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志亮
有很多家长反映,本来挺乖巧温顺的孩子,到了2岁左右,突然“变了个人”,性情急躁,不听话,经常和家长对着干。
比如天气冷了,妈妈让孩子穿外套,孩子硬是不穿;家里来客人了,妈妈让他把玩具给小朋友玩玩,他就是不理不睬。
这些孩子常常固执地坚持自己的主张,这样一来,就惹得家长生气,最终甚至会招致打骂。
家长觉得这个时间段的孩子简直是一个蛮不讲理的小恶魔。其实,这可不是孩子在故意和父母作对,而是孩子的成长到了一个关键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开始萌芽。
这种现象并非只在中国孩子中出现,在英国,人们甚至用“可怕”来形容两岁的孩子。“terrible twos”更是成为了英文中一个固定的说法。
2岁~5岁,心理学中称为孩子的第一“反抗”期,这个时期的孩子通常表现为如下几个特点:
秩序感:孩子固执地要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做事情,不允许先后次序发生变化,对物品摆放的位置有特别的要求,不许改变等。
情绪化:高兴的时候要他做什么都肯,不高兴的时候什么话都不听;当孩子不讲理的时候,训斥他只会招致更凶的哭闹和倔强。
单向思维:孩子经常大脑不转弯,想什么就是什么,不管你怎么劝,依然要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干。
游戏心理:越是父母禁止的事情,他越是觉得好玩、有趣,像玩游戏一样越想尝试去做。
2~5岁,这是孩子身心发展的转折期,也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孩子的“反抗”行为正是促进他们能力发展的心理动力。
此时,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正确的引导与情感支持,而不是不讲情面的管教和打骂。
父母注意这4个方面,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第一反抗期:
无伤大雅的事不要限制他
凡是不违反原则或不导致安全问题的事,比如说一定要自己穿袜子、自己堆积木、自己爬楼梯,请家长多点耐心,尊重孩子的选择,满足他的合理需要,以保护孩子刚刚萌发的独立意识。
最多家长麻烦一点,比如孩子非要自己洗小袜子,洗不干净还把水洒的到处都是,家长就受点累等他心满意足地洗完后再给他洗一遍,收拾干净。
尽量不要去破坏孩子的秩序感,否则孩子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害无益。
孩子想做却做的不好的事情,家长要改变不分“青红皂白”的强硬态度,应支持、鼓励和帮助孩子实现。
“哇,宝宝真勤快,自己洗袜子了”,表扬孩子的美好品质和动手能力,再在一旁教孩子正确的洗涤方法,帮孩子洗得更好。
家长还可以利用孩子这个秩序感强的时期帮助他养成一些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玩具玩过后要放回原处等。
好奇的事让他体验,亲身经历长记性
孩子的好奇心重,有时候大人看起来危险的事情,孩子还非要去做,比如饮水机的开水烫不要随便摸开关,把门开开关关可能会夹到手、站在椅子上蹦蹦跳跳可能会摔下来……
有人说,真正的安全教育,是让孩子去尝试危险的事儿,当然,这个过程需要父母恰当的帮助和保护。
家长三令五申也沒效果的话,不妨严肃认真地让孩子体验一次可能会导致的后果,比如拿有一点烫的开水,让孩子轻轻碰一下,他就能真实地明白什么叫做“烫”。
孩子虽小,但也很聪明,很多事情,亲身体会后吃了亏,孩子就会牢牢长记性,再也不需要父母再三唠叨了。
不听话的时候,利用游戏心理
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常常刻意不听大人的话,比如到了吃饭时间他偏不来,该睡觉了他偏要起来嗨。
这个时候,家长大可以利用孩子的游戏心理,来巧妙引导孩子做出我们希望的行为。
例如让孩子吃饭,他就是不愿意吃的时候,家长就可以采取和孩子比赛的方式,看谁吃的又快又香。孩子的胜负欲被激发,也就积极投入到吃饭中了。
坚决不能做的事情,家长要有原则
有时候孩子完全不顾规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依着自己的性子肆意妄为。
比如别人的玩具他一定要抢过来带回家、玩具买了一堆放家里还要再买、饭桌上好吃的菜只能自己一个人吃,别人吃就生气哭闹……
对于这类行为,家长要有原则,有选择性地满足孩子,对于不正确的行为,一定要坚定地制止,避免孩子养成娇纵任性的性格。
懂得了孩子单向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对付”他。
比如孩子大哭“我就要吃冰激凌”,家长这时拿一件更有趣的事情来吸引他:“宝宝快来看,猫猫好像不开心了,它怎么了?”
孩子可能就会忘记一直想做的事情,而转向其他更有趣的事情上来。
当孩子不讲理时,家长的打骂反而容易导致孩子情绪化、激起他们的反叛心理。
所以不妨冷处理对待,不急着发火,等双方情绪都冷静下来再处理,或是用严厉的目光、神态“说不”。
2岁~5岁的孩子,可能是调皮了一点,可是那也标志着孩子正在成长,走向独立呀,所以还请父母放下焦虑,多点耐心,看清孩子行为的本质,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一起顺利度过这段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