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喜欢看家长的留言,最近,我发现有一类问题被提起的很多:“云宝妈妈,我家孩子受不了一点批评,光爱听表扬的话,一批评就不高兴,怎么办?”
“我儿子只能赢不能输,一输就大哭!”
“我家孩子胆子好像特别小,小区里的攀爬架,稍微高一点的,怎么鼓励都不敢爬,见着就躲。”
“大宝现在咀嚼能力不好,他就不吃不好嚼的东西,避开一切她不喜欢的东西,拒绝尝试,怎么办呢?”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秉性脾气,偶尔表现出来是情绪的正当发泄,可如果上述“玻璃心”的情况频频发生,说明孩子的抗挫折力偏弱,大家就得注意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说到抗挫折力,很多家长都不陌生,这是一种软素质,但是直接影响孩子未来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潜力,因为只有能够迎难而上的孩子才能获得更多的进步。网上关于抗挫折力的文章也屡见不鲜,最为常见的,就是提供一些孩子遇挫时如何应对的套路文章和基本方法。
这些解决方法已经被很多家长亲证有效,但也有不少家长反映,无论如何孩子就是畏缩不前,啥招数都不管用。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抗挫折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基本的应对套路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应急措施”,要想真正帮孩子走出挫折的困境,有勇气、有信心面对困难,我们还需要对抗挫折力有一些更深入的了解。 什么是抗挫折力?
抗挫折力是一个人在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一个有很好的抗挫折力的孩子能有效處理压力,能从创伤中复原。
我们不可能保护孩子一生不遇到困难,我们希望他们在风雨之后能爽快地擦干脸上的雨水泪水大步继续前进,所以我一直觉得抗挫折力是我们能送给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保护伞。
我和清华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讨论过抗挫折力的问题,在教育学里,抗挫折力跟孩子内在的能力、自信、品德、过往经历相关,也和外在的各种社会联系如家庭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同伴关系等相关。这么多因素错综复杂地组合在一起决定了孩子的抗挫折力。
我把她说的很多点画成了一张关系图,有点复杂,我试着跟大家讲讲清楚:
咱们先从能力出发来看这张图,孩子需要磨练自己的能力才能获得自信。而这些能力来源于社会联系,也就是他们与大人之间的各种生活上的接触。
孩子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行也就是道德情操才会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而这些贡献又会反过来提高孩子的品行,并加深他们与周围人的感情。所有的这些都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从而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掌控力变强。
掌控力强的孩子相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面对困难,找到新的应对方法解决问题。而新拓展的方法提升了能力,又进一步增强了自信。信心使他们在下一次面临类似情景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掌控力更加坚定,而不是逃离或麻痹自己。
所以,你们看,这么多环节都需要做好,才能帮助孩子发展出比较强的抗挫折力,这是一种“高级能力”,是很多成年人一辈子都无法具备的能力。
家长必做七件事
培养抗挫折力的“坑”很多,有些家长觉得要制造挫折让孩子承受,有些家长觉得要使劲的夸才能夸出自信,我们小步的家长应该都知道,这两个坑是不能踩的。那靠谱的方法是什么呢?
清华教授告诉我,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说就是“家庭的行为模式”——这个太概括了,我都听不懂……所以我把她的话翻译了一下,总结为七大步:
1.在孩子1岁以前给予充分的安全感。简单地说,就是及时准确地回应孩子的一切需求,让他们觉得可以信任家人和自己的判断。这个时期千万不要搞什么挫折教育,安全感是一切的基础。
2.孩子1岁以后开始自己探索和学习,这时候孩子开始体验“能力——自信——掌控力”这条关键的抗挫折路径了,家长此时要“小心地放手”,既要放手不包办,又要及时的提供各种支持。
3.让孩子体验克服困难以后的快乐。家长可以选择一些“看起来很难,但孩子只要努力就一定能看到成果和进步的活动”,让孩子去尝试和体验。最符合这个定义的就是手工、家务和体育运动,这三种活动都能非常好地锻炼孩子的信心、耐心和责任感,对抗挫折力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4.给孩子读一些勇敢挑战困难、战胜困难、建立自信的绘本和故事,让孩子在这些生动的例子中理解抗挫折力的方法和重要性。
5.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和孩子都要学一些话术:家长要学会安慰鼓励孩子的话术,帮助他们从负面情绪中尽快走出来;孩子也要学习一些表达情绪的语言和词汇,学会将心里的压力释放出来。
6.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鼓励和批评孩子的方法。尽量做到不夸特质、不夸速度或正确性,夸努力、夸过程,帮孩子不断在成功中学习经验。与此同时,批评也要注意方法,不能恐吓、过度控制或者当众揭短。
7.最重要的,是家长自身要强大起来,用自己的行动让孩子领会面对困难的时候应该是怎样的态度和反应。
这些道理,听起来不难,但是真要做到真是难,特别是各种语言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深刻的理解和反复的练习。最关键的领悟,都是来源于实践。只有真正在生活中不断有意识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