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妈
今天午休之前,我照例給苏宝读绘本。
10个月的妹妹果子已经到了比较粘妈妈的年纪,所以我给苏宝讲绘本时妹妹也参加。但是妹妹这个阶段对啃书的兴趣还大于看书,姐姐看不了几页她就爬过来搞破坏了,刚打开的书又被妹妹合上。
已经很疲倦的苏宝不高兴地噘着嘴对我说:“妈妈,我想把妹妹扔到海里去。”
我当时心里一震。
今天早上另一个两岁孩子想和果子玩,苏宝认为这个孩子对果子构成了威胁,拼命挡在前面不让他靠近。护妹狂魔苏宝怎么会说出这种话。
最近在读《Raising Accountable Kids》这本书,书中探讨的一个概念给我启发很深。
作者认为我们在养育的过程中,问了太多错误的问题,而这些错误问题往往是以别人(而不是我们自己)为主语开头的。比如:孩子怎么不乖了?孩子说话怎么这么残忍?
而真正该问的问题,主语一定是“我”,这才是责任感的体现。比如:我应该做什么,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我要用什么方法,来帮孩子疏导情绪?
问了该问的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的角度就会有变化,帮我们更好地担当起养育的责任,理性面对孩子各种让人头疼的行为。
当时听到苏宝说出“要把妹妹扔进海里”这样的话,我快速想了想:我应该做什么,来理解孩子?
我回想起苏宝刚三岁的时候,我们读了《小鸡球球和向日葵》,里面的向日葵到深秋就死去了,留下的种子第二年又开出了一片向日葵。苏宝当时第一次听到“死”这个词,念念不忘,动不动就说,妈妈,以后你死了,我要干嘛干嘛。也是经常搞得我一脸黑线。
但我知道这只是小朋友语言敏感期探索的过程,孩子需要在不同场景中尝试使用自己学到的新词,才能理解它真正的含义。 “死”这个沉重的、很多人忌讳的字眼,在孩子眼里和“活”一样,只是新鲜词而已。
这种情况我没有特别处理,只是说:“妈妈还有很久才会死呢,要等你长大以后。”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时和苏宝探讨“死”的含义,她也就慢慢理解,也不会成天挂在嘴上了。
而今天苏宝说要把妹妹扔掉这样的话,应该是属于另一种情况:苏宝可能觉得妹妹占据了她的空间,心中产生排斥感,但还不能很准确地表达自己。
我问苏宝:“为什么啊?”
苏宝噘着嘴说:“我不想要妹妹住在我们家里了,她老是爬到我的书上。”
我说:“哦,你的意思是说妹妹打扰你看书了,你不高兴。”
苏宝:“是的。我想只有妈妈和我一起看书。”
我说:“我明白了,你想单独和我在一起。”
苏宝点头。
我说:“那等会妹妹睡觉的时候,我陪你再多读几本绘本,好不好?那时候就可以单独陪着你了。”
苏宝很释怀地表示同意。
孩子发脾气,说出了“不要妈妈,讨厌妈妈,你走开”这类话,其实不必太较真。
大人不必用成人标准来死磕孩子的某句童言,而是借这个机会审视我们的家庭生活,以及如何更好的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后来我开玩笑地问苏宝:“要是海里有鲨鱼怎么办,谁去救妹妹呢?”她说:“我会穿上潜水衣,去把鲨鱼全部赶走!”
嗯,依然是护妹狂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