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杰
小明最近很郁闷,因为语文老师要求写作文要打草稿了。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小明的作文质量不仅没有提高,连字写得也不那么工整了,因为打草稿,相当于把作文写两遍,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小明只想草草了事。小明在心里抱怨,打草稿纯属浪费时间。
而同班的乐乐却认为,打草稿可以帮自己理清思路,知道哪些内容先写,哪些后写,哪些要写,哪些不要写,哪些要重点写,哪些只需一笔带过。有了大致的框架和思路,写起来就顺畅多了。
那么,写作文到底需不需要打草稿呢?
追本溯源,文字自诞生以来就承担着记录、交流思想的重任。有思想的文字,饱含旺盛的生命力,是长期酝酿的结果。因此,文字这一特性就决定了写一篇好文章离不开“思”和“想”,也就是离不开“打草稿”的过程。
自古以来,写文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古人写诗,贾岛在“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之间反复琢磨,孟浩然在“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撼”二字上反復拿捏,王安石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对“绿”字修改数次……
文字是一门艺术,艺术形式的道理是相通的。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他的那些被赞为完美、轻盈不着力的神作,也都是有草稿的。而且拉斐尔的草稿和如今学生的一样,有叠笔、有勾勒、有许多不确定的试探定型,也潦乱,也杂散。
不仅如此,在流传下的众多名家名帖中,也不乏更改的痕迹。古代的王羲之、颜真卿,现代的刘文焕、启功,他们的每一幅字画、每一首题词无不是经过多次修改、反复推敲才定稿的。
名人名家写文作画尚需打草稿,更不要说学生写作文了。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离不开打草稿的过程。
你也许会问,考试的时候也需要打草稿吗?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考试作文还不同于平时写作文,考试时,学生会尽力向自己熟悉的题材靠拢,甚至对于一些类似的主题,几乎可以照着写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考试压力,节省了考试时间。日常作文就是“台下十年功”的过程,而考试作文则是“台上三分钟”的成果。日常作文练习是写好应试作文的根基,考试时可以不打草稿,前提是,你在日常练习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功底和技巧。
叶圣陶先生说:“改是为了不改。”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习作需要多加修改,而不打草稿、一稿定论、直接写在习作本上,这对提高写作水平极为不利。教师也需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精当的批改,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以此促进学生自己修改,二是给学生自改习作起到示范作用。
另外,在日常作文的写作中,最好不要求“完成一篇作文的时间”。因为日常作文重在启发学生多思考,然后再下笔,而思考需要足够的时间,如果给学生强加“必须在1小时内完成”的硬指标,就失去了日常练习对学生的锻炼意义。因此,日常写作须“重质量、轻时间”,只有这样,在今后的作文写作中才能下笔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