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烈
我不建议老师、家长每天花大力气去死抠那些具体的知识是否记忆准确,而忽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隐含的那些可贵的“思考”和对问题与任务本身的“好奇心”。
只有“思考”、“思考力”才是学习的关键所在。
当我们为孩子挡住了所有的困难挫折,也就挡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体验,挡住了孩子的未来成就。
有意义的学习应侧重“求”而不是“知”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以从教30余年并纵览各家学说的经历,我认为,孩子成长的规律可以浓缩在一个最简单却最意味深长的字上:人。
“人”字如何解读,它所指的含义又是什么?这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必须研究与深思的重要课题。
儿童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左撇;个性社会性发展,也可以称之为非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一撇一捺,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字。
左撇的认知发展,主要在孩子求学的过程中完成,而学习的关键在于使孩子“学会求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每个个体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然而,每一个孩子所接受的“学习”却未必相同、等值。因为“教”是为了“不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所以,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应侧重于“学会求知”中的“求”字,而不是“知”。
也就是说,知识的学习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一种手段和一个机会或者过程,它重在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孩子学会“求”的方法,激发更深入去“求”的渴望,而不是知识掌握本身。
所以,我们反复强调:好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限的知识学习上升到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教学。也因于此,从孩子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来看,最核心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学会思考。
我不建议老师、家长每天花大力气去死抠那些具体的知识是否记忆准确,而忽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隐含的那些可贵的“思考”和对问题与任务本身的“好奇心”。只有“思考”、“思考力”才是学习的关键所在。
切忌忽视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个性社会性发展,主要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完成,而社会化的关键在于学会做“人”——这里的人指的是“社会人”。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习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有在什么场合下才能做等一系列社会习俗和规则。社会的文明与价值观,就在这一过程中渐渐渗透在孩子的内心,让他们蜕变成一个“社会人”。社会化的过程无法在实验室完成,也无法凭借想象加以實现,社会化的过程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孩子的发展切不可只关注认知,而偏废或忽视了对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什么习惯、礼貌,什么爱心、孝心,什么合作、交往,长大了他自然就会了”,这是一种可怕的认识。事实上,凡是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孩子,都首先表现为社交技能不足。
如,不会表达情感、需求,直接“起而动之”;不知道如何加入别人的活动中,以破坏的方式试图引起注意;遇到困难、欺侮时不知道正常的求助手段与程序,直接“出手”或者“大喊大叫” “大发脾气”;在集体生活中没有“轮流”“等待”甚至“所有”的概念……
在我看来,教育中把握好这两点:教孩子学会思考、教孩子学会交往,就基本保证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孩子的生命体验必须是丰富的
人都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疤——疤就是成长的记号。当我们为孩子挡住了所有的困难挫折,也就挡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体验,挡住了孩子的未来成就。
从“人”字的结构,我们浓缩出孩子成长的规律。如果循这些规律而行,我们不难想象,孩子的生命体验必须是丰富多彩的。
无论思考还是交往,都有成败或者被接纳、被拒绝的结果。不同的结果背后是不同的生命体验,有积极的,如自我认同、自豪、兴奋、喜悦和满足等等;也有消极的,如自我否定、沮丧、愤怒、内疚和自责等等。
除了与结果相关的体验,还有伴随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焦躁、焦虑、坚持、坚定、鼓起勇气再去尝试和耐心等待等。此外,还有日常生活的平淡、平静、平和与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等。
每一方面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然也是孩子们在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和体验的生命部分。每一方面其实还拥有各自不同的价值。积极的生命体验,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活着”的乐趣,消极的生命体验,可能告诉我们:嘿,需要注意了,要付出努力或者该转换方向了。而那些生活中的平淡,恰恰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可能直接影响着结果。
然而,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引人叹息的现象。其原因多是悖规律而行,剥夺了孩子本该有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
典型表现一是让孩子只接受美好的部分,对于负面的部分,溺爱的父母高筑“象牙塔”。人都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疤,淘气也好,不小心也好,都曾受过伤,“伤疤”就是成长的记号。某种意义上讲,当我们为孩子挡住了所有的困难挫折,也就挡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体验,挡住了孩子的未来成就。
典型表现二是认可失败的存在,但面对消极体验则无力、无助,从而走向自我放弃甚至自我毁灭。
典型表现三是无论成败,只喜欢绚烂,忽视了平淡、平凡和平和的力量。
循规律而行,生活本就会丰富多彩;只有珍惜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才有可能使孩子在生病之后、在失落之后更加懂得何谓健康、何谓快乐,也才会更加懂得如何去珍惜、去创造“健康”“快乐”!
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实的教育
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实的教育——围绕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问题,让孩子亲历求知、交往的过程,不是模拟、旁观,而是身临其境;之后用自己的话总结、分享,在碰撞和交流中体会生命的真谛,吸纳文明的精髓。
一次教学研讨会中,一篇课文的内容再一次坚定了我的想法:帮助孩子享有多彩的生命体验,就是在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奠基。
我看到这样一则故事:
有两个种树的老人,他们各自种了一片树林,其中的一位老人天天给树浇水,而另一位老人则是每天去树林散步,一两个月才“关照”一下这些树。
过了几年,老人们种的树都长成了高插青天的大树。一天晚上,出现了异常的暴风雨。经过一晚雷雨,空气格外清新,两位老人又来到了各自的树林边,看见有一片树林全部倒下,而另一片树林则像原来一样站在原地。
倒下的树林是天天给树浇水的老人种的,因为天天浇水,树根就不会向下生长,也不会紧紧抓住土地,当然经不起狂风骤雨的摇撼。而一两个月才被“关照”一下的树,因为不是天天浇水,所以根就向下不停地生长,把土地抓得稳稳的,遇到再大的暴风雨也当作芝麻一样的小事了。
成长就是这样。关注过度,包办过多,就剥夺了孩子的主体体验权利,就是爱的错位!孩子的健康发展必须以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而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在真实的世界中培养,让孩子面对真实,体验真实,拥抱真实。
为此我提出,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实的教育。
首先,真实的教育就是要围绕着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的问题,促进孩子的“思考”和“交往”。
孩子身边的生活,就有丰富多彩的课题可以研究:天上为什么有彩虹,宇宙中的失重是怎么回事,什么叫地球变暖,汽车分号限行为什么每天拥堵现象不一……孩子们能够发现这些问题,生成一个个小问号,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研究中的思考。
其次,真實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亲历这些求知的过程、交往的过程,不是模拟,不是旁观,而是身临其境。
残疾人生存状况调查,小干部竞选的参与,到敬老院给老人洗脚,为爷爷奶奶洗头,去科技馆做义工,在社区宣传环保,为妈妈做个菜……
孩子们亲身经历的这些事,无一不夹杂了他们各自丰富的情感体验,只有真正做过,个中滋味才会真的涌进心田,才能品出生命的五味杂陈与奇妙之处,也才是真正地引导了孩子们向善、向上。
第三,真实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在亲历之后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来分享,在碰撞和交流中真正体会生命的真谛,吸纳文明的精髓。
只要是自己用心血浇灌出来的成果,不在于幼稚或成熟、零散或严谨,也不在于多长多短,我坚信孩子写下的字字句句都刻在了他的心上,这样才是有力、有效的教育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