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远婷
摘要:在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时代,极具独特性格的传统空间在商业化改造中,能够为已经习惯于现代化商业综合体的人们带来喻悦感和新鲜感,从而满足其娱乐性的体验要求。笔者选取从业期间参与的福州三坊七巷通湖路与衣锦坊交汇处的“觅境”艺术空间作为案例进行探究和总结。通过提炼出一些传统空间的概念性改造方法,来探讨其新的商业价值、公共价值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传统空间;商业空间;二次利用;改造;体验;交流;不可再生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8-0133-02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发展和变化并非简单地优胜劣汰。在今天谋求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将保护和发展紧密结合。在发展的同时理性地对待城市中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空间,让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塑造城市特色,发扬传统文化。随着旅游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国家历史文物保护政策和经济建設的引导下,许多传统聚落中居民的生产方式逐渐演变为第三产业——旅游业为主。为了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依据新的生产生活和商业开发的需求,一些传统空间的功能势必被置换,新的功能也将被相应引入到传统空间中。
1传统空间现状分析
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纵观中国五干年历史,有其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国传统建筑在外观、结构、色彩和布局设计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以其独特的设计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世界古代建筑中延续时间最久,传播广泛的体系之一。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空间的社会文化基础和建筑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空间越来越不适用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物质文化需求。城市空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曾经我们一同经历了历史上大拆大建式的城市更新活动,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一方式带来的弊端。作为城市的不可再生资源,如何协调好城市发展和传统空间适应性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2传统空间商业化改造的原则
中国古代民居这样的传统空间,其原功能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起居需要。在传统思想的约束下,建筑内有着明确地功能分区,每个人由于身份不同只能使用特定的房间。对古代民居进行商业化改造以后,需要重新定义各区域的使用性质。
2.1功能性原则
为特定的社会阶层和消费群体量身定做的商业空间,以主题活动拉动相关产业链。与传统的大型商业相比,强调餐饮娱乐等休闲娱乐结合的功能,将不同消费主题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
2.2尺度性原则
传统民居空间改造较大地受限于建筑空间尺度,内向型的传统空间要求建筑内部与外部隔绝。较大的层高、无窗的墙壁、相对较小的天井尺寸、木质结构和内饰材料特性导致室内采光的严重不足。建筑层高偏大,原有的木质楼梯坡度较陡,难以满足危险情况下的人员快速疏散。
2.3结构性原则
由于多年的人为活动和气候环境影响,房屋的承重木结构已经缺乏了当初的强度,有一定的磨损,加上现代家居摆放、人为活动、锯齿类动物活动的影响,结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多处木质围护墙体、建筑外围护砖墙和建筑内分隔墙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雨水、湿气、人为活动等的破坏。
3经济时代下福州衣锦坊觅境艺术空间商业化改造实践
3.1经济时代
经济时代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全球化经济,其基本特征是高科技和全球化。其经济时代与传统经济有五个截然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经济主体有着不同的联系,经济时代趋向于全球一体化;不同的交换方式,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不同的生产方式,它以集约化方式为主要交换手段,以高新技术和信息为不同的增长动力,以资源共享为动力,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生产为基础,以信息为动力,以资源共享为动力,以人的供给为无限。
3.2福州衣锦坊觅境艺术空间商业化改造的功能需求
