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颖 陈飞
摘要:密斯·凡德罗是四大现代主义设计大师之一,他舍弃了繁琐奢华的古典主义设计,提出了“少就是多”“流通空间”州全面空间”的设计理念,并主张将自然环境、人性化和建筑融台在一起。他的设计思想在巴塞罗那博览会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德国馆为以后的建筑创造了成功的经验,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开创了丰富的艺术效果。本文诵1寸分析密斯的设计理念在德国馆的应用及表达来更好地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密斯·凡德罗;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现代主义建筑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7-0098-03
1 密斯·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1.1 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凡德罗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出生于德国亚琛,他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并称为四大现代主义建筑大,币。
密斯童年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建筑教育,他只上了五年的学便在父亲的雕塑店做了学徒,这为他在建筑业取得成就打下基础。然而,真正使密斯走上建筑行业的是他后来在事务所的实践活动。在事务所工作的四年中,密斯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建筑思想和建筑技术,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密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即:纪律、秩序以及形式。贝伦斯事务所的工作环境影响了他对当时设计理论与德国文化结合产生了一些独特地看法。
青年时期的密斯主要为德国上层社会阶层设计传统的德国建筑以及室内设计,期间深受古典主义建筑师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设计思想的影响。其后,又积极吸收了包豪斯建筑学派的风格,成为了德绍时期的包豪斯校长,并继承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重要思想。这些学习与实践经验为其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2 德国馆的建筑背景以及介绍
1.2.1 建筑背景
一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承受着领土、经济、精神上多重的折磨。社会急需新的力量改善生活现状并重振人民的自信心。在这种独特的社会环境下,以包豪斯为代表的德国设计界最终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观念、方法以及表现形式,并对20世纪的全球设计界产生了重要影响[1]。现代主义设计具有简约的造型、机器化生产、经济实用、为大众服务等特征。
于是,以往的古典风格的造型、装饰、技术急剧简化,改之以方便工业制造的无装饰几何材料,不仅能够批量化生产而且与手工制造相比大大减少了耗时。工业技术随着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由此产生了新技术和新材料钢筋混凝土、平板玻璃、钢材的大量运用,密斯就是当时的代表之一,由此,他的巴塞罗那馆也因创新理念而成为现代主义建筑里程碑式的存在。
1.2.2 场馆介绍
密斯所建造的巴塞罗那德国馆(以下简称德国馆)占地约长50米、宽25米,整体由三个展示区域和两部分水域组成。主厅用8根十字形断面的镀镍钢柱作为承重,屋顶是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的平屋顶,因为墙壁不需要起到承重作用,所以可以自由布局空间,既有划分空间的功能,又有连通空间的作用,互相连接、穿插,用来引导人流,人们在其中行走可以充分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效果,室内和室外空间的自然结合将整个流动空间的高潮推动到位于主展厅后方水池上的一座少女雕塑上。密斯使用简单的造型,不加装饰,利用钢铁、玻璃、混凝土和大理石等材料本身的质感,展现了简约的现代主义独特美。
2 密斯·凡德罗的设计理念及在德国馆的表达
2.1 “少就是多”设计理念及其在德国馆的具体表达
2.1.1 “少就是多”设计理念
20世纪初期,现代主义—反以往哥特式以及古典建筑的繁琐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开始尝试使用新的建筑风格,运用简单的几何形式,着重于建筑的功能主义。密斯建筑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过于“简洁”,“皮包骨”的建筑特色是对“简洁”特征的完美诠释,这一特征来源于密斯的“少就是多”的设计哲学[2]。在密斯来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盛行的哥特式和古典主义建筑对于建筑本身的意义来说显得过于繁杂,密斯以找到一条不同于当时的形式主义的道路为主要任务,因此他探索出了一条依赖结构的建筑美学。密斯的建筑结构虽然以结构美学为基础,但是又能不局限于结构,来源于结构,却又审视结构,使之上升到建筑哲學范畴。建筑内部的建筑结构体系影响建筑外部简洁外形的形成,在他成熟的建构体系中,建构体系和简洁的几何形式空间外形已经融合为一体。这个时候“少”代表的就是技术和结构的高度结合,以此为愿景,从而将技术、材料、空间表达得更为精确,更好地表现结构和形式的整体性。
