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竹萌
摘要:老龄化驱动下,养老服务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由于多数服务以“老年中心”为设计导向,尽管聚焦老年群体,但却造成了事实上的代际区隔。文章从代际共融理念出发,结合术语跨代设计理论与国际经典案例,提出在老年人与青年人互动共融的开放场景下进行中国社区养老服务与产品设计的新原则与新思路,为建设“老龄友好型”社会,发展代际融合型养老服务与产品体系,实现健康老龄化提供了有益的研究借鉴。
关键词:代际共融;老年人;社区;服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8-0075-03
中国正处在快速老龄化与深度老龄化相叠加的阶段,65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5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4亿多。对此,近年来中国政府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法规支持引导养老服务业的蓬勃发展。预计到2030年,中国养老服务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服务设计,推动养老服务从“更多”向“更好”的升级迭代,以充分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无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然而,中国养老产品与服务设计思路目前大多还是遵循“老年中心”导向(elderlyonly-orientation),即过度强调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并以解决失能或半失能老年基本的生理需求为出发。因此,这种思路更倾向于在相对独立甚至封闭的“安全”场景(如养老院、老年公寓)中展开相关产品与服务的设计。受此影响,不论在商业实践还是学术研究层面,针对如何在老年人与青年人互动共融的开放场景下进行养老服务与产品设计反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事实上,大量的研究证明,后一种场景更有助于促进老龄健康,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鉴此,在当前全球倡导建立更具包容性与融入性的“老龄友好型社会”(agingfriendly society)的背景下,本文将从服务设计的视角探讨代际共融理念在面向社区老年人养老产品与服务设计中的意义与体现。
1代际共融理念的特性与价值
代际关系,通常指的是不同世代或具有不同社会特征年龄段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狭义地来说,代际关系是指基于血缘关系所建立起来的,家庭成员之间父辈与子辈、祖辈与孙辈之间的如抚养、照料、交往等互动关系;广义地来说,代际关系既包括基于血缘所建立起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包括超越血缘,以共同地域、文化、社会交往为纽带所形成的不同世代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所讨论的是广义的代际关系。尽管代际关系的表现是多样化,但从基本趋势来看,鼓励推动代际融合,即实现不同年龄段群体,特别是老年与青年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无疑是当前应对全球老龄化挑战的一个基本共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发言指出,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智慧、经验、理想、能力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为不同代际间的人群搭建友谊的桥梁,推动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交流与合作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代际融合理念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
1.1突出空间重叠
降低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的代际区隔是实现代际融合的基本前提。这要求首先在空间上能够突出代际居住安排的共生性与重叠性,即消除人为的空间隔离,让老年人与年轻人在生活空间上有更多地重叠,对家庭而言,鼓励多代同堂;对社会而言,鼓励儿童、青年人与老年人邻近居住。
1.2培育互动载体
代际融合以代际互动为基本体现,而代际互动之所以能够持久发生,需要以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共同的“互动载体”为依托。不论是基于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分工,还是基于社会活动中的团体结合,发掘培育互动载体,要让老年人与青年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更多地交叉。
1.3实现代际互益
老年与青年群体能够在互动中各取所需,各有所益不仅是代际融合的根本目标,也是拓展代际融合深度与广度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对老年人而言,代际融合的互益性既体现在健康促进层面,即增加与年轻群体的社会交往,有助于老年人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与照料,降低老年人认知受损与负面情绪的发生风险,培育老年人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又体现在人力开发层面,即在与年轻人的接触中更好地接受与掌握新技能与新事物,对提高劳动参与率,促进老年人再就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2中国社区老年人服务中的代际共融问题
