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迁
每一个“想要”都是一个意愿甚至渴望。
生活中,父母对小孩子的忽视是浩瀚的。父母们习惯于关注自己的给,而不是孩子的需;他们并不能充分地顾及小孩子和自己一样重要的事实,他们很多时候因为害怕或者想要省心而拒绝孩子的要求,并且因为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们习惯的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而缺乏觉察,认为理所当然。
我的一个来访者下班后和老公、孩子一起回家,老公开车,很近,几分钟就到。车上,三岁的孩子说想把鞋脱下来,她就说:“脱什么呀,待会儿又得穿,宝宝,忍一下啊。”孩子不干,就哭,闹了半个晚上才停止。
另一位妈妈给我讲了类似的事情,前几天晚上十点钟,两岁的宝宝要去楼下玩,她说,“我们明天早上去”,宝宝很大声音说,“不!我就要現在去。”她想到宝宝的感冒刚好,还有点咳嗽,外面刚下过雨会有点凉,并且又是晚上,就拒绝了。
对于脱鞋这件事情来说,你觉得没必要,他非常想要,你愿意满足他吗?而你满足他并不困难,也没有害处,只是稍稍费一点事,他就能得到满足,感到被重视,你为什么不做?你不是无比地爱孩子吗,为什么当他需要的时候你给不出,你本来能做却给不出?
当然,和很多妈妈一样,我的来访者自然是非常爱孩子的,她所以给不出,是因为她有一个担心:这样算不算是溺爱,会不会把孩子宠坏?而她从小没有得到过这样的爱,她身边的人也都认为这样的事情不该为孩子做。
实际上,爱,永远不会溺,而溺从来不是爱。
溺是没有界限的,溺是父母内心不敢拒绝,是父母见不得孩子难过,即便那个难过是良性的,父母见不得孩子对自己失望,忍受不了孩子对自己疏远,所以就以孩子满意为标准而无界限地逢迎孩子。
爱不是这样的,爱是可以说“不”的,但每一个“不”都是出于爱,都是出于这样更好才行,每一个“不”都是必要的,而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脱鞋案例”就属于尽可能满足范畴。
这种满足不会宠坏孩子。相反,能让孩子感到你会重视他的意愿。日积月累,会让他相信如果你能够你一定会满足他。这样一来会减少他对你的试探(试探你是不是重视他),而因为有了对你的信任,他会更愿意接受你的限制和拒绝。从具体行为层面说,这样的事情,孩子经历了,他尝过了脱鞋后光脚的舒适,会觉得不过如此,何必再麻烦,下次自然就不再要求了。
至于“下楼案例”,这位妈妈有一个更具体的担心,就是这时候下楼有可能再引发感冒。与之类似的担心是非常多见的,问题在于这是一个可能还是一个事实?如果仅是一个可能,那就是“莫须有”,因为“可能”这种东西是无边无沿的,我们好好在家里,还有可能地震呢。
如果仅仅是因为“可能”而拒绝,那是不充分的。如果用“可能”来行事,孩子不能一个人上学,不能学习驾车,不能一个人旅游,人就没有办法活下去。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伴随着未知和风险的,如果你看那些人生发展很充分的人(也就是有成就的),他们都是在冒险中突破和扩展的,也正因为大部分都选择安稳,所以他们更有机会走入“蓝海”。
退一步讲,如果真的再次感冒又会怎样?难道我们生活中没有这种情况吗?他没下楼,可能因为开窗有点凉风,他又感冒了,那又怎么样呢?说到底,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吧。
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下楼玩可以啊,现在刚下过雨,外面很冷,我们多穿点衣服好不好?这种情况下孩子十有八九会愿意的。我们也可以对孩子说,可以下楼玩,但你感冒刚好,有可能会再次感冒,当然也不一定,你愿意冒这个险吗?
这样的做法,既重视孩子的需要,并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又尽到教导(就是提醒他天气)的责任,我觉得这样才是成长性的教养方式。假如孩子因此感冒了,他会从中学习到什么情况才适合外出,他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的损失(感冒),并增加对父母的信任。
简而言之,我认为父母能够给孩子的爱是这样的:
一方面,孩子,你尽可以说出你想要的,如果我能满足,我一定尽力满足,如果我现在不能满足,我会尝试寻找办法来满足,而且大多时候是能想到办法的。
另一方面,我会对你说不,我会对你要求,而每一个“不”,每一个要求的原因都是“充分而必要”的,同时我会尽可能地让你去选择和尝试。
闭上眼睛,花一点时间体会一下,如果我们的童年,父母能够这样对我们,我们会怎样?睁开眼睛,看一看我们的孩子,问问自己是否愿意这样对他(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