呼应“多”的要求,密斯寻求一种固定的建筑形式来应对不同的功能需求。以功能为基础的前提下,密斯深刻研究了建筑的结构体系和材料以及形体的关系,通过认真研究,提炼设计语言,让最精简的设计语言结合成为最牛动、丰富的空间效果[3]。
密斯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对钢铁、玻璃等建材的极致运用,在对材料的运用上,也体现了“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材料是建筑设计中尤为重要的设计语言,密斯从早期的砖、石等建材过渡到钢材、玻璃、混凝土,这给予了材料的新时代意义和内涵,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
2.1.2 “少就是多”设计理念在德国馆的表达
德国馆突破了以往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在建筑的外观以及内部结构上都有着突破性地改变。
在材料上,德国馆地面铺装使用石灰华大理石,墙面材质铺装尤为丰富,展馆的各个空间都使用各式各样、颜色迥异的大理石铺设而成,通过玻璃材质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空间形态。通过材质和色彩的结合,使得整体空间效果能够和谐、稳定,使室内空间效果丰富,用“少”展示“多”。
在结构上,德国馆一改以往的墙面承重结构,采用8根截面为十字形的钢柱作为整个建筑的主要框架和承重结构。钢立柱作为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它在处理手法上把结构进行了抽象化处理,柱头和柱基进行了弱化处理,从而达到了减弱视觉上的受力效果。密斯使用了赖特的草原式屋顶作浅色高亮涂料饰面,配上弱化了的钢柱承重结构,使屋顶在视觉效果上是轻轻覆盖在柱子和大理石墙面上方的;玻璃通透轻盈的质地与金属边框的有机搭配,融合进了建筑轻巧的外观之中。建筑全部由垂直的立面墙和水平的顶以及地平面组合构造而成。整体结构简洁轻快,没有多余的缀饰,利用现代主义先进的技术和材料,表现出了建筑物简洁大方的外在。
2.2 “流通空间”设计理念及其在德国馆的具体表达
2.2.1 “流通空间”设计理念
在建筑风格飞速发展的二十世纪,创新派的极简风格与保守派的繁复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极简风格的代表流通性空间美学随之而产生。由此,“流动性空间美学”这种新兴的建筑设计概念也随之诞生,并迅速流行发展开来。顾名思义,“流动性空间”与传统的六面体空间理念大相径庭,它的空间体验大都无以名状、界限模糊、互相穿插、渗透,这种模糊的空间关系使人们在空间上产生的运动以及视觉上产生了全新的效果体验,这种全新的体验本质在于空间与空间相互关系的模糊性。它的主旨是不将空间作为消极静止的因素来看待,而是将它看作成积极生动的力量[4]。在建筑空间营造过程当中,不应该孤立静止地进行空间组合,而是要把空间营造成连续的运动空间。为了使空间流动感增强,通常依靠具有动态的、有方向性的线型,从而创造出一种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整体空间效果。
2.2.2 “流通空间”设计理念在德国馆的表达
1)平面布局与空间设计
作为德国馆最大特色的流通性空间,其设计本质就是一改以往在方盒子里面作建筑的传统:在空间布局上进行突破,运用立柱形成的点、玻璃幕墙形成的线和墙划分各个区域形成的面这三元素进行设计,整体空间效果简洁大方,干净利落。
从整体来看,德国馆用外侧的水池来与四周空间相连接,主厅平面为矩形,大厅内用玻璃和大理石来进行隔断,营造出了一个既隔断又联系、既封闭又開放的独特空间,使得空间的各部分之间、室内室外之间相互贯穿,线条相互结合,色彩互相呼应,有机地展现出了与自然相结合的特色。隔断墙之间长短不一,使人有空间的延续感,隔断之间排序自由,宽窄不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这一独特布局很好地展示了德国馆的水平方向的流动性。
从细节上来看,德国馆内的巴塞罗那椅和其他家具的布置,表面上来看是简单随意布置的,其实也是精心布置的,能够恰到好处地丰富空间效果,看上去宽敞而不空旷,高雅又不死气沉沉;隔离墙之间有着可以供人通过的空隙,解除了门的限制,人们在展馆的参观路线自由多变,使得行动上获得最大自由化,让人们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参与感,这两点细节上的设计使得德国馆的空间流动性美学展现的淋漓尽致。
2)建筑选材
虽然,巴塞罗那展览馆的外观造型设计以简洁为主,但是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却十分考究。首先,在墙体结构的选材上,德国馆选用具有透明性的玻璃以及各类石材。玻璃的颜色不尽相同,有绿色、灰色和乳白色等,并且各色玻璃通过磨砂技术使玻璃的透明度产生差异。这种玻璃之间的差异产生独特的明暗变化,使得展馆立面更有空间立体感,增强了视觉效果上的流动性。石材的选择包括罗马灰华岩、绿色提诺斯大理石、绿色阿尔宾大理石和金色玛瑙大理石,这些石材不管是在纹理上还是在色彩上都精心挑选,搭配合理,相得益彰。选用这些不同色彩的材料,在视觉上削弱了建筑的沉闷感,并且在阳光的照耀下,各类不同颜色的材料与光线发生作用,产生不同的光影变化,使空间产生虚幻感[5]。其次,展馆外侧的池塘在整体空间布局上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水本身就具有流动性的特征,室内外的空间被它连接了起来,与德国馆静止的状态相呼应,达到一种动静结合的空间效果。综上所述,这类各式各样、具有不同特色的材料不仅使得巴塞罗那馆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还丰富了馆内整体效果,令游览者有全新的视觉体验,馆内运用大量的透明玻璃材质也进一步提升了德国馆本身的流动性。
2.3 “全面空间”设计理念及其在德国馆的具体表达
2.3.1 “全面空间”设计理念的概述
全面空间也被叫做“通用空间”“一统空间”。全面空间被认为是由流通空间发展形成而来的。在“流通空间”中,整块完整的空间被立面分成几个互相联系又互相贯通的多个空间,我们将所有立面隔墙移开,留下的将是一块完整的空间。在这块完整的空间中我们可以随意布置利用,将它设计改造成我们想要的形式,这就是全面空间理念。从“流通空间”到“全面空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发展的,因此“全面空间”被认为是“流通空间”发展的一个全新的层面。沙利文对空间的理解是“形式追随功能”,而密斯则认为人的需求是随着时间发展而变化的,因此如果空间内部是一块整体的大空间的话,人们就可以在其内部随意设计改造,对建筑的需求就可以得到满足。
