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
摘要:文章主要从当今生活方式的改变出发,对校园交往空间的内涵、更新需求及对策进行阐述。校园交往空间更新的崖德隐性因素之一是由于社会、科技等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进步,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直接影响到空间设计形态。如何将空间设计紧跟生活方式飞速更新的步伐是设计者亚苛寺研究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生活方式;校园交往空间;改变与更新
活动行为作为人基本的生存形式,其根源是当前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寓于空间之中,故生活方式的研究对空间形式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的探讨重点是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对校园交往空间更新的需求,以及在生活方式的改变下对空间设计更新的对策。
1 大学校园交往空间的作用
在校园中为师生之间的自由交流、学习讨论等活动提供的空间场景均可归为交往空间。按空间关系可分为室外与室内交往空间;按使用类别可分为特定交往空间与临时交往空间。本文主要以校园建筑内部的特定交往空间为主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空间更新的分析.
1.1 创造社交场景
大学校园是以科研、教学为主的公共空间,除此之外还有散步、运动、游戏、交谈等休闲功能。活动中体现出的社交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在社会竞争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设计者应对现有校园社交空间进行规划整合并进行功能创新,以符合当前注重沟通与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1.2 提供标志节点
交往空间作为校园中的空间节点与校园中具有活力的部分,应当起到标志性与意向性的作用。从空间结构布局或装饰风格来看,校园交往空间应增强参与者的空间认同感、为特定的场所提供视觉标志,以起到辨别方位及一定的指示作用。
1.3 激发学习灵感
“评价校园规划的重要标准,是看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与人、与物的即兴交流,……只有当校园规划能够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谈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1],交往空间为校园提供了社交与沟通的场所,好的交往空间能潜移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灵感,益于师生的身心健康,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专业人才。
1.4 充实空间类型
在校园公共空间中,空间类型可以从活动类型、环境形态、行为性质等方面进行区分[2]。活动类型主要区分为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以及社交性活动;按环境形态可划分为‘静态”与“动态”空间;在行为性质需求上,可以分为“公共性”“私密性”或是“半私密性”。不同类型空间组合体现出校园空间功能与形式的多样化,以打造更充实与良好的校园环境。
1.5 创造情感元素
学生时代饱含最纯真美好的回忆,校园内不同的交往空间会让聚集于此的参与者产生不同的活动,带来不同的情感元素,从而给予参与者归属感,表达“场所精神”,为交往空间赋予情感韵味,使其成为在校园中值得特殊记忆的场所。
2 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校园交往空间的影响
2.1 “第一领域”与“第二领域”
对生活方式的研究若仅停留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分析,则只能得到生活的表面现象,即匈牙利学者赫勒提到的“第一领域”,包括生活表象、习惯与场景(实用的、边界模糊的、习惯性的、低层面);而对生活的“第二领域”(精神的、自在性的、自由意志的、高层面的)的研究仍需借助更多领域与交叉学科的知识体系加以解读[3]。本节以‘第一领域”为主,探讨生活方式与校园交往空间的关系。
2.2 教学空间中生活方式的改变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传统教学空间也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产生巨大变化。原本刻板的教学形式被更加开放和通达的信息汲取方式所取代,从开放式教室到网络教育平台,教育空间正在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迭代更新。学校师生关系从以往层级化的管理结构转变为扁平的学习社区,构建全新的平等的人际关系,秉承相互尊重与合作的生活方式,以便更加顺利地开展教育事业。
2.3 餐饮空间中生活方式的改变
传统校园就餐环境是以日常饮食为主的快节奏功能空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多态和包容的复合式餐饮空间。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咖啡厅”“书吧”等概念在校园中流行开来,受师生热衷的除“咖啡文化”之外,更多的是咖啡厅给参与者带来的轻松舒适的就餐体验和除餐饮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读书、科研、会友、小憩、就餐等生活行为的边界逐渐模糊化,给餐饮空间的功能整合提供了更多可能。
2.4 居住空间中生活方式的改变
