定的优先方向,把提高传承和实践能力作为重中之重”[2]。2017年,文化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印发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分工方案》,明确了21个部(委、办、局)和4个全国性协会、联合会的职能分工和任务要求[3]。
具体到非遗手工艺及其产品的范畴,在中央有关方针的指导下,如何通过文化创意设计,从漳厦文化同源性着手,灵活运用“两创”方针进行有针对性地创新发展,将漳厦地区的非遗资源纳入从文化共识、传承、传播、保护等一系列的转化创新体系中,进行市场经济体制和产业运作模式的结构整合,成为有机活态的文化发展,使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手工艺及其相关产品的社会文化价值
非遗手工艺作为传统手工艺中正在逐渐消失的珍贵遗存,大量保留了传统社会中所必须的生存发展技能,其输出的产品亦是当时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因此具有高度的社会文化价值,在此前提下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社会文化生活相关:在传统社会中手工艺不仅从材料、技法、工艺、造型、艺术表现等方面满足了用户生产生活中的相关实用功能和大众审美需要;同时也结合制作流程、培养体系、传承模式、市场流通等方面共同呈现出当时社会文化的有机构成和内容、层次的丰富多样性。
2)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相关:这些手工艺的输出品以各种载体存在、运作、影响于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诸如民俗、宗族等。载体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产品形态、特定功能、使用过程、场景构建、视觉传达、象征语境、强化认知、营造氛围、提升共识等。
以上两方面概述性的表达了历史上包括非遗在内的传统手工艺对于社会文化的作用与影响,而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的核心组成要素之一,社会文化的形成、演变、传承和发展伴随着社会变迁是有着明确的文脉可循的,虽然当今社会结构根本性转变带来的文化、习俗的演变。同时,生产力水平和方式的全面提升、产业布局调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部分传统手工艺由全社会的必要存在逐渐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其所承载的集体文化认知和历史记忆却随着现代工业化文明的社会趋同性进一步扩张而显得愈发弥足珍贵——这使得民族和地方的文化差异性得以保留和体现,并在群体或地域的社会结构、行为特征、民俗、观念表达等方面,结合戏曲、音乐、文学等其他非物质文化遗存综合影响下,对活化、传承、延续发展相关民族、区域、社群的文化獨有性特征、同源多样性、认知统一性以及传播共通性等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4 漳厦同派剐目阳质文化滔产中手工艺及其相庆产品的开发策略
4.1 漳厦经验的相互借鉴与互补
在非遗手工艺及其产品的再创新和开发实践方面,厦门市的相关产业起步较早,产业规模较为发达,市场布局全面,渠道众多,对文化的创新办法从形式到内涵等方面也都较为成熟。例如将手工艺技法引入课堂,和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成立工作室,将手工艺的活化传承和高校的设计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继而从学科建构、人才培养、传承发展、市场创新等方面实现多元化的共赢。
厦门的成功经验也为漳州一些文化机构的产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并得到了有效借鉴,例如一些地方企业的文创产品设计,从设计风格到整体企划营销等都与厦门文创产业中的同类产品开发运营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且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促进了文化输出交流,拉动了产业发展。对于漳厦地区来说,一方面两市在地理格局上共有着高度的地缘优势,为非遗手工艺传播和产品市场的共建、繁荣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并拥有着众多的企业发展机会、良好的政策支持、稳定的投資环境、庞大的市场基数和潜在消费,合作共赢不仅可以有效保护、活化、利用好相关的非遗手工艺,也能通过其产品输出打造相应的品牌,进行充分推广,扩大市场需求。
4.2 开发策略的分析
从手工艺的同源性文化出发找到相似点,针对不同的手工艺的具体特征和文化内涵构建出相应的文化共识体系。依托手工艺传承的特征,以具体的产品形式为载体,来进行相关社会文化(民俗)、生活的活化和再融合,继而提升历史共情、社会共情、市场共情、文化共情等非遗文化的传承作用和影响力。
对于漳厦的相关产业和资源来说,首先,需要针对不同非遗手工艺的工艺传承情况和生产制作方法、流程等,提出相应地较为可行的产品开发模式,在产品系统开发体系的指导下,依托不同的产业创新模式,形成两地共有的文创产业优势。同时根据市场定位和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对手工艺相关民俗文化中的习俗表现、过程、仪式、象征意义等进行基于现代产品载体化的移植、融合、开发与艺术审美的情境再现。以期能够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为依托,打造出共同代表和体现地方生活、民俗、历史文化等一系列具有高度文化识别性的相关产业品牌。其次,是从具体的行业特征来看,在概念设计到批量化生产以及设计管理等环节形成有效的产业规模,并结合市场差异和消费趋势,从对手工艺相关产品进行文创设计体系下的传承保护和再创意,比如从用户体验视角和应用性的娱乐性转化,将工艺流程通过适当地简化,在产品使用过程中进行复刻和再现,一方面既起到保护传承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提升用户的兴趣和参与度等。
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构建完善相关的文化传播体系,以同源非遗手工艺的产品化开发模式为载体,通过文化同源性将相关理念进行市场、社会、行业与产业等层面的多元化传播。这主要是对文化中的共通语境进行提炼,意识强化和传播,形成一系列具有较高文化共识的情结、语境;并以相关社会环境和经济活动作为扩散发展的平台,从日常生活、市场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中进行由点及面的融合、深化、调整和创新。在产品开发阶段通过各种具体的设计程序与方法、创意思维、载体形式等,通过市场介入到社会生活、习俗和社交媒介中进行广泛传播,并且最终深入普及、融合到社会不同层次的各类文化意识形态中,以达成深化地方文化保护,弘扬推广地域传统特色,共建繁荣市场产业的目的。因此,将漳厦同源非遗手工艺及其产品开发模式与相关产业发展契机紧密对接,通过有效的策略可以形成积极的文化——产业融合。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漳厦的同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产品开发策略的研究,不仅对相关技法和载体本身在现代产业结构和生产制造体系下进行了一系列的传承与再创新;更对地方的民俗、经济和文化交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可行办法。基于庞大且具有高度文化共识的目标用户规模,通过产业模式的构建和产品文化传播的深化、推广,形成多层次、多交集的内容产品和推广经验,以此在增进地方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并对同类产品的市场开发、相关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保护和产业发展等起到积极的指导、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吕立红.关于厦漳同城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5.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3]文化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nwen/2017-03/27/content_5181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