2.3.2 “全面空间”设计理念在德国馆的表达
德国馆的底座是一块方形,在展馆外侧池塘的四周是一大片空旷的室外面积,这片区域没有任何的建筑构造,作为公共使用,它只是单纯与室内相连接,通过这一片区域的“全面空间”构造使得德国馆的使用上更加灵活多变,功能也不再单一。德国馆内是由各类石材和玻璃所构成立面,各个立面之间自由组合排放,隔墙将德国馆分隔成几个既独立又联系的空间,室内隔墙与室外空间相接触,流通空间与全面空间的交融结合。馆内玻璃构成的立面,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耀下,宛如无物,使得室内空间在效果上变得空旷无障碍,这也应证了“全面空间”理论。
3 结语
德国馆虽然在展览后不久就拆除了,但是其对密斯的现代主义设计有着重要影响,也对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思想与密斯的设计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作品有时恰恰不是那些涂满笔墨的画幅,反而是在于那一大片的留白之中,这和密斯的“少就是多”理念有着相同的本质。而“流通空间”这一理念,我们古人早已知晓并且精通运用了,著名的《园治》更是将其理论化了,苏州园林就是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诠释,咫尺天涯就是古人对“流通空间”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中国文人对这种空间的理解和密斯理论也有着及其相似的部分。因此,我们在学习密斯思想的同时也是在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我们要将现代主义设计与中国设计市场相结合。
密斯的简洁建筑结构尽管在今天看来尚且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比如过多的钢铁、玻璃等冷冰冰的建筑材料缺少人性化等,但是他迎合时代精神,将焦点集中在新材料和新技术当中,创造出了符合时代生活方式的建筑。“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给建筑设计师开创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指明了方向,为现代建筑开创出了一条先锋之路。
本文系国家自然基金主任基金《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城市棕地改造方向选择与优先级评价》(项目批准号:51741801)主持;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宏观视尾下长春市城市棕地识别与再生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JJKH20181068SK)主持。
参考文献
[1]金杰.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理论对德国建筑风格的影响[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03:15-16.
[2]李敏,张乘风,孙琦.流动空间——凡杜斯鲤对密斯凡德罗建筑设计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字艺术设计学院,2012,08:50-51.
[3]任艳,江滨.密斯·凡德罗“少就是多”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J].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8,06:88-97.
[4]倪韬.建筑空间流动性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06:23.
[5]孙国宁.流动性空间美学初探——以密斯凡德罗的作品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1:80-81.
[6]樊佳爽,胡志刚.解析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的理念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
[7]王立夫.密斯‘凡·德罗座右铭“少即多”含义浅析[J].建筑设计管理,2012.
[8]张亚敏,曹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艺术设计的关系——道葬“道法自然”与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关系肩湘[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3.
[9]易帅,王柱,建筑思想和设计方法对建筑创作的影响——以密斯·凡·德罗为例[J].门窗,2013(02).
[10]贺雷.浅析密斯·凡德罗对现代建筑的影响[J].美術大观,2012(05).
[11]李政,李贺楠.密斯·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德国馆[J].世界文化,2010(05).
[12]何媛,密斯.凡德罗“少就是多”极简主义[J].房地产导刊,2010(12).
[13]特伦斯·莱利,何可人.创造历史:密斯·凡·德·罗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J].建筑师,2009(05).
[14]薛菊.探讨密斯·凡·德·罗的经典作品[J].建设科技,2007(13).
[15]陈琦,庄惟敏.对“less is more”的再思考——纪念密斯·凡·德·罗逝世40周年[J].建筑师,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