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爸妈
不管是哪一门语言,道理都是相通的。
很多妈妈非常在乎的一个问题是:突然给孩子开口说英语,或者让他听英语,他不懂怎么办?需要翻译吗?一句中文,一句英文?
1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孩子是如何学习语言的。
按我们大人的理解,他们是理解了这个单词,才能说出它的发音。然而,事实却是完全相反的。孩子到底是先理解再开口,还是先开口才理解?
我们抛开英语启蒙,先说母语启蒙。
就拿饭桌上会用到的词汇举例:糖、果酱、胡椒粉……他们天生不懂什么是糖,你可能会教孩子开口说:“面包,来跟妈妈说,面包”,但是应该很少会有人单独教孩子胡椒粉是什么,怎么说吧?
那么他是怎么学会的呢?
当孩子跟大人同桌吃饭的时候,他听到妈妈说:“把糖递给我一下。” “把胡椒粉递给我一下。”之后他会仔细观察,看发生了什么事:他看到爸爸把一些东西给了妈妈,但他不会马上就明白,“那就是糖、那就是果酱、那就是胡椒粉”。
他观察到,大人说某些话,导致某些事发生。
听得多了,直到有一天,他有了一个预感,糖好像就是那个白色的晶体,果酱应该就是那些黏黏的甜甜的东西,胡椒粉也许就是那些粉末。(这就是大量的语言输入对孩子的影响)
预感有了之后,他还验证自己理解的是不是对的。
所以一段时间的累积输入之后,孩子就会试着输出,吃饭的时候,他会试着开口:妈妈请把糖给我、请把胡椒粉给我。
宝宝内心的的潜台词是:“我要叫他们把糖递给我,观察他们做了什么,我可能会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我也可能会发现所有这些东西都叫什么。”
他需要在要求并得到糖很多次之后,才能确定碗里的东西就是每个人说的“糖”。
孩子们在学龄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学会五千个左右的单词。
2
有的妈妈可能会解释,孩子学说话的时候,我真的有教他什么是糖哦。
那么辣椒、胡椒、酱油、醋呢?甚至更抽象的“或者、然后、所以……”呢?
我记得很清楚,CC小时候有次因为吃糖跟我谈判。
我说如果你非要把这一袋全吃光,那么这一周你一颗都不能再吃了;但如果你每天只吃两颗,一周里每天你都能再吃。
CC给自己找台阶,跟我狡辩,说:“我今天吃2个,明天我会吃1颗,或者明天我会吃3颗。”
我第一次注意到她说了“或者”,真的惊讶得不得了。她是怎么明白“或者”这个单词的?我确认没人教,也没人解释这个词。
也许是在我一次次给的两个选择里,她明白了,每次妈妈用“或者”,就有两个并列选择。我相信没人会一一给孩子解释每个词,但是他们还是全都知道了,而且理解得非常精准。
3
孩子不是先理解了一个词,才会开口说它,而是大量地听、总结,然后开口检验,最后证实,它确实是什么。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语言启蒙里,我们从不在意宝宝开口说话的早晚,但是一定要保证给他足够的输入,持续并准确地帮助孩子累积语言认知。
孩子是怎么在日常生活中习得汉语的,他就能怎么同样在日常生活中习得英语。如果你给孩子做英文启蒙,一句中文一句英文,那叫教,那叫填鸭式教学。
坚持一种语言,保持大量输入,那才叫“语言”。
4
孩子听不懂怎么办?
太正常了,如果不是出生就开始给双语输入,你突然开口说英语,娃一定觉得你的脑子是不是被外星人入侵了。
相信很多半路突然开始英文启蒙的,你跟娃讲英语,他看你的表情,一定是一言难尽的。别怕,记住这个语言学习模式。
开始宝宝可能不懂,但是没关系,坚持说,慢慢就会明白。
当给宝宝刷牙时,你不需要说,“我们现在来刷牙了哦,Brush your teeth.”
直接省略掉中文翻译,跟他说“Brush your teeth”,然后把牙刷放进他嘴巴里,他也许还是一头雾水。
下次还是直接拿出牙刷,说“Brush your teeth”,堅持3天,他就会从你的动作和行为中知道Brush your teeth的意思。
只要你的日常输入足够,也不用担心开口输出问题,就像汉语启蒙,听得多了,开口只是水到渠成之事。
5
3岁以前,除了体能训练之外,建立语言系统是最重要的早教启蒙之一。
语言学习是不需要画蛇添足的,看似简单的“翻译”反而让宝宝更混乱,学起来更累。
看到圆圆的红色水果,当他想用英语表达时,他要先在脑海里调出中文“苹果”,然后继续调动大脑,翻译苹果的英文“apple”,而不能自动的想说中文时就说“苹果”。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去意会和学习,远比给他翻译来的更容易、更快!别小看孩子,虽然可能不说不道,但人家精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