对传统建筑内部空间的精准分析,是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的前提。该项目在不破坏建筑外立面和确保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尊重建筑现有的布局形式,尊重建筑文化,体现建筑原真性。本案改造设计扎根于三坊七巷传统文化的挖掘,既要满足当地旅游开发的商业需求,使当代具有精神文化气质的娱乐消费方式与传统的历史空间相融合,又要促使艺术空间类型的差异化、多样化,满足不同年龄层的文化生活要求。让艺术创作不再是“花瓶”式地存在于大众视野中,而是真正地“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3.3福州衣锦坊觅境艺术空间商业化改造的布局结构
3.3.1觅境之桥
由于使用权限的划分,第一进空间仅预留中间堂屋为通往“觅境”之“觅境之桥”。入口右侧辟一处边长约2.2米的正方形空间造景。“觅境之桥”为钢结构抬高部分,木塑铺面且等距设嵌入式LED地灯。其余原地面铺设白色景观卵石和艺术品陈列台。两旁大面积空白墙面为艺术展陈灵活排布。
3.3.2玄关
第二进以入门处天井为过渡空间,大门正前方距离3米安放玄关柜。天井下部设置绿色景观影壁,激发室内活力。由于天井纳入室内使用范围,为了应对夏季太阳辐射强,降水量多的情况,为原建筑天井建构中空玻璃间电动百叶天窗。进门左侧为收银台兼水吧台,同时也用于简易手冲咖啡操作和蛋糕冷藏展示。后方厨房配有烤箱、微波炉、冷藏柜和制冰机等设备,为了保证用电量,应在改造初期对供电系统进行升级检测。进门右侧保留原建筑中内部抹灰白墙以提高室内照度,并作为画廊对“觅境之桥”这个展陈空间的延续和呼应。
3.3.3论坛区
论坛区位于第二进空间的中央,是本案设计改造的核心。二进空间屋顶结构和柱点排布依传统建筑中轴对称原则,居中布置三张2.1米×1.2米的实木大板桌。为南端居中两根圆柱搭配原建拆卸的古建筑门,以灵活隔断作为升降投影幕布的背景。随着人们对互动交流活动需求的增长,共享的公共空间在商业场所中越来越重要,人们希望在此停息和交流。在相对开放包容性强的公共空间中设置一处论坛区,既起到联结各区域的作用,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互动、交流的空间。这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对体验过程中人与人互动、人与环境互动、人与作品互动的需求。艺术商业空间可以鼓励消费者主动地去尝试、去发现、去体验,从而激发整个传统空间的活力,使消费者在自主、轻松的环境中接收到商业品牌的文化内涵。
3.3.4茶室
憑借对各个艺术商业空间现状的调研及以往在同类型空间内活动情景的回忆,不难发现艺术商业空间的功能单一和活动形式空泛。它们没有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交流空间,也忽略了人们对互动的需求。因此,在本次“觅境”艺术空间的改造设计中,针对这一问题做了重点考虑,增设茶室、小型艺术展厅等功能区。茶室外围护墙舍弃以往砖土实体墙,改用钢化玻璃结合实木层架。通过整齐划一的格子排布,增加了艺术品陈列空间,通过艺术品本身独特而富有变化的艺术效果起到了精彩的装饰作用。
3.3.5包厢
包厢设置于原建筑二层,由于二、三进空间的二层结构质量较差,一层结构柱和二层木质楼面均需使用工字钢做加固处理。考虑到一层层高较高,传统楼梯的形式难以满足现在的使用要求,因此重新设计楼梯及下部空间,延长楼梯梯段长度,增加跑数,减小梯段斜率,楼梯下部做枯山水和景观小品。
3.4福州衣锦坊觅境艺术空间商业化改造的安全和加固
建筑结构以木、砖石为主,加之电线铺设和厨房明火使用,在缺乏消防设施的前提下,建筑拥有巨大的火灾安全隐患。由于内部采用传统木结构作为支撑,原建筑用水大部分安排在室外,排水通过沿建筑墙角的沟渠顺地势排放到地势较低的自然水体中,在不影响道路使用的前提下,整栋建筑的用水区域可考虑全部布置在室外区域或将厨房区域内部木结构保护、替换和加固。仅将厨房用水牵至室内,卫生间和盥洗区仍沿用原处。在传统古民居建筑中,影响使用人群使用体验的因素有很多,建筑空间尺度、功能分区、湿度、温度、空气流通速度和室内外光线照度、建筑中的气味以及内部环境营造的氛围都会影响到使用者的体验感受。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需要通过技术手段结合当地气候类型、太阳高度角、人为活动等精确设计。传统建筑内各功能区的重新定义更有助于对古民居商业化改造的合理利用和针对性保护。
4结语
我们应该继承传统空间与自然环境和谐、尊崇自然和生态节能的理念。这种和谐不应该仅仅是体现在单体建筑上,还应该延续到传统建筑的内部空间。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以其独特的设计体系已是中国传统建筑意匠的瑰宝,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曾经遍布全国的传统建筑空间已经逐步被城市建筑所取代。福州衣锦坊觅境艺术空间的商业改造,不仅仅是商业上和城市形象上的巨大成功,也极大可能的保护和利用了大量珍贵的传统空间,让其风采得以在现实中延续。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复制和再生的资源,既然要将它们融入到城市的发展历程,对其保护与更新就应该是动态的。就如吴良镛先生在菊儿胡同中提出的“有机更新”,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历史文化遗产做出的基于城市生成肌理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更新方式的探索。“变化是文化和社会的驱动力——所有的东西都会过时——然而它并非需要总是巨变的或是破坏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