休憩功能和私密性是传统校园居住空间设置的要点,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交往空间的介入成为必要,居住空间也从以私密空间为主成为“私密——半私密——开放”三种层级综合囊括的平台。高等教育多为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可在公寓内度过更多时间,为保证“随时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念,在公寓内提供相对开放的学习交往空间是当今教育场所的发展趋势。通过设计手段使学生找到更舒适的生活交往空间,是生活方式改变下对校园居住空间的必然要求。学习与生活的互通融合渗透,使学校的科研氛围更为浓厚,从而提升校园凝聚力与合作精神,让学生产生归属感。
3 生活方式改变下的校园交往空间更新对策——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
3.1 校园交往空间更新概况——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
北京理工大学在近年内对校园进行了更新改善,以下分别从笔者负责并参与的中心教学楼人文学院空间设计、第三食堂改造及享理咖啡厅空间设计、第11号公寓楼大厅改造设计更新项目三部分进行简要论述。
中心教学楼始建于1997年,沿南北向展开形成X型,承担学校重馨的科研教学工作。各个楼层的边角空间成为可更新改造的区域。人文学院的改造区域临近电梯入口与学院办公室,是交通流线的核心節点,但却由于疏于关注成为建筑内部杂物堆放的灰空间。在改造设计中,通过对墙面与地面铺装方式的改变将此区域进行视觉分割,创造出独立的交往空间;提供可变更的软木板公告栏、白板、墙面书架等便于学院进行一系列学生工作;设置独立光源,利用暖光柔化相对理性的教学空间,营造轻松的空间氛围;设置相对舒适的桌椅,保证短暂停留的舒适性。
享理咖啡厅是学校于2018年于第三食堂内部设立的为学子提供集休闲、科研、会友、就餐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咖啡厅。与传统校园就餐空间不同的是,内部设置了下沉与阁楼空间,在原本完全开放空间内增加了半私密与相对私密空间,动线上层层递进,给参与者多种空间类型选择。色彩运用了学校标准色——军工绿,打造属于北理独特的校园符号,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中关村校区11号公寓楼大厅原本仅具有通过与短暂停留功能,在更新改造之后设置了吧台、卡座、售卖、閱读等多种与居住空间紧密结合的功能区。墙面设置了学校发展史主题宣传栏,丰富空间类型的同时进一步使校史深入人心,增强学生的向心力。
3.2 对逐渐消失的生活方式的弱化
随着时代的更迭,生活方式正在逐步由传统稳定调整为巨变模式。比如教育场所中的传统报刊亭文化已逐渐消失,被电子图书馆、报纸的网页版所替代,但仍有一部分读者保持着阅读纸质报纸的习惯,其中一大部分是痴迷于纸质书的仪式感和体验感。故在弱化功能区的同时也要考虑参与者所不能舍弃的部分,或是否能以其他功能形式来保存某些特殊的情感需求。
发现逐渐消失的校园生活方式是教育空间更新的首要要求。弱化传统功能空间,才能对空间进行改造更新。
3.3 增加适应新生活方式的功能空间
在现代教育中,学习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生活方式。终身学习和随时学习的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学习逐渐成为了人们的核心生活方式。学习和生活的边界逐渐模糊、交织与融合。以学习为主线的生活方式不仅在校园中广泛流行,同时深入到生活的各个场景,全民学习的时代已经来临。
伴随学习产生的一系列生活方式,对校园交往空间的更新产生一定启示。例如,可利用热力图等科技手段观察校园内不同时间段参与者的兴趣焦点,得出不同时间段的高强度需求;同理,得出逐渐弱化的功能空间,并对此加以更新改善。
3.4 寻求生活方式决速更替的平衡
对生活品质需求的提高和“幸福指数”的降低是在生活方式更替下的矛盾之一。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精神压力的冲突还未追寻到合理的解决方式,产生一系列“新生活方式下的社会性疾病”。对于设计者而言,在交往中“寻求健康快乐”也许会成现为在生活方式更新之下的新课题。除对新生活方式的适应,也要通过设计对生活方式产生一定的导向性。在前沿科学的引领下,许多学科都开启了从理论体系到思维方式的重构征程,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依旧在校园保持对自然的崇敬和充分感受自然的恩惠,打造物质条件充分饱和之下的“精神家园”,亟需设计者探讨。
4 结语
对生活方式与校园交往空间设计的关系研究是感性审美判断与理性科学设计方法的结合,是未来校园交往空间功能的更新与创新的根本出发点。首先,校园中的交往空间是校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往空间的比重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校园场所的整体形象。其次,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校园交往空间的更新产生直接影响,伴随科技的发展,抓住对“将来”生活方式的研究是今后空间设计的重点方向。最后,在针对生活方式改变的角度谈交往空间的更新时,要学会发现逐渐消失的生活方式,同时添加适合新生活方式的功能空间,并且应寻求未来生活方式快速更替下的平衡。
参考文献
[1](美)马库斯,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65.
[2]曹晋,“回归‘生活世界——伦理学视角中的校园建筑外部空间层次”[J].装饰,2014,8:137.
[3]宋立民.浅析生活方式与设计的关系[J].艺术教育(上),2018:37.
[4]冯刚,苗严,胡惟洁.“庙学制度”——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空间组织形式探析[J].建筑学报,201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