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曾就“我是从哪里来的?”的话题,专门做过街头采访,大家的答案果然五花八门。面对这个“难题”,许多家长都绞尽脑汁,想尽办法绕过去。当实在绕不过去时,家长的想象力此时甚至比孩子还“强”。
我们整理一下,家长们在“遭遇”孩子的这个问题时,往往有三种态度:
1、回避型
“问你爸去。”
“问这干嘛?上别的地方玩去/写作业去/弹钢琴去……”
请相信孩子,他在提出这个问题时,是带着求知的目的来的,并没有成年人那样其他的想法。如果家长一味回避,你知道孩子心理是怎么想的吗?
“是不是我不好,他们才不告诉我?”
孩子可能会产生更大的猎奇心态,而这种猎奇心一旦无限制放大,孩子对性的认识也许会逐渐变质——受到社会上的错误知识、不良傾向的影响而不自知,铸成无法挽回的错误。
2、糊弄型
“你是我从垃圾箱里捡来的。”
“充话费/买裤子/打游戏送的。”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解答方式,也通常是这一代年轻妈妈在小时候得到的答案。但这样的答案最大的缺陷就是回避了母亲和自己的“身体联系”,使孩子觉得自己和父母并没有关系,从而加重第一逆反期的“叛逆倾向”。
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告诉孩子是河里漂过来的。结果,孩子越来越不听话,每次闹别扭就扬言要顺着河去上游找“亲妈”。亲子关系在“怀疑”的种子里,越处越差。
3、误导型
“你是我从胳肢窝/肚脐眼里生出来的。”
“和男生拥抱/亲嘴就会生小孩。”
采用这种方式的家长已经比前两者认真了,他们想给孩子讲解真相,但又不知该怎么说,只好用“拐个弯”的方式告诉他们。
我们可以理解这些家长的用心,但这种方式,本质上是用错误的知识来吓唬孩子,与“再哭闹大灰狼就会来吃了你”没有本质区别。当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后,会对这种解释产生怀疑,此时如果再没有跟进科学的性教育,往往会产生令人叹息的后果。
其实这个问题绕不开,总有一天要面对,孩子们若从别处得到了错误知识,反而更容易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