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明
《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很好的建议。可是在农村,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多年来,美术教学依然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简单重复着在黑板画些教材上的“一个萝卜、两棵白菜”,严重扼杀了农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如何使农村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农村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一些作为课程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埋没,那么如何因地制宜開发利用好农村课程资源呢?
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进行美术教学
我们农村的学生上学、放学天天面对着美丽的风景,但自己浑然不觉,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就要老师引导学生欣赏,增强审美意识。蓝天白云、绿地、青山配上潺潺小溪,即使是谱写蓝色多瑙河的曲子的作者也必然要学会欣赏这美丽风景,而不是一味生搬硬套照本宣科讲解材料图片,使学生丝毫没有闪现的灵感、美感。所以说,教师是关键,教师应当自觉学习新课程,学习有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提高课程开发意识并贯彻到教学实践中。
多搜索开发和利用农村美术课程资源
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利用各种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指导,增大学生的兴趣。如,黑板报、学校运动会,需要出现的一些标语宣传,都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体现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挖掘独特的乡土生活资源。比如,我们池州的地方特色儡戏,这涉及脸谱、服装等,整个场景,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这是怎样的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你可以把这些画出来吗?如果是你来导演这一场戏:“还会更好吗?”通过对乡土生活资源的挖掘,使学生更加认识自己的感受,从而热爱自己的家乡,丰富了美术课堂资源。
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设置,其目的就是要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发挥地方优势,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多样化。比如,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洪水情况,教师因势利导,让他们设计环保方案,通过标识或广告(公益性)进行交流,不仅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而且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使他们更加热爱家乡,坚定了建设家乡的信念。
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随着课程资源改革的深入,以前那种“唯教材”的传统模式只会造成学生感悟能力的低下。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充分利用农村身边的资源,大胆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比如具有地方特色的用干葫芦瓢制作的脸谱,徽派建筑的传承都可入画。这既可以看到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面,又看到他们的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尽可能真实全面地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教师引导,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的美术教学就会充满活力,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总之,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打破传统口授相传的形式。就农村美术教学而言,更要让学生加强因地制宜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到一段木头可以制作版画,小到身边的报纸,乃至废弃物都可拿来应用。这样,学生会更加热爱美术,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但要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切不可强为了学习,增加父母的负担,我们重视多渠道开发和利用美术课程资源,扩大视野,扬长避短。不久的将来,我们开发的课程资源必将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