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果平
我国民间有句俗话: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对这一说法虽不敢苟同,但仔细想来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不,前几天就有一位妈妈在微博上称:“女儿老是鼻塞,医生诊断为过敏性鼻炎,说是家里过于干净造成的,建议让孩子到户外多玩泥巴,真长见识了!”
家庭环境并非越洁净越健康
近来,两岁的楠楠身体一直不太好,出门吹点风就鼻塞、流鼻涕。妈妈刚开始以为是感冒,反复几次之后才发现是过敏性鼻炎。
楠楠是一家人的掌上明珠,从小吃穿用玩的东西都是妈妈反复挑选、严格消毒的。很小的时候,楠楠喜欢在地上爬来爬去,好奇心又重,难免会弄脏衣物。妈妈担心女儿生病,只要看见她身上有一点脏,就赶紧帮她换洗衣物。为了给女儿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家里总是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连角落里也不留一点灰尘。
这次带女儿到医院检查,妈妈把这些情况告诉医生。不料医生并不认同,反而劝她“脏一点好”,因为楠楠是过敏性体质,生活环境太干净了,反而更容易生病。
4岁的杰杰最近在幼儿园里拉过好几次肚子,但是回到家里情况就好转了,妈妈很伤脑筋,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了。医生告诉她,家里太干净了,孩子到幼儿园不适应,于是就生病了。事实上,如今很多宝妈处处为孩子着想,每天必做的功课就是将孩子的餐具、玩具、衣服彻底洗刷消毒,同时忙着追在孩子的后面,监督孩子有没有吃手、有没有把玩具放进嘴里、有没有爬到脏的地方……似乎只有在一個尽量少菌甚至无菌的环境里,孩子才是安全的。
已有专家指出,家庭环境并非越洁净越健康。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非常洁净的环境里,他接触的微生物太少,反倒不利于机体免疫能力的增强,使得孩子一旦接触外界环境中“陌生”的东西,如花粉、紫外线、冷空气等,自身免疫系统就会产生激烈反应,引发过敏性疾病。
目前这种患儿越来越多,尤其是生活在都市里的白领子女,父母过度讲究,孩子玩的、吃的都要严格把关,室内一尘不染,甚至因害怕传染疾病很少带孩子到户外游乐。过度保护之下,孩子被养得过于娇嫩,生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减弱,对疾病的免疫保护及抵抗力明显降低。
太讲卫生可能容易引发过敏
医学上有一种“卫生假说”,即人是伴随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长大的,病原微生物会让人生病,但它同时也有助于人体自然防御系统的健康发展。更有研究证实,不讲卫生容易感染细菌,太讲卫生则容易发生过敏。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卫生水平的提高,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在下降,但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却在上升。孩子的免疫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一次次被“侵犯”后才逐渐完善的。病原体会让人生病,同时也能刺激人体自身的防御系统健康发展,增强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如果孩子一直处于过于洁净的环境中,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会像新生儿一样脆弱。
在临床诊疗中,医生建议孩子适当地玩玩泥巴,很多家长表示不理解。其实,国际儿童游戏权协会曾向家长推荐32项孩子10岁前应该做的事情,其中就包括玩泥巴、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捉蝌蚪、用沙子堆城堡、在院子里挖洞穴、捉虫子等这些现代家长认为“脏兮兮”的游戏。
也许身为家长,你小时候也曾热衷于这些游戏,玩得兴趣盎然,但现在却在极力阻止孩子玩,其主要原因就是觉得不卫生,担心孩子染上病菌。其实,孩子除了通过锻炼身体、注射疫苗等方式提高自身抗病力外,也可以在泥土里随心所欲地“摸爬滚打”,通过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方式,更好地成长。
在“脏环境”中活动有底线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的世界当中,很多事情不该错过。比如下雪的时候去堆雪人,虽然可能会冻僵手、冻麻腿,但他仍然乐此不疲,如痴如醉。孩子玩耍不仅可以满足手部的触觉需求,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由于孩子的手指尖上布满神经细胞,在玩沙子时,手指的神经细胞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刺激,手部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配合视觉等,把感觉信息传给大脑,并传达大脑的指令,对大脑细胞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所以说,玩沙子、堆雪人等不仅能促进孩子手部操作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促进其身体的协调能力和智力发育,对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也很有好处。
当然,让孩子在“脏环境”中活动,也并非没有底线。不讲究过分干净,并不是说不管理孩子的卫生,但应掌握尺度。首先,不滥用抗生素,慎用消毒剂,以免影响孩子的免疫功能。不少妈妈给宝宝清洗衣物、玩具、餐具、水果时,都特别依赖消毒剂,如果消毒用品沾满家里各个角落,频繁使用不仅会打破肠道内的菌群平衡,消毒剂的残留物也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第二,孩子的抗菌能力与年龄有关。刚出生不久,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护理这个阶段的孩子,妈妈就需要特别注意卫生情况。第三,既不能把宝宝当做温室里的小花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不能随意出入。比如严重雾霾天气时,不要让孩子到户外玩,平时也不要让孩子到高污染的地方活动;疫病流行高发期,尽量不要让孩子到人流密集的医院和商场等场所活动。
通常所说的干净,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比如,每次宝宝户外玩耍回来,需要先洗洗手;要定期剪短指甲,不让泥巴、污物在里面定居。总之,根据孩子各年龄段的生理心理发育情况和兴趣爱好,适度呵护,满足需求,加强锻炼,不要让宝宝生活在真空里,更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才能保证其身心健康成长。