随着全球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区老人规模的大幅增长(社区老化)日益普遍。为了促进社区老人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积极推进社区代际融合工作。相比之下,这项工作在国内尚属起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2.1代际共融面临空间区隔
空间区隔是制约老年人代际融合最直接的因素。这种区隔性,一方面,体现在老年人与青年群体居住位置的“低重叠”。例如,受房价、通勤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集聚的社区(老小区)往往处在城市中心地带,年轻人则更多选择房价更加便宜的近郊居住。如此使得老年人在空间上难以与青年人形成重叠。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老年人功能设施的过度“专属性”。近年来,随着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强,诸如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大幅增加,但从服务设施与产品设计上,基本都定位为“老人专属”,没有为培育代际互动提供充分的共融空间,造成在老年服务的利用上形成空间区隔。
2.2代际共融缺乏项目与组织支撑
实现社区代际共融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既依赖于合理的项目设计,更需要强有力的社区组织去实际推行。结合中国目前社区代际共融项目运作的实际情况,存在的问题包括:項目设计过于僵化死板,诸如座谈会、护老敬老活动等,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能够从培育互动载体与增进互益性的角度设计服务,项目主体相对单一,缺乏活力。目前的社区实践活动大多由社区或街道居委会组织实施,并没有充分引导包括民办非企业等社团组织以及社会资本进入,缺乏活力与持久性。
2.3公众对代际共融的重要性缺乏意识
受传统文化以及“公益”思维的影响,不论是老年人、青年人还是项目设计与组织者,往往将代际共融片面狭隘地解读为社会公益,即青年人对老年人的“敬老助老”,或老年人对青年人的“言传身教”。事实上,代际共融不仅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更是在老龄化背景下促进代际协同发展的重要服务设计理念。其核心是要在代际共融之中,通过有效地服务设计,实现社会资源更高效地配置与利用,从而增进社会总福祉。
3代际共融理念下老年人服务设计基本原则
通过前文对代际共融理念地深入剖析并结合当前中国代际融合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本文将在术语跨代设计(Transgenerational design)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老年人社区代际共融服务设计的一般原则。所谓术语跨代设计(Transgenerational design),由美国雪城大学工业设计教授James J.Pirkl提出。该理论作为应对全球老龄化的市场自觉,其核心理念在于满足同一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年轻人和老年人都可以使用的产品、服务或者环境需求,建立人与人之間和谐的联系,使所有年龄和不同能力的人群都受益。结合术语跨代设计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代际共融理念在老年人服务设计中应该重点遵循以下原则:
3.1双向原则
代际共融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为老年人与青年人搭建互惠互利、合作交流、沟通了解的接触交流平台,使得两代人能够增进理解,共同发展。双向原则体现出代际共融的“互益性”,强调服务设计初衷是让老年人与青年人都能够在服务利用中受益和付出。如果设计的服务只有一方受益另一方只有付出,那么这样的服务是不均衡的,也难以长期地运营下去。
3.2平等原则
代际关系的平等性是基于对于老年与青年人贡献和尊严的承认与维护。对于个人来说,每个人的人格和精神都应该是平等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服务设计时,需要树立平等尊重的原则。特别是对老年群体,不能因为老年人的衰老,而以“保护”之名,造成老年人群的特殊化或社会隔离。相反,需要营造“老年友好平等型”服务环境,让老年人与青年群体能够在一个平等互益的服务场景中开展活动,满足需求。
3.3持续接触原则
代际共融项目的效果与两代人接触的持续性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一个服务的持续性越强,更有利于项目的效果。如何使老年人与青年人长期地发展互动关系是代际服务设计的重要挑战。因此,设计师要充分地考虑到服务的频次和可持续性,特别要考虑到老年人与青年人在精力和体力上的实际差异,通过现代科技,尽可能在互动中消除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制约,而造成代际互动的不可持续。
3.4能力兼容原则
由于服务对象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存在着客观上的心理和生理的差异,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双方对于服务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例如,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减退,在体力和精力上有所不足,因此设计的项目应该尽量避免强度大、耗费体力的活动。而对于特定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所以一些活动的进行时间要有很好地把控。
4基于代际共融理念的老年人服务设计案例分析
通过对典型代际共融服务案例的比较研究,总结出服务设计类别如下:
4.1代际空间共享类服务
社区可以通过空间的合理规划与设计促进代际关系。一方面,在以年龄作为划分依据的空间应适当增加其年龄开放性,避免代际区隔。例如,新加坡的圣约瑟夫养老院(如图1),在院中拥有有热带植物,开放式凉亭和通风宽敞的房间,可容纳约400名老年人。但它所服务的对象并不都是老人,在养老院中还包含了一个托儿中心,可容纳约50名儿童。圣约瑟夫庭院的中心是一个代际游乐场,这里成为了养老院的老人和托儿所的小孩之间自发互动的家园,在这个代际游乐场中可以经常看到老年人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聊天,通过这样的空间设计打破了代际间的区隔,搭建了友谊的桥梁。另一方面,社区还可以规划一些公共空间,例如,公园、图书馆等,这些空间的硬件和软件的设计上对各个代际的人群都具有包容性(如便道、台阶、公共设施),最大限度地吸引不同年龄的人自发地来到这里,促进代际交流。例如,米兰理工大学的“社区花园”项目(如图2),将大学中的一片公共空间作为种植体验场所向该地区的居民开放,并提供一系列“工具包”。不同年龄的居民种植爱好者可以在这片公共空间中种花种菜,该服务让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参与到社区绿化当中,同时也促进了社区居民的交流与合作。
4.2代际兴趣载体类服务
退休后的老人有大量的空闲时间需要规划和安排,休闲娱乐项目无疑是老年人用来丰富生活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帮助老人找到新的生活重心,同时能促进老年人社交、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休闲娱乐也是年轻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年轻人的学习与工作之余,休闲娱乐项目可以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基于这样的需求,社区可以组织设计以休闲娱乐为导向的代际活动,通过活动、游戏设计让两代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获得更多地交流。娱乐项目可以以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展开。我们可以基于互联网设计一些让不同年龄的用户都能参与进来的游戏社区或兴趣小组。例如,来自加州大学团队开发了一款基于代际交流的名为《活力》的电话交谈游戏,游戏的玩家分别为老年人和青年人,年龄差必须大于20岁。网站会给玩家随机从数据库中抽出10个问题让双方同时作答。问题设置围绕玩家的生命故事展开,例如,最喜欢的书是什么?在什么场合下会紧张?若双方对于一个问题有共同答案,那么其中一方需要把它输入网站数据库中。游戏网站会倒计时并且显示玩家的最后得分,在游戏结束时,网站会把玩家的答案生成一首诗,通过游戏,玩家不仅仅与对方交流、增进了解,同时还共同创造了属于两人的诗歌。
4.3代际需求匹配类服务
设计师可以充分地研究社区老年人和年轻人群体的不同需求,通过需求的匹配达到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同时也促进两代人的交流与了解。2012年荷兰政府取消了80岁以上老人非迫切需求的护理经费,同时在当年阿姆斯特丹的租房价格大幅上涨,这意味着当地的大学生每月要支付更高的房租。Humanitas home养老院(如图3)在面临护理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想出了一个服务模式,将养老院中一部分房间免费租给学生,学生需每个月花30个小时陪护老人作为“租金”。该服务一经推出就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反响,入住的年轻人给原本沉闷、寂寞的养老院带去了生机与活力。在青年人的陪伴下,老年人的生活内容变得更佳丰富,脸上也时常挂着笑容。而入住的青年人不仅解决了房租的问题,同时在对老年人群体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另外,设计师还可以以代间学习为基础,通过服务设计促进老年人给年轻人传授经验,青年人帮助老年人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以更加适应社会发展。例如,CNA语言学校(如图4)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老年人和巴西的青年人联系起来,让巴西的青年人可以通过网路学校和老人进行学习英语,同时美国的老年人也在和青年人的交流中得到了乐趣,排解了孤独。
5结语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峻,养老产品与服务的市场需求大幅增长。社区作为老年人服务建设的重要载体其服务内容和质量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社区的和谐发展。目前来看,国内的社区养老服务多遵循“老年中心”导向的设计思路,对于基于代际共融与支持的思路的设计方案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鉴此,本文在对代际共融理念与中国代际共融服务现状初步剖析的基础上,借鉴术语跨代服务理论,总结出代际共融服务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双向原则、平等原则、持续接触原则、兼容原则)。基于上述原则,本文结合国际经典案例对代际共融服务设计的策略与方法展开进一步分析。本文认为,在产品与服务设计中实现代际共融,不仅需要让老年人与青年群体有充分的空间重叠,更要积极培养与发掘共同的互动载体,让他们在互动中实现代际互益,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代际共融的持续性与有效性。正因为如此,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社区代际空间共享增加并增强代际间的自主性接触与交流;通过休闲娱乐项目的设计吸引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合作与互动;通过人力资源再开发的方式增强代际间的互相学习与需求匹配,从而在社区范围内通过服务设计建立良好的代际关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