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友发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能力,不会计算,学习数学那就是寸步难行,数学课程标准也将“运算能力”作为十大慨念之一提出,低年级是提高计算能力“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景,多渠道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现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加强算理的教学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在计算教学中,理解算理是基础。低年级的小学生,受生理心理影响,对算理的理解容易产生误区。要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去理解算理,感悟计算方法。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中例2:“24+9= ” 我是通过“摆、看、想、说、填、思”六部曲去教学的:
摆: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小棒,初步感知算法。
看:在学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看教师课件演示操作的过程,
想:让学生闭眼想想刚刚操作的过程。
说:将演示的过程说一说。
填:让学生根据说的过程,填写方框中所缺的数。
思:图中的2捆小棒变成3捆小棒的道理?为什么要打1捆?
通过探究,让学生理解可以先算24+6=30,再算30+3=33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共同理解教材中的其它算法,就迎刃而解了。
二、练习的实效性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为了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计算的技巧和方法,加强学生的练习是必须的,要提高练习的实效性,实效性具体表现为练习要有针对性、对比性和趣味性。
1.练习要有针对性
针对学生掌握的较难或者容易出错容易混淆的内容要多练,并收集学生的错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如针对减法“退位”的问题,设计“15-6= 25-6= 35-6= 45-6=” 使學生通过比较算法和十位上数字的变化,沟通算法减的联系,强化学生对退位减法特点的理解。
2.练习要有对比性
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梳理知识,建立完整的牢固的知识结构,如在教学进位加法时,可以将进位和不进位的练习相结合,设计练习为:
13+7= 25+6= 45+4= 79+2=
13+70= 25+60= 45+40= 79+20=
通过练习,让学生比较每组上下两题的算式有什么异同,算法有什么不同,比较得数十位上数字有什么变化,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算法之间的联系。
3.练习要有趣味性
要积极创设新颖的练习情境,激发每位学生的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在练习时还可以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障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1.书写习惯
低年级学生在书写时,教师主要提醒学生数字书写规范,不能将3写成 8,将6写成9或0,将1写成7,将“+”“-”混淆等。书写规范,字迹美观,计算时就能集中注意力,提高正确率。
2.计算习惯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性相对来说比较差,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教师要引导学生一看,二说,三写,四查。一看,看清题中的运算符号和数字;二说,说说算理,说说数字的特点,说说运算顺序及运算技巧;三写,规范地写出结果;四查,检查题目是否看错,符号是否抄错,思路是否想错,结果是否写错。
四、渗透估算意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时代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估算可以了解结果的大致范围,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低年级的估算,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