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黛
1.让他(她)“缓一缓”
孩子小的时候,把语言内化为自己行为的能力并不是很强,比如“爸妈让不要玩沙了,该回去吃饭了”。
孩子不能一下子从原来的活动中脱离出来,所以爸妈要给他们时间去过渡,你可以告诉他,你现在在做的一件事(如摆盘子),等自己的事情做完了,他也要停止玩沙。
一旦孩子和爸妈发生了争执,爸妈的意见被孩子质疑。爸妈可以平静地告诉孩子:“我希望你再想一想,要怎么和我说话”,转身就走了,这其实,就是给孩子时间去过渡,让他们去思考自己的行为。
2.讓“懒”在爸妈的世界里飞的久一点
有人说,中国的爸妈是最操心的爸妈。
但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控制,如果孩子有了意识,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比如,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样食物,去哪里玩……
诸如这些事,让孩子自己做主,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社交能力,锻炼孩子承担后果的心理素质,而爸妈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想法,以建议的方式提出就好。
3.尽量简洁明确,指向清楚
孩子的认知系统并不完善,因此在和孩子的语言沟通上,需要照顾到他的理解能力与范围。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拿了2元钱。
有的事爸妈说的越多,孩子也就越烦躁,会认为自己在被质疑,也是一种被控制,他们就会顶嘴反抗。
链接
有这样一个研究成果:
将两岁至五岁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平时喜欢顶嘴,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平时乖顺,反抗性较弱。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孩子中,80%的长大以后独立判断能力强;反抗性较弱的孩子中,只有24%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然比较弱